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盼

作品数:38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经济管理
  • 11篇历史地理
  • 6篇社会学
  • 4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计件
  • 7篇计件工资
  • 7篇计件工资制
  • 7篇工资
  • 7篇工资制
  • 5篇企业
  • 4篇关系网
  • 4篇关系网络
  • 3篇信任
  • 3篇社会资本
  • 3篇清末
  • 3篇资本
  • 2篇单位制
  • 2篇党委
  • 2篇党委领导
  • 2篇信任机制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学
  • 2篇权力
  • 2篇诅咒

机构

  • 25篇中国社会科学...
  • 10篇复旦大学
  • 4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6篇林盼
  • 4篇朱妍
  • 1篇郭冠清

传媒

  • 4篇中国经济史研...
  • 3篇学海
  • 3篇上海经济研究
  • 2篇广东社会科学
  • 2篇开放时代
  • 2篇史林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齐鲁学刊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史学月刊
  • 1篇求索
  • 1篇当代中国史研...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新闻大学
  • 1篇盐业史研究
  • 1篇社会学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社会学评论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年份

  • 5篇2023
  • 3篇2022
  • 7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0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结合点寻求突破: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被引量:3
2020年
自19世纪中期社会学与历史学“分道扬镳”之后,两个学科逐渐出现带有标签色彩的理论与方法,这为学科之间的对话带来障碍。历史社会学的出现,本意是为了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历史来发展理论,但是历史学者“声音微弱”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让历史学也能“共襄盛举”,真正形成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二重奏”,是历史社会学实现突破的重要推动力。本文认为,历史社会学的理论问题应当来源于社会学,而在经验部分的论述过程中,应强调时间序列的重要性,遵循史学研究规范,选择案例、解读史料、分析机制,从历史上的社会运行轨迹中去论证与推测当下及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为历史学进入历史社会学研究领域提供契机,推动历史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创新。
林盼
关键词:历史社会学时间轴
制度变迁与权力竞合:党组织融入企业管理的初期尝试——以改革前工业小说为资料
2022年
对于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之前的国企如何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日常生产,既有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导致这一时期的企业管理状况如同"黑箱",相关论述多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其中。本文借鉴格申克龙的研究方法,采用工业小说作为资料,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之前的企业管理问题。研究发现,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之后,党组织在企业中话语权得以提升,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秩序。由于党政分工的界限不清晰,权责上相互交织的局面时常出现,因此如何分配党政领导的权力,成为"大跃进"时期企业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工业小说突出展现了企业管理层的权力竞合与自上而下的纵向关系网络的两种现象,细致呈现了制度变迁对企业管理体系产生的冲击,企业管理层、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等均受到这一冲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理念与实践上的差异。
林盼
关键词:工业小说党委领导企业管理
监管主体的变迁过程与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的制度分析
2023年
国有资产监督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保证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国有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和开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监管主体的职责不清、机构部门的“不专业”“不管事”等问题。本文围绕监管主体的变迁过程,回溯近三十年来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监管的发展历程,总结国有资产监督工作的实践成果和面临的问题挑战,探析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制度的路径方法。
林盼郭冠清
关键词:国有资产监事会
共同富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使命
2022年
一般来说,企业应当同时履行多个层次的社会责任,在努力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遵守相关法律,倡导社会伦理,支持慈善事业。当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处于重新理解和确立社会责任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确定企业使命的方式,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责任内容。使命是企业组织的存在理由,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事业定位,规定着企业的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和指导原则。“共同富裕”应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使命,成为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构建社会责任框架内容的最大公约数,以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基础福利保障水平、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绿色战略转型,并推进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优势互补,使企业运营和国家发展同气连枝,共同成长。
林盼
关键词:共同富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责任
谁是《中外日报》的实际主持人
2012年
一般认为,晚清著名报纸《中外日报》是由汪康年创办与经营的。然而,如果对时人日记、书札、回忆录及报刊资料进行查阅,便可以发现汪康年在该报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站在幕后的位置进行遥控指挥,真正身处第一线,负责日常经营、资金管理和人才招募等具体工作的,是汪康年的胞弟汪诒年。这位晚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如今却籍籍无名,堪称新闻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位"失踪者"。而对汪诒年的深入探究,亦有助于对当时新闻界职业人群生存状态的进行观察。
林盼
红与专的张力:1949-1965年工人内部提拔技术干部的实践与问题被引量:8
2015年
本研究论述的是建国初期(1949-1965)国营工厂从工人内部选拔技术干部的问题。自建国之始,共产党一直尝试着将政治忠诚的选拔原则植入到技术精英选拔的过程之中,努力改变"旧知识分子"对技术的垄断局面,使其能够掌握在共产党所信任的工人阶级手中,这种执政理念的代表性政策是从工人中提拔技术干部,实现技术领域的无产阶级化。但是,这一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阶段性的效果差异。本研究发现,影响工人技术干部选拔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内部党政领导权力关系的变化。出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考虑,政党主导的干部选拔工作,往往会由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再分配者向工农家庭及其后代在就业、职位晋升等方面提供照顾,表现为一种权力的授予关系。但是,注重阶级出身、政治表现而忽视技术能力的干部选拔,会对行政部门完成生产任务产生负面效应。企业党政领导因外部环境的制度变迁和内在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权力关系变化,与技术干部提拔标准的阶段性转变存在因果关系,由此对工人和技术干部的个人生活机遇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了"政治与经济"的二重话语在当代中国错综复杂的关系。
林盼
关键词:技术干部又红又专
“130个项目”:改革开放初期集中化技术引进的尝试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外资进行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是改革初期的重要发展路径,但对于如何利用外资始终存在争议,论辩焦点在于采取国家集中化还是地方分权化的路径。本研究关注1982年启动但最终无疾而终的"130个技术引进项目",发现这一集中化的技术引进事件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合资经营与补偿贸易的论辩,更出现了中央控制与地方主导的路线之争。中央控制技术引进的路线,尽管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规模效应,但由于信息链条过长,信号传递失真,在推进中常常出现投资与需求的错配现象,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也使得"130个项目"成为集中化技术引进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分权路线逐渐取代中央主导,成为20世纪80年代技术引进的主要路径。
朱妍林盼
关键词:技术引进
既要效率,也求均等:20世纪60年代半计件工资制的实施被引量:7
2019年
如何在工资的制度设计中充分体现效率与均等,新中国成立后的政策制定者们进行了艰巨探索。计件工资制被认为能够起到更好的生产激励效果,是一种与生产绩效挂钩、体现"效率"的工资制度。但是,计件工资制强调多劳多得,容易造成工人收入的差距拉大,且在工资定额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无法准确反映工人的实际劳动成果,在分配过程中难以体现"公平"与"均等"原则。为了规避相关问题,在"大跃进"之后的经济调整时期(1962—1965年),一些企业管理者总结了先前计件制扩大实施与全面叫停的经验,对计件工资制进行改良,试行"半计件工资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将对"半计件工资制"的产生背景、实施过程和各方反映进行揭示与分析,并对中国与苏联计件工资制的实行情况加以对比,探讨产生制度差异的核心因素。
林盼
“侨而不易”何以实现?——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精简职工为例
2021年
"大跃进"后期,为了应对城市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中央制定了精简职工的政策,"运动式"地将千百万企业职工精简到农村。这些办理退职手续前往农村的原职工,表现出对迁入地长时期的不适应,仍然以"单位职工"自居,并采用各种方式提出诉求,要求原单位给予精神关怀与经济补助。该文借用侨易学的相关理论为概念工具,探讨退职职工迁入农村之后,未能实现"因侨致易",而是出现"侨而不易"现象的原因。研究认为,"因侨致易"并非绝对出现,而是建筑在一系列制度基础上。被动的"侨"和地位落差,使制度基础发生变化,对行为主体造成影响,最终导致"侨而不易",因此需要对具体的制度基础进行辨析,加深对物质位移和精神漫游之间相关性的认识。
林盼
关键词:精神漫游
失踪的“块余生”——辛亥之前叶瀚史事补述与考订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对清末教育界、出版界著名人物叶瀚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史事进行补述与考订,发现了在叶瀚自述《块余生自纪》中或一笔带过、或全未提及,却是其人生道路上不可忽略的若干重要时间节点及事迹:早年因同乡之谊,叶瀚与汪康年、夏曾佑等士人发生交集,这种关系对于叶瀚的职业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汪康年依托其关系网络,对叶瀚的出版工作提供资助;庚子事变之后,叶瀚不仅参与汪康年策划的正气会和"中国议会"活动,还长期担任汪康年、汪诒年主持的《中外日报》主笔及翻译。通过辛亥之前叶瀚的经历可以看到,由地缘关系构建起来的交往基础,加上后天的教育和职业经历,使得由此形成的关系网络,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职业规划;对于社会组织的建立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盼
关键词:夏曾佑关系网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