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建立

作品数:8 被引量:61H指数:3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草地
  • 5篇土壤
  • 5篇人工草地
  • 4篇喀斯特山区
  • 3篇农田
  • 2篇水分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特征
  • 2篇贵州喀斯特山...
  • 2篇海拔
  • 2篇海拔梯度
  • 1篇氮磷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效性
  • 1篇生产力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多样性

机构

  • 8篇贵州大学
  • 3篇贵州省草地技...

作者

  • 8篇王建立
  • 7篇刘洪来
  • 5篇杨丰
  • 4篇陈超
  • 3篇程巍
  • 2篇郝俊
  • 2篇姚红艳
  • 1篇赵丽丽

传媒

  • 4篇草地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贵州人工草地-农田界面土壤水分的影响域
2015年
以贵州人工草地-农田景观界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表层土壤(0~20 cm)水分变化特征及界面影响域。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工草地-农田界面土壤水分在空间上是变化的,草地表层土壤的平均水分含量约为23.6%,农田表层土壤平均水分含量约为11.8%;农田-草地界面的土壤水分含量平均约为17.7%;通过移动窗口法对研究区界面影响域进行判定,结果发现,土壤水分在人工草地、农田的影响域分别为12、14 m,总界面宽度为26 m,属渐变型。
陈超王建立杨丰刘洪来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
贵州喀斯特山区人工草地-农田景观土壤温度界面季节性变化被引量:3
2017年
景观界面是生态交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贵州喀斯特山区人工草地-农田景观界面为研究对象,对界面表层土壤(0—20 cm)温度进行季节性监测;采用移动窗口法、野外测定和室内统计相结合,对以土壤温度为参数的界面宽度的大小进行了判定;对研究区3个功能区土壤温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贵州人工草地-农田景观界面四季表层土壤的平均温度分别为9.8,26.5,15.4℃和4.8℃;人工草地-农田景观春、夏、秋、冬四季土壤温度界面宽度随土壤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由宽变窄的变化规律,分别为37,32,27 m和24 m,土壤温度界面在人工草地系统的影响域变化与总界面宽度保持一致。研究区四季农田功能区系统、人工草地-农田复合功能区系统和人工草地功能区系统的平均土壤温度为14.0,14.1℃和13.9℃,春季、夏季和冬季研究区3个功能区的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差异,秋季农田功能区系统与人工草地-农田复合功能区系统的土壤温度差异不显著,二者与草地功能区系统差异极显著。建议对研究区采用12—18 m的宽度进行草田间作,为丰富界面理论及"退耕还草"工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措施。
郝俊陈超王建立杨丰刘洪来
关键词:土壤温度
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37
2014年
为探明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喀斯特山区林地、草地、经果林和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中国西南山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性质。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毛管持水力等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经果林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显著降低了土壤pH。林地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中有效磷、草地中有效钾含量在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均为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研究区土壤微量元素特征,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效锌及硼、林地中的有效铜、农田中的有效铜及钼的丰度处于低水平,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通过土壤养分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数得出,研究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顺序为草地>林地>经果林>农田,建议喀斯特山区大力开展退耕还草工程,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陈超杨丰赵丽丽姚红艳王建立刘洪来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土壤质量有效性
贵州人工草地-农田界面土壤水热耦合影响域动态变化研究
2017年
通过对贵州人工草地-农田界面表层土壤(0~20cm)的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明确界面土壤水分和温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水分和温度双因素耦合来判定界面影响域,探讨其季节性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四季分别为60.7%±0.31,23.6%±0.20,19.7%±0.20和70.4%±0.19,均高于农田的34.5%±0.52,11.8%±0.23,10.0%±0.19和64.1%±0.13;土壤温度空间变化表现为夏秋季节草地低于农田,冬春季节草地高于农田;贵州农田-人工草地界面四季土壤水热耦合影响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呈现为"窄-宽-窄"的规律;四季界面影响域宽度分别为25,28,34和29m。利用双因素耦合判定界面影响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因素判定造成的"偏向性"结果。
王建立郝俊杨丰刘洪来程巍陈超
贵州人工草地-农田景观土壤水分界面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野外测定、室内统计和移动窗口法相结合,对贵州人工草地-农田界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宽度动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西南山区的退耕还草和草田轮作/间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空间上,研究区人工草地土壤表层(0~20 cm)的含水量高于农田;在时间上,研究区一年四季土壤表层水分的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规律,表明春季、夏季和秋季、冬季分别为土壤水分的贮存期、消耗期、恢复期。通过移动窗口法判定得出,研究区土壤水分界面位置与景观界面位置重合,春季界面总宽度为41 m,一年四季表现为"宽-窄-宽"的变化规律,土壤水分界面在农田系统的影响域变化与总界面宽度保持一致,而在人工草地系统则表现为随着季节的推移界面影响域越来越窄;由此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人工草地功能区系统、人工草地-农田复合功能区系统和农田功能区系统.该研究对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界面理论的丰富具有参考价值。
王建立刘洪来杨丰唐文汉程巍
关键词:土壤水分
贵州岩溶山区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和生产性能对不同氮磷施肥组合的响应被引量:1
2018年
采用氮肥和磷肥完全交互组合方式,通过36个施肥水平组合,研究氮肥、磷肥不同施肥水平组合对贵州岩溶山区人工草地群落特征、草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磷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人工草地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密度,群落高度随氮肥和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群落盖度和密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施肥量的增加,草地群落多样性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随施氮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施磷肥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orenson相似性系数随氮肥和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牧草产量随氮肥和磷肥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逐渐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最大值为2 623.81 kg/hm^2,牧草净产值和效益增加值在N2P4(氮肥:100.00 kg/hm^2,磷肥:150.00 kg/hm^2)施肥处理下达到最大,牧草净产值为2 311.65元/hm^2,效益增加值为948.84元/hm^2;氮肥、磷肥施肥量与牧草产量的二元肥效方程为:Y=867.68+7.67N+0.07N^2+78.39P-3.23P^2+0.15NP,得出最大牧草产量为2 651.30 kg/hm^2,此时的施肥组合为氮肥180.50 kg/hm^2、磷肥45.50 kg/hm^2;最佳效益施肥组合为施氮肥100.00 kg/hm^2、磷肥50.00 kg/hm^2。
汪依妮刘洪来张明均杨丰王建立柳鑫田思惠田晓龙赵学春
关键词:施肥方式人工草地群落特征牧草产量
贵州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为探明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贵州省不同海拔梯度下的草地及其相应开垦的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成对设计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下草地、农田的有机碳特征及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农田土壤体积质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升高(P〈0.05),增幅为17.85%~45.74%,草地转变为农田后土壤体积质量均显著增加,增幅为5.09%~10.88%。研究区草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占整个研究区(0~50 cm)的54.93%,呈表层富集现象.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导致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降幅为19.64%~57.12%,且降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草地转变为农田使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降幅12.22%~50。73%。
杨丰唐文汉王建立姚红艳程巍刘洪来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
贵州韭菜坪山区不同海拔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被引量:6
2018年
草地群落特征和生产力反映草地对环境的适应,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第二性生产. 为了解贵州韭菜坪山区天然草地群落特征和生产力在垂直梯度上的变化规律,以4个不同海拔梯度(2 385 m、2 503 m、2 553 m和2 648 m)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物群落调查,采用样方法、刈割法和数据处理探讨不同草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密度、盖度、生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载畜量及它们与海拔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4个草地群落植物共有27种,隶属于16科27属. 随海拔升高,各草地群落物种数目由14种降低到5种,群落优势种(含共优势种)的密度分别为113.70、237.30、155.00、32.34株/m^2,盖度分别为88.60%、87.10%、89.70%和63.60%,生物量分别为2 597.40、3 851.90、3 274.90、387.70 kg/hm^2,草地载畜量分别为2.16、2.72、1.64、0.13羊单位/hm^2. 此外,物种数目、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草地群落随海拔升高的Cody多样性分别为10.00、7.00、7.50;物种数目S、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均呈负二次函数关系. 因此,可对中低海拔(2 500 m以下)草地采取划区轮牧或季节性轮牧,对高海拔草地(2 500 m以上)采取禁牧或少牧的方式,以保证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图1 表5 参33)
柳鑫杨丰张明均王建立汪依妮田思惠赵学春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草地生产力海拔梯度群落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