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争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内氧化
  • 3篇CU-AL
  • 2篇稀土
  • 2篇混合稀土
  • 2篇合金
  • 2篇合金薄板
  • 2篇复合材料
  • 2篇薄板
  • 2篇CE
  • 2篇CU-AL2...
  • 2篇复合材
  • 1篇导电
  • 1篇导电率
  • 1篇显微组织
  • 1篇弥散
  • 1篇弥散强化
  • 1篇复合材料薄板
  • 1篇板带
  • 1篇CU
  • 1篇Y

机构

  • 4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杨争
  • 3篇刘勇
  • 3篇田保红
  • 2篇任凤章
  • 2篇贾淑果
  • 1篇代永强

传媒

  • 1篇热加工工艺
  • 1篇中国表面工程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混合稀土对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内氧化工艺,以工业N2中余氧为氧源,在950℃使Cu-Al-RE合金薄板内氧化成功制备了Al2O3/Cu复合材料,并对其显微硬度、电导率进行测试,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内氧化生成相和微观亚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未添加混合稀土相比,Cu-Al-0.05(Ce+Y)合金950℃×2h内氧化层深度增加了22.8%,表现出明显的稀土催渗作用;TEM分析表明,在铜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大量细小均匀的γ-Al2O3颗粒;适量添加混合稀土改善了合金的导电性,提高了合金的显微硬度,添加0.05%(Ce+Y)的Cu-Al-RE内氧化后综合性能最优。
杨争田保红代永强刘勇
关键词:内氧化混合稀土
表面内氧化Al_2O_3/Cu-(Ce+Y)弥散铜薄板带的组织和性能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内氧化工艺,在950℃以工业N_2中的余氧为内氧化介质对试样进行表面内氧化,成功制备了Al_2O_3/Cu复合材料,并对其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u-Al-RE合金经950℃×2 h内氧化后,表面内氧化层厚度随着混合稀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0.1%(Ce+Y)时,表面内氧化层厚度略有降低;内氧化法制备的Al_2O_3/Cu-(Ce+Y)复合材料中弥散分布着大量纳米级的Al_2O_3颗粒;添加适量的混合稀土能改善Cu-Al合金的导电性,提高合金的硬度。
杨争田保红刘勇贾淑果任凤章
关键词:内氧化导电率
混合稀土Cu-Al合金薄板内氧化制备弥散铜IC框架材料研究
Al/_2O/_3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高的室温强度,而且高温强度同样优越,广泛用于引线框架、电真空器件和电阻焊电极等。在众多制备方法中,用内氧化法制备的Al/_2O/_3弥散强化铜复合材料性...
杨争
关键词:CU-AL2O3复合材料内氧化弥散强化
文献传递
内氧化制备Cu-Al_2O_3/(Ce+Y)复合材料薄板带的组织和性能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内氧化工艺制备了Al2O3弥散强化Cu-Al2O3/(Ce+Y)复合材料,分析了其显微组织,并对冷轧变形的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u-Al-(Ce+Y)合金薄板内氧化后固溶的Al脱溶与[O]形成Al2O3,TEM分析表明,大量细小均匀的γ-Al2O3相弥散分布在铜基体上,粒径约为5~20 nm,粒子间距为10~50 nm,并且沿晶面(440)和晶向[11 2]析出;Cu-Al2O3/(Ce+Y)复合材料经60%变形后,Al2O3呈链状分布,与Cu晶粒被拉长方向一致,形成明显的纤维组织;Cu-Al2O3/(Ce+Y)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和抗拉强度随变形量的增大逐渐增加,当变形量为80%时,显微硬度值约为内氧化后原始试样显微硬度的1.4倍,抗拉强度比原始试样的抗拉强度增加了165 MPa,而导电率下降约4%IACS。
杨争田保红刘勇贾淑果任凤章刘平
关键词:内氧化CU-AL2O3复合材料显微组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