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军章

作品数:32 被引量:11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油藏
  • 9篇采油
  • 8篇采收率
  • 7篇生物采油
  • 7篇提高采收率
  • 7篇驱油
  • 7篇微生物采油
  • 5篇微生物
  • 5篇微生物采油技...
  • 5篇降解
  • 5篇采油技术
  • 4篇生物表面活性...
  • 4篇微生物驱
  • 4篇激活剂
  • 3篇地质
  • 3篇油藏微生物
  • 3篇油田
  • 3篇原油
  • 3篇乳化
  • 3篇润湿

机构

  • 18篇中国石油化工...
  • 15篇中国石化胜利...
  • 7篇中国石化
  • 4篇辽宁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农业部沼气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32篇林军章
  • 16篇汪卫东
  • 5篇曹嫣镔
  • 5篇谭晓明
  • 5篇刘涛
  • 4篇杨翔华
  • 4篇顾锡慧
  • 3篇耿雪丽
  • 3篇谭晓明
  • 3篇曹功泽
  • 3篇汪庐山
  • 3篇胡婧
  • 3篇王静
  • 3篇冯云
  • 2篇段传慧
  • 2篇王兴谋
  • 2篇杜春安
  • 2篇束青林
  • 2篇承磊
  • 2篇马学良

传媒

  • 6篇油气地质与采...
  • 3篇生物加工过程
  • 2篇油田化学
  • 2篇辽宁石油化工...
  • 1篇中国资源综合...
  • 1篇化工学报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当代化工
  • 1篇矿产保护与利...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油气田地面工...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5
  • 3篇200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储层残余油生物气化技术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
2012年
油田开发到一定阶段,现有的方法难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了延长油田的开发寿命,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油层中的残余油转化为甲烷气进一步开采,从而大幅度提高油藏的利用价值。该思路中,残余油转化为甲烷气的转化速度和转化程度是技术的关键。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通过调控油藏中微生物活动将残余油转化为甲烷气采出的技术路线。
汪卫东王静耿雪丽林军章
关键词:生物气藏
68高温高盐区块微生物复合驱油技术研究
针对辛68区块原油黏度高,水驱效果差,而且受该区块高温高盐油藏条件影响常规化学驱技术难以有效提高水驱效率的问题,开展了微生物复合驱油技术研究。内源菌群分析表明,该区块油藏具备了产生物乳化剂、产甲烷气等几种主要的功能菌群,...
曹功泽林军章宋欣刘涛王静赵凤敏曹嫣镔
关键词: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乳化降黏
基因工程改造产表面活性素菌株发酵工艺优化被引量:1
2022年
由于基因工程菌株与野生菌株的发酵体系及工艺上存在较大差异,现有工艺难以满足基因工程菌的工业化发酵需求,因此本课题以产表面活性素基因工程菌株为对象开展其代谢规律及发酵工艺研究。利用模拟发酵罐对比野生菌株及基因工程菌株的生长代谢规律,同时对基因工程菌株的诱导剂及合成前体添加、消泡方式及通气量等发酵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野生菌株和基因工程菌株代谢规律不同,基因工程菌株OD_(600)峰值为野生菌株的20倍;合成前体Leu和诱导剂IPTG的添加时机对表面活性素产率影响较大,优化得到在培养基中添加合成前体共同灭菌,且接种2.5 h后加入诱导剂的方式对表面活性素的表达最佳;基因工程菌株发酵过程中耗氧量大且产生大量泡沫,建立了包括泡沫回流工艺和植物油消泡的2种消泡方式;优化后最佳通气比为1.0 vvm、接种量为4%、发酵时长为60 h的条件下,10 L模拟发酵罐表面活性素产率达到14.2 g·L^(-1)。本研究为该类基因工程菌株工业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陈子慧王静王静胡婧林军章汪卫东林军章
关键词:基因工程发酵工艺
胜利油田辛68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被引量:9
2018年
针对胜利油田辛68区块埋藏深、高温高盐,不适合化学驱和转热采提高采收率的开发矛盾,开展了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在对区块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研究,获得了长链碳源类激活剂体系,能够激活不同种类功能菌达到10~8个/mL以上,乳化原油粒径小于10μm。物理模拟实验表明,提高驱替效率8.5%。现场激活吞吐试验后收到了明显效果,油藏中微生物被有效激活,产出液表面张力降低,乳化油滴增加,原油黏度降低,油井产油量由试验前的1.0t/d提高到1.8t/d,含水率降低14%,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刘涛赵凤敏林军章巴燕曹嫣镔
关键词:激活剂乳化提高采收率
中高温油藏内源微生物厌氧激活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明确中高温油藏内源微生物厌氧激活产气的特点,在胜利油田选取了11个区块开展产气研究,温度范围分别为55~65℃、65~79℃、79~95℃。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厌氧激活发现,低于79℃时,油藏内源微生物普遍能被激活并代谢产气;而高于79℃时,无明显甲烷气产生。利用不同碳源激活后发现,H_2/CO_2为碳源时,最大产甲烷速率可达1 500μmol/(g·d),显著高于乙酸钠和淀粉,这表明中高温油藏内产甲烷古菌以氢营养型为主。进一步对正理庄正南区块内源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发现厌氧激活后古菌中Methanobacterium被激活成为优势菌群,有利于在油藏内代谢产甲烷气。厌氧激活前油水样中优势菌都是Pseudomonas,不同激活剂条件下优势菌群发生明显变化,H2/CO2和淀粉以激活Thermotoga为主,而乙酸钠则主要激活了油井中的Deferribacter。此外,该区块不同油井在相同激活条件下,其优势菌群趋向于一致,但油井和水井中优势菌群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中高温油藏内源微生物厌氧激活的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采油的效果奠定了基础。
冯云段传慧林军章孙刚正
关键词: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
中高温油藏微生物单井激活现场试验
2016年
针对胜利油田中高温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特点,开展室内模拟试验,对耐高温激活剂进行筛选和性能评价.室内筛选出的激活剂适应温度范围在60尤以上,该激活体系与稠油作用后乳化分散效果显著,激活后菌密度从1.3×10^5个/mL增至3×10^7-4×10^7个/mL,气压达到0.05MPa以上,原油乳化指数达到90%以上.根据室内模拟条件,对中高温油藏单井进行现场激活试验,开井后,总菌密度由激活前的104-10^5个/mL增至3.2×10^7个/mL,在有效期136d内,单井累计增油超过180t,含水率降低约15%.试验证明,室内筛选出的激活剂可以激活中高温油藏内源微生物,提高单井产油量,为实施中高温油藏微生物驱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谭晓明林军章唐存知毛源
关键词:中高温油藏微生物激活剂
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研究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形成的原油组分和伴生气特征,在亨盖特厌氧微生物操作平台上,利用厌氧降解菌群对胜利油田两种稀油进行模拟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稀油经过微生物厌氧降解具有稠化的趋势,伴随降解产生CH_4和少量CO_2,降解248 d每克原油能够产3.0 mmol CH_4,补充矿物质营养后每克原油(滨76)产CH_4达到6.4 mmol。不同原油降解产生的气体碳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义141原油所产气体CH_4中13C同位素比值偏差(δ(13C))分布为-4.636%^-4.527%,CO_2的δ(13C)分布为0.424%~0.850%;而滨76原油降解所产气体CH_4的δ(13C)分布为-4.983%^-4.853%,CO_2的δ(13C)分布为0.254%~0.465%,碳同位素相对值差异性是由原油自身碳同位素组成差异性所导致。两种原油的饱和烃组分均被显著降解,最高由初始的72.77%下降到44.0%,但两种原油的胆甾烷等生物标志物在降解前后无显著变化,表明原油仍处于轻度生物降解阶段。室内模拟研究揭示的原油厌氧微生物降解过程的油气特征可为生物成因的稠油及伴生气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林军章冯云谭晓明刘来燕承磊承磊
关键词:厌氧降解甲烷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被引量:11
2021年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调控指明了方向;建立系统的油藏菌群结构分子生物学分析、采油功能菌激活调控、三维物理模拟驱油等微生物采油技术体系;现场试验从单井吞吐到微生物驱,从外源微生物到内外源微生物共同作用,近几年通过微生物+其它工艺组合的方式大幅提高了该技术油藏适应性。目前已进入全面先导实验向工业化应用的转化阶段。截至2019年12月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已实施10个区块,累积增油量为30×10^(4) t。微生物驱技术在沾3普通水驱稠油油藏现场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在辛68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和草13热采低效稠油油藏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取得突破。针对不同类型稠油油藏建立了微生物复合气体等复合吞吐工艺,扩大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到2019年12月已实施400余口油井单井吞吐,累积增油量为8×10^(4) t。
林军章汪卫东汪卫东吴晓玲胡婧丁明山吴晓玲
关键词:微生物采油微生物驱单井吞吐采油机理胜利油田
嗜烃乳化菌SL-1与内源菌协同驱油的菌群作用关系研究
2022年
为了探究稠油开采过程内-外源菌的协同驱油机理,以嗜烃乳化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作为外源菌,考察了该菌与内源菌群的协同降黏、降烃性能。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探讨了内-外源菌的协同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菌株SL-1后,稠油中的长链烷烃被显著降解,原油黏度降低约79.5%。菌群结构分析表明,菌株SL-1的加入有效激活了烃降解菌、产氢菌等采油功能菌,产气量及甲烷含量升高,同时增强了菌群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采油功能菌代谢性能的发挥。物种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株SL-1与Pseudothermotoga、Coprothermobacter、Gelria等产氢菌呈正相关性,这些物种间的相互协同可推动烃降解及产甲烷等进程,进而有利于提高稠油的采收率。本研究为菌株SL-1在稠油开采中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李彩风王晓李岗建林军章汪卫东束青林曹嫣镔肖盟
关键词:GEOBACILLUS微生物采油生物技术
柴油脱硫菌Rhodococcus sp.的分离及其性质考察被引量:9
2005年
石油产品中的硫经过燃烧以SOx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生物脱硫被认为可以有效补充甚至取代传统的加氢脱硫(HDS)。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47株菌又经进一步复筛得到7株有明显脱硫效果的菌,最终选出一株降解二苯并噻吩(DBT)的高效菌,经鉴定为红球菌Rhodococcussp.定名为ZY-75。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为30℃,硫源DBT的质量浓度为94.0mg/L,氮源NH4NO3的质量浓度为2.0g/L,碳源甘油的质量浓度为5g/L,培养时间为4d,pH值为7.0。并且初步考察了该菌株对柴油的脱出率,优化其发酵条件后DBT降解率达68%,该菌株对抚顺石油二厂重油催化裂化柴油和南油催化裂化柴油中硫的脱出率分别达到24.50%和31.19%。
林军章杨翔华顾锡慧洪新李英
关键词:柴油微生物脱硫二苯并噻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