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旭红

作品数:18 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知识
  • 3篇回指
  • 2篇语义
  • 2篇深层回指
  • 2篇视觉诗
  • 2篇图式
  • 2篇模因
  • 2篇DOES
  • 2篇DRT
  • 2篇ME
  • 1篇代词
  • 1篇单模
  • 1篇动词
  • 1篇多模态
  • 1篇心理
  • 1篇音系
  • 1篇语法
  • 1篇语法化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模因

机构

  • 16篇哈尔滨师范大...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济南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作者

  • 16篇张旭红
  • 2篇徐春捷
  • 1篇徐畔
  • 1篇高虹
  • 1篇王朝辉
  • 1篇丁志义

传媒

  • 7篇外语学刊
  • 5篇黑龙江高教研...
  • 2篇学术交流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学习与探索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汉英辅音系统及音韵处理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研究表明,对二语学习者的本族语和目标语的音位系统的相似性和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是探究语音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Corder1981,Swan and Smith2001,etc.)。基于此观点,文章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辅音系统和音韵处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了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独特的发音问题,指出二语学习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语音、音系知识,还要通过对比分析从根本上来了解导致目标语发音不正确的原因,从而化解目标语和母语的冲突。文章强调语音对比研究只有同语言学的其他研究领域相结合,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余地和应用空间。
张旭红高虹
关键词:辅音系统
溯因推理在约束论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Van der Sandt的约束论通过将先设纳入到话语表征理论(DRT)的研究范围,部分地解决了DRT对先设消解的无效问题。然而,研究表明,约束论并未对先设与世界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它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DRT对深层回指消解无效的问题。DRT及其现有衍生理论要想真正走出对深层回指消解无效的困境,关于世界知识的形式化问题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回避的课题,因为它是解决自然语言意义问题的唯一出路。本文从"常规关系"的形式化研究入手,展开对"溯因推理"在约束论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挖掘约束论对深层回指消解无效的成因。
张旭红
概念主义背景下的语义客体反思
2023年
卡茨语义论主张,句子、连同构成它们的语义结构和由该结构所决定的语义特征均属于永恒的、不朽的、先于个体认知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现实。本研究重点审视卡茨的语义客体观,并对其可表达性原则的可行性以及应用范围等问题展开探究。进一步提出,语义客体内容是语言主观使用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至少是语言主观性描写所不能规避的事实。
张旭红曹一轩
DRT回指消解的技术问题研究
2013年
话语表征理论(DRT)克服了以往形式语义学的静态性弱点,通过一系列的DRS—构造规则和算法动态地解释了指称性回指、变项约束性回指、E—类代词回指等长期困扰传统形式语义学家的话语回指问题。尽管如此,对DRT的深入研究表明,DRT在模型论语义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文章从DRT对代词构造规则的定义以及对话语信息的处理等两个方面入手,探讨DRT的技术缺陷和解决途径,以期在DRT理论框架下更有效地消解话语回指现象。
徐春捷张旭红
语言模因观初探被引量:41
2008年
模因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这种崭新的视角给语言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学科领域所取得成就,从跨学科的角度重新看待语言的问题,这也正是语言模因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以Dawkins的文化模因观为理论依据,探讨模因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模因的性质、分类、选择适应的先决条件等问题,本文旨在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审视语言的本质,并为模因论这一新兴的语言观在我国的推广做一点贡献。
张旭红
基于DRT的2D-RS语义模型研究
2012年
以Kamp为代表的话语表征理论(DRT)在模型论语义学的基础上,将话语表征结构(DRS)引入语义模型中来,动态地解释E-类代词回指等长期困扰传统形式语义学家的话语回指问题。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当前的DRT模型还无法对无显性先行语的深层回指作出有效的解释。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自然语的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实际特征相比,DRT仅以单一层次的DRS作为话语解读的语境,这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技术上都过于简单。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RS和KRS(知识表征结构)的二维话语表征语义模型(2D-RS Model),旨在探索更有效的回指消解途径,以期在DRT理论的框架下解决更多的回指问题,进而使DRT在话语回指消解方面的应用更具普遍性。
张旭红
关键词:深层回指
方位交替式中的格式塔转换被引量:1
2021年
方位交替式的形成和语法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本研究从交替式的形成、交替式的直接宾语、交替式的介词与间接宾语以及方位格动词等方面探讨格式塔转换与方位交替式的形成和语法化之间的必然联系,旨在揭示语言来自于"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人类心智活动与语言使用之间的映射关系很可能是语法石化模式的关键成因。
曹一轩张旭红
关键词:语法化
关于“结构二重性”的反思
2021年
“结构二重性”自提出之日起一直被学界视为公理式的论断。它不仅是学界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国内外语言学教科书上权威性的常识。然而,人类语言学和动物学的最新发现在验证了一些传统语言观客观性的同时,也颠覆了一些观念的主观性和权威性,这其中也涉及“结构二重性”问题。“结构二重性”并非人类语言的绝对共性,而是一个统计趋势。就结构而言,人类语言的独到之处在于其有机整合句法操作与其成分要素语义操作的复杂机制。对于这一语言观的重新审视,一方面有助于更新陈旧的语言知识、纠正错误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它还将为一些语言难解之谜的探索打开一扇天窗。
张旭红曹一轩
关键词:结构二重性
回指的结构浅析
2012年
回指体现了人类自然语言最普遍、最复杂的现象。回指现象不仅存在于句子内部,还普遍存在于句子之间;不仅由句法因素控制,还由诸如语用、认知等非句法因素控制,因此回指消解始终是自然语言处理中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较为流行的分类标准包括传统句法所沿袭的句法范畴准则和真值条件准则。从真值条件的语义结构观点出发,以黄衍的五分法、沙格和昂卡尼尔的二分法和艾莉尔的深层回指三分法最为流行。回指现象始终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应在对回指研究意义的综述基础上,从句法、语境以及认知语用等方面探讨回指现象的复杂性,并对回指的分类进行探讨,以期为语言回指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王朝辉张旭红
关键词:回指
心理表征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被引量:1
2014年
话语表征结构是话语表征理论的灵魂,是对回指进行有效消解的关键手段。然而,当前的话语表征结构并不能对交际中普遍存在的深层回指问题进行有效消解。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的话语表征结构并未给予世界的表征以应有的地位。可以说,溯因推理是将世界知识表征引入到话语表征结构中,并使话语隐性衔接在受话者心智中的表征得以充分刻画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将是解决话语表征理论深层回指无效问题的关键。
张旭红丁志义
关键词:深层回指知识表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