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刚

作品数:2 被引量:14H指数:1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溶藻弧菌
  • 1篇实时荧光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实时荧光定量...
  • 1篇体膜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线粒体
  • 1篇细胞线粒体膜...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膜
  • 1篇线粒体膜电位
  • 1篇膜电位
  • 1篇牡蛎
  • 1篇近江牡蛎
  • 1篇弧菌
  • 1篇华蟾素
  • 1篇活性
  • 1篇活性氧

机构

  • 2篇暨南大学

作者

  • 2篇刘志刚
  • 1篇彭元
  • 1篇宋兵
  • 1篇张占会
  • 1篇崔淼
  • 1篇马丽娜
  • 1篇张其中
  • 1篇金花
  • 1篇蔡继业
  • 1篇陈辉

传媒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生物技术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华蟾素对MDA-MB-23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华蟾素诱导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活性氧(ROS)及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变化,探讨华蟾素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华蟾素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h后,分别用荧光探针罗丹明123和荧光探针DCFH-DA进行荧光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华蟾素作用于MDA-MB-231细胞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0、12.5、25、37.5、50μg/ml),细胞内的ROS水平显著升高,荧光强度从3 609±24上升为6 263±35;同时,线粒体膜电位(△Ψm)显著下降,荧光强度从242±6降低到173±4。结论:华蟾素作用细胞后,使得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同时,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推测华蟾素对MDA-MB-231细胞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发细胞凋亡。
马丽娜刘志刚宋兵彭元蔡继业金花陈辉
关键词:华蟾素MDA-MB-23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近江牡蛎HSC70基因对溶藻弧菌感染的反应被引量:13
2012年
人工注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近江牡蛎6种不同组织器官(外套膜、鳃、消化腺、闭壳肌、心脏和血细胞)中HSC7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测定了近江牡蛎不同组织器官中溶藻弧菌菌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人工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近江牡蛎6种组织器官中HSC70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性升高(P<0.05),且随时间变化均呈现出先升高后恢复至对照水平的趋势;其中鳃组织中HSC70基因分别在第6小时和第72小时出现2次显著性高表达,且在第72小时的表达量高于第6小时(P<0.05)。在多数组织器官中,HSC70基因出现显著高表达后便急剧下降至对照水平,而在消化腺中高表达持续的时间长达18 h(第6 24小时)。在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第6小时,血细胞中HSC70基因的表达量达到峰值,接近于对照水平的15倍;而在其他组织器官中,该基因表达峰值仅为对照水平的2.5倍左右。人工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3 h,3种组织(消化腺、闭壳肌和血淋巴)中均能检测到溶藻弧菌的积累,其中闭壳肌中含菌量最高,6 h时闭壳肌中含菌量急剧下降,随后又增加并维持在一定水平直至72 h;消化腺中菌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到达峰值后又逐步下降;血淋巴中,溶藻弧菌含量整体上随时间不断增加,到48 h稳定在较高水平。各组织中HSC70表达量与溶藻弧菌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尤其在溶藻弧菌攻击的靶器官(消化腺)中最为明显。由此可见,病原菌感染可以诱导近江牡蛎HSC70基因高表达,并且HSC70可能参与了机体抗病原菌感染的相关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近江牡蛎HSC70基因在抗病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刘志刚张其中张占会崔淼
关键词:近江牡蛎溶藻弧菌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