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云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浮游
  • 4篇浮游生物
  • 3篇尿素
  • 3篇脲酶
  • 3篇脲酶活性
  • 3篇酶活性
  • 2篇近岸
  • 2篇环境海洋学
  • 2篇甲藻
  • 2篇海湾
  • 2篇海域
  • 1篇大亚湾海域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标记
  • 1篇藻类
  • 1篇植物
  • 1篇上升流
  • 1篇生态特征
  • 1篇生态特征研究
  • 1篇生物可利用性

机构

  • 6篇暨南大学
  • 3篇海南省环境科...

作者

  • 6篇欧林坚
  • 6篇张云
  • 5篇吕颂辉
  • 4篇齐雨藻
  • 3篇吕淑果
  • 3篇黄凯旋
  • 2篇张淑雯
  • 1篇李霞
  • 1篇岑竞仪
  • 1篇江涛
  • 1篇王朝晖
  • 1篇覃仙玲

传媒

  • 2篇海洋与湖沼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大亚湾海域尿素与浮游生物脲酶活性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于2010~2011 年间分4 个季节, 对大亚湾海域尿素浓度及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 结合相关理化环境及生物因子, 分析大亚湾海域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 海区尿素浓度变化范围为0.81~8.54μmol N·L-1, 夏季尿素含量最高, 达4.32 ± 1.65μmol N·L-1; 冬季含量最低, 为1.57 ± 0.49μmol N·L-1.夏、秋季节有很多站位尿素水平甚至超过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含量1~3 倍, 表明尿素是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生长不可忽略的重要氮源.较高水平的尿素主要分布在养殖区和靠近陆地的近岸海域.浮游生物脲酶活性在秋季最高, 平均达61.0 ± 33.6nmol N·L-1·h-1, 冬、春季脲酶活性常低于检出限.在秋季, 浮游生物脲酶活性与甲藻密度密切相关.脲酶已被证明是大洋中浮游植物水解尿素的最主要途径, 因此尿素可能在-定程度上影响大亚湾甲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
张云黄凯旋欧林坚覃仙玲王朝晖黄道建齐雨藻
关键词:尿素脲酶活性甲藻
海南清澜港水母暴发期间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自2010年12月-2011年5月,调查研究了海南清澜港海域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征,重点跟踪监测了2011年5月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暴发期间海水营养盐水平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通过样品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1种(变种和变型),细胞密度范围为(2.25×104)-(8.19×108)cells/L,浮游动物36种,丰度范围为19.39-25798.74ind/L,其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在水母暴发期间浮游植物以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为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清澜港养殖区为水母水螅体提供生长发育的环境和水母暴发前期浮游植物大量增殖,为浮游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母的暴发。
岑竞仪欧林坚吕淑果张云李霞江涛吕颂辉
关键词:水母暴发浮游生物
6种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藻类的吞噬行为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选取6种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的赤潮甲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采用经5-(4,6-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DTAF)标记灭活的荧光饵料藻进行投喂,观察目标甲藻是否存在吞噬行为,研究光照、营养盐条件对目标甲藻的吞噬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链状亚历山大藻能吞噬旋转海链藻(Thalassiosira curviseriata),东海原甲藻能摄食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但其摄食概率非常低,且不受光照和营养盐条件的影响。实验中,未观测到米氏凯伦藻、海洋原甲藻、微小原甲藻和锥状斯氏藻的吞噬行为。在黑暗中培养48-72h后,目标甲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尤其是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虽然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具吞噬行为属于混合营养生物,但光合自养是目标甲藻获取营养、维持生长最主要的方式。
张淑雯张云欧林坚齐雨藻吕颂辉
关键词:甲藻混合营养
春季海南岛近岸海域尿素与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被引量:11
2013年
2011年春季(4—5月),对海南岛的海口湾、澄迈湾、文昌八门湾、陵水新村湾和大东海5个海湾的尿素浓度及浮游生物的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其它理化环境因子,分析海南岛近岸海域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其对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近岸水体中尿素平均浓度为2.07—3.30μmol/L,占总溶解态氮TDN含量的14%—38%,尿素占TDN比例由北向东、南方向递增。浮游生物脲酶活性为0.30—0.84μmolN.L-.1h-1,海口湾最高,从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少。各海湾较高水平的尿素和脲酶活性主要分布在排污口、养殖区或旅游区的近岸海域。硅藻为优势种,甲藻种类少且密度低,部分甲藻密度达到104—105个/L的水体,尿素和脲酶活性也处于较高水平。海区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脲酶活性或尿素占TDN比例等因子存在相关性,表明尿素是海南海域浮游植物生长不可忽略的重要氮源。尿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春季海南岛近岸海域甲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可能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黄凯旋张云欧林坚吕颂辉吕淑果齐雨藻
关键词:环境海洋学尿素脲酶活性海湾
海南岛南北近岸海湾浮游生物对尿素的生物可利用性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2011年1-4月,分3个航次对海南岛北部海口湾和南部陵水新村湾的尿素浓度和浮游生物脲酶活性开展调查研究,结合相关理化环境因子,比较分析海南岛南北部近岸海湾冬、春季尿素的可利用性及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1-2月),北部海口湾尿素浓度范围(以N计,以下同)为0.93-4.13μmol/L,显著高于南部陵水新村湾0.38-2.05μmol/L。春季,海南岛南北部尿素浓度均有所升高,平均占总溶解态氮源的含量由冬季的5%-7%增加到24%-30%,变化显著,表明尿素是海南岛近岸海湾不可忽视的氮源。海南岛南北部海湾冬季大部分浮游生物样品脲酶活性低于检出限。春季,海口湾平均脲酶活性为44 nmol/(L·h)±23 nmol/(L·h),呈现近岸入海口水体高于离岸的特征;南部海湾平均脲酶活性升高到21 nmol/(L·h)±10 nmol/(L·h),新村湾养殖区水体的脲酶活性高于陵水湾。水温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是影响海南岛脲酶活性冬、春季变化的重要因素。冬季,海口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著低于陵水新村湾;春季,海口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增长到5.09x10^6个/L±.45x10^6个/L,冬、春季变化显著。海南岛南北部硅藻和甲藻细胞丰度冬、春季的变化均与硝酸盐和DIP负相关,而与脲酶活性和水温正相关,尿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南北部细胞丰度的变化。
黄凯旋张云欧林坚吕颂辉吕淑果齐雨藻
关键词:尿素脲酶活性
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区浮游植物对磷的响应被引量:2
2012年
取台湾海峡南部近岸上升流区表层海水,开展现场船基围隔实验.按照上升流区底层无机形态氮、磷和硅的浓度及比例,设置围隔袋中营养盐浓度,研究上升流输入的营养盐可能对海区表层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合群体方法与单细胞酶标记荧光技术,检测浮游植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指示海区浮游植物的磷营养生理状态.结果表明,营养盐的补充导致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hcia pungens)等硅藻成为优势种,并形成藻华.随环境中营养盐的耗尽,硅藻藻华迅速消退.上升流的形成及其减弱、消失,造成表层海水营养盐水平的改变,是导致此次硅藻藻华生消的主因.通过上升流补充的磷源不足以满足浮游植物的生长需求,海区浮游植物的生长遭受磷胁迫,磷成为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盐限制因子.
欧林坚张云张淑雯吕颂辉
关键词:环境海洋学浮游植物上升流台湾海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