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松霞

作品数:10 被引量:44H指数:5
供职机构:淮阴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城市
  • 2篇丝绸之路
  • 2篇农村
  • 2篇农村居民
  • 2篇玛纳斯河流域
  • 2篇景观指数
  • 2篇城市发展
  • 2篇城市发展质量
  • 2篇村居
  • 1篇新疆城市化
  • 1篇新疆农村居民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质量
  • 1篇生态效应
  • 1篇时空分异
  • 1篇水文生态
  • 1篇水文生态效应
  • 1篇丝路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农村居民收入

机构

  • 9篇石河子大学
  • 1篇淮阴工学院

作者

  • 10篇李松霞
  • 5篇张军民
  • 2篇杨卫红
  • 1篇王玲
  • 1篇唐湘玲
  • 1篇徐丽萍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技术经济与管...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城市问题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科技和产业
  • 1篇市场论坛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部湾城市群空间关联性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文章基于城市流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北部湾城市群的空间关联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城市群综合实力较弱,对外服务水平较低,且高度集中在海口和南宁两个中心城市;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空间联系强度不足,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具有城市群初级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态呈现三种空间集聚模式,以玉林、湛江和茂名为核心的H-H型,海南五县市的L-L型,海口市单独形成L-H型,H-L尚未形成。反映出整个城市群中省会中心城市没有起到与其功能相匹配的辐射带动能力,使得热点区域分布在次核心区域的空间形成高聚集形态。因此,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加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其周边中小城市,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李松霞
关键词:城市群城市流
浅析新疆农村居民收入问题
2010年
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对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的总体分析和收入来源的构成分析,得出新疆农村居民收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增加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李松霞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
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异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及我国五大城市群规划的落地,城镇化发展转型和城市群(带)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发展质量成为重大课题。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及城市空间发展原理,结合新疆城市化发展现状,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5方面设计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自然断裂法分层级及Arcgis空间技术表达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城市化发展质量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总体上,新疆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城市间发展极端不平衡,城市化质量及各维度空间差异较大,基础设施体系、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是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主要动力,人口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贡献度最小;2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以乌昌、石河子、克奎、伊宁为中心的多中心分散格局,缺少全局性的高值集聚中心区,质量较高地区零星镶嵌在质量较低区域中间,呈现条块分割、辐射断层格局;3城市化发展质量空间分异呈现弱空间自相关性,极化增长和空间集聚作用不明显,高质对低质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化处于分散独立发展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完善和强化城市体系结构及功能。
李松霞张军民
关键词:空间分异
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空间关联性测度被引量:9
2016年
以城市群理论及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带的空间关联特征及规律。结果显示: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群属于"一极双核"和"分散组团"空间关联模式,中心职能及空间关联性不强;乌鲁木齐市的首位性突出,但其关联范围主要是乌—昌经济圈;关联职能局限于外向性或国际化,内联性不足弱化了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剧了过度城市化问题;二级中心城市与首位城市间的发展断层巨大,彼此间的空间关联不足,团聚规模小、层次低、功能弱,趋同、内聚、稳定等地方性职能突出;城市发展缺少外向活力和升级动力;石(河子)—玛(纳斯)—沙(湾)组团较克(拉玛依)—奎(屯)—乌(苏)组团关联适度。
李松霞张军民
关键词:城市带
玛纳斯河流域景观分异特征及其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议题。玛纳斯河流域是干旱区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在3S技术下,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玛纳斯河流域的景观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所带来的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的人工化和集约化趋势明显,生态景观持续弱化;(2)特殊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使得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着区域差异,表现在绿洲区土地利用趋向高度人工化和结构稳定性,绿洲区外围则趋向高度敏感化与生态脆弱性;(3)山地区、绿洲区和荒漠区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分异特征。在山地区,洪积扇上部的开发导致了景观多样性的增加。在绿洲区,斑块的分布更加邻近且趋向简单化和归一化。荒漠区的景观变化较为复杂,以水域的连通性和优势度降低,未利用地的破碎化加大为主;(4)玛纳斯河流域的景观变化扰乱了上游水文循环、弱化了下游水资源分配。
杨卫红张军民李松霞徐丽萍唐湘玲王玲
关键词:土地利用MODS景观指数水文生态效应玛纳斯河流域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对策被引量:2
2010年
运用GDP、人均GDP、面积、人口数量、三产比重等多项经济指标对新疆15个地、州、市以及南、北、东疆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新疆存在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从而提出协调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李松霞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
新疆“丝路沿线”城市发展质量空间计量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发展质量及其一体化进程,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功能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城市发展质量系统评价模型,从空间关联及协调发展两个方面分析新疆丝绸之路沿线22个市(县)城市的发展质量。结果表明:其城市发展质量普遍较低且差异极大,空间分异表现为单调的线性分异和非紧凑的松散形态,形成了"中部高—两端低"空间结构,无明显的空间集聚及关联功能,契合城市化"核心—边缘"分异模式;各维度空间差异更突出:分要素空间差异大于整体差异,其中社会、经济、生态等分维度的空间一致性较差,经济与生态维度表现为反向的分异取向。再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得出:其城市发展质量处于不协调的初级发展阶段,中度以下失调城市占77%,各类城市发展都处于无序增长阶段,其中西部和东部呈"低—低"拟合形态,中部呈"高—低"非拟合形态。现阶段应强化新疆"丝路沿线"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团聚效益,加快该区域经济城市化进程。
李松霞张军民
关键词:城市发展质量空间计量分析协调度
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的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绿洲土地利用改变了内陆河流域的生态过程,影响着绿洲景观格局及其生态安全。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3S技术支持下,采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趋势度以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指标,对玛纳斯河流域景观动态变化展开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总体上表现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趋于集中化,人工景观的规模化、连通性、优势度稳定增长,而自然景观表现为相反的生态弱化趋势;耕地和建设用地斑块的连通性增加,过渡带的开垦加大了未利用地的破碎化,水资源的高强度消耗以及人工渠道水库的建设降低了水域的连通性和优势度;玛纳斯河流域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增加,景观类型日渐丰富并伴随着斑块形态的简单化。由此可知,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是流域的优势景观,影响着整个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因此耕地的高效利用、未利用地的有序开发和林草地的合理保护应得到高度重视。
梁二敏张军民杨卫红李松霞
关键词:景观指数玛纳斯河流域
新疆城市化发展质量时空分异规律研究
“十三五”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更是城市化由规模强度向质量内涵转型的关键节点。如何根据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生态承载能力和区位地缘条件,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分工职能的城镇体系,是提升我国城市化发展质量重大课题。新疆资源优...
李松霞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时空分异生态环境质量
新疆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虽然新疆部分县区农村居民收入甚至高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但由于新疆各地区收入增长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疆收入差距凸显,使得新疆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落后于全国乃至内陆省区。新疆地处...
李松霞
关键词:农村居民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