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建英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淋巴
  • 3篇腺癌
  • 3篇淋巴瘤
  • 3篇免疫
  • 3篇病理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样
  • 2篇胰岛素样生长...
  • 2篇愈合
  • 2篇源性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头状腺癌
  • 2篇伤口
  • 2篇伤口愈合
  • 2篇组织化学
  • 2篇腺肿瘤

机构

  • 7篇北京世纪坛医...
  • 4篇铁道部北京铁...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武警医学院

作者

  • 11篇张建英
  • 8篇昌红
  • 7篇曲丛玲
  • 4篇高颖
  • 4篇沈兵
  • 2篇严庆汉
  • 2篇陈奕至
  • 2篇夏扬
  • 2篇陈东明
  • 1篇王莉
  • 1篇廖松林
  • 1篇慕小京
  • 1篇石峰
  • 1篇沈兵
  • 1篇王文普
  • 1篇王玲玲
  • 1篇金瑞
  • 1篇李保玉
  • 1篇刁小莉
  • 1篇高颖

传媒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199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存活蛋白和NF-κB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7
2008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存活蛋白和NF-κB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6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组织中存活蛋白和NF-κB的表达,3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增生被选作对照组。结果发现,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中有21例存活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0.8%;17例NF-κB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5.4%。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中,存活蛋白阳性率与NF-κB阳性率呈正相关。结论:存活蛋白和NF-κB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组织中广泛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促增殖和抑凋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昌红高颖张建英石峰陈奕至
关键词:存活蛋白NF-ΚB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
副脊索瘤一例被引量:1
1999年
昌红张建英严庆汉
关键词:副脊索瘤
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促创面愈合的特征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为临床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加速创面愈合建立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5/06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清洁级SD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g。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②在大鼠背部脊柱切除直径1.6~1.8cm的圆形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压迫止血后各组分别给药。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生理盐水组:每次每个创面给生理盐水,给液量0.1mL。④分别于伤后1、4、7、11、14、17d创面取材,作组织切片观察。在取材同时剩余创面给药,药量同前,在伤后11~13d创面愈合后,14、17d取材为愈合部位组织。取材后即时以10%多聚甲醛固定10h,逐级脱水,作组织切片。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研究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与创面愈合相关因素增殖细胞核抗原、Ⅰ型胶原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大鼠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局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内Ⅰ型胶原的变化:伤后1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在胞浆里出现了Ⅰ型胶原表达,到伤后11d创面接近愈合及14d和17d创面愈合后在细胞间质中仍有增加的趋势。②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变化:在核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夏扬陈东明周茂华曲丛玲张建英
关键词:重组生长激素伤口愈合免疫组织化学
CD147在甲状旁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CD147在甲状旁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2015年14例甲状旁腺癌及33例甲状旁腺腺瘤病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D147在甲状旁腺癌和甲状旁腺腺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147阳性显色为棕黄色,以胞膜着色为主,出现少量胞质着色。14例甲状旁腺癌,其中11例CD147阳性3+,3例CD147阳性2+;33例甲状旁腺腺瘤病例,其中8例CD147阳性2+,15例阳性1+,10例阴性。CD147在甲状旁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在甲状旁腺腺瘤中的表达情况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47在甲状旁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辅助诊断甲状旁腺癌。
杜雪梅王玲玲昌红孟巍张建英沈兵
关键词:甲状旁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结合文献就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临床、病理、影象和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回顾。方法分析2例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资料,以反复右耳听力下降和右面神经麻痹为临床表现。MRI和CT显示右颞骨占位和弥漫性骨质破坏。结果组织学改变提示肿瘤源自内耳内淋巴囊,属于罕见低级别肿瘤。结论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是位于后或中颅凹、伴有颞骨破坏、双侧听力下降及面神经麻痹的一种罕见肿瘤,这种肿瘤需要和发生在临近的中耳腺瘤、颈静脉副节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脑膜瘤以及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等鉴别。
张建英昌红刁小莉曲丛玲
关键词:内淋巴囊腺癌
原发皮肤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
2008年
【目的】进一步探讨原发皮肤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PCL)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特点,着重研究和总结一些PCL的特殊类型。【方法】筛选1983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北京铁路总医院诊断为PCL者40例。收集40例的主要临床资料和库存组织蜡块,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并选出25例做TCRβ/γ和IgHFr2A/Fr3A基因重排检测。对全部病例进行追踪随访。【结果】40例平均年龄(41.53±20.14)岁。老年男性略占优势。肿瘤病变以躯干和上肢首发为主。临床表现以皮下结节为主。光镜下,一般类型PCL瘤细胞分布具有结外同类型T、B淋巴瘤细胞的特点,特殊类型如原发皮肤CD30阳性/阴性大T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和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特点。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检测对分型有帮助。【结论】①PCL并不罕见,本组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共28例(70%);原发皮肤B细胞淋巴瘤共9例(22.5%),以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占优势。②PCL有其不同于结内或结外其他部位淋巴瘤的独特亚型,建议采用综合EORTC分类与WHO 2001淋巴造血组织分类的修订分类。③CD30的表达与否为原发皮肤大T细胞淋巴瘤最主要的预后指标,CD30阳性者预后好,CD30阴性者预后差。④免疫组化最好两种以上抗体协同使用。⑤基因重排检测对于PCL的早期和交界性病变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昌红张建英高颖曲丛玲沈兵王文普廖松林
内耳和桥小脑角罕见肿瘤及瘤样病变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以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和桥小脑角肿瘤和瘤样病变的病理形态特征。方法对4例以面瘫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和桥小脑角罕见肿瘤和瘤样病变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收集临床和影象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1例为听神经脂肪瘤样迷离瘤(脂肪瘤样瘤),2例为内耳内淋巴囊来源的低级别乳头状腺癌,1例为类似肿瘤病变的Chievitz口旁器官。结论脂肪瘤样迷离瘤是一种发生在内耳听神经管或桥小脑角非常罕见的由脂肪、纤维、平滑肌、横纹肌以及神经成分组成的良性肿瘤。内耳内淋巴囊来源的低级别乳头状腺癌是发生在内耳内淋巴囊的特别罕见的低级别肿瘤。类似肿瘤病变的Chievitz口旁器官也非常罕见,是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构成的一种正常器官,常分布在颊神经的小分支周围,极易误诊为癌浸润外周神经和腺样囊性癌。
昌红陈奕至曲丛玲张建英沈兵高颖
关键词:桥小脑角肿瘤乳头状腺癌
双侧乳腺异时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2002年
昌红金瑞严庆汉曲丛玲张建英
关键词:乳腺肿瘤病理诊断外科手术
Ang-Ⅱ对大鼠胚心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胚心成纤维细胞(FB)的促增殖作用和促胶原蛋白合成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同位素掺入技术,检测Ang-Ⅱ对体外大鼠胚心FB的促增殖和促胶原蛋白合成作用,并应用放射自显影和荧光法,检测FB上的Ang-Ⅱ受体分布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结果Ang-Ⅱ使FB[3H]TdR和[3H]脯氨酸的掺入率明显增加,放射自显影显示在细胞表面有大量银颗粒出现,图像分析显示膜上受体银颗粒在竞争抑制组明显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较高。结论Ang-Ⅱ有刺激大鼠胚心FB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作用,大鼠心肌FB膜上有Ang-Ⅱ受体,受体磷酸化后,通过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增加等一系列细胞内信号系统的活化,出现FB的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
李保玉高颖张建英沈兵曲丛玲慕小京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胶原
大鼠皮肤创面自然愈合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1)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以大鼠为动物模型,在伤后1,4,7,11,14,和17d取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研究皮肤创面自然愈合过程中创面IGF-1前体、内源性IGF-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与创面愈合相关因素成纤维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皮肤创面自然愈合过程中,内源性IGF-1表达量的变化与成纤维细胞活动、PCNA表达的变化基本相符,与IGF-1前体的变化关系不密切。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在局部发挥生理效应的IGF-1主要来自创面以外的来源。内源性IGF-1与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夏扬陈东明周茂华曲丛玲张建英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伤口愈合增殖细胞核抗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