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修雷

作品数:7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瑞士国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华侨
  • 2篇华人
  • 1篇学术
  • 1篇移民
  • 1篇移民模式
  • 1篇哲学
  • 1篇中国人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史观
  • 1篇史学
  • 1篇史学史
  • 1篇世界史
  • 1篇世界史研究
  • 1篇世界学术
  • 1篇思想史
  • 1篇思想史研究
  • 1篇欧亚
  • 1篇欧亚大陆

机构

  • 6篇中国华侨华人...
  • 2篇韩山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 1篇美国夏威夷大...

作者

  • 7篇胡修雷
  • 1篇黄晓坚
  • 1篇王赓武
  • 1篇林瑜
  • 1篇许平

传媒

  • 4篇华侨华人历史...
  • 1篇世界民族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八桂侨刊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20世纪的世界史学史被引量:23
2004年
本文对 2 0世纪出现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各种世界史研究范式进行了综合评述。真正的具有全球意义的世界史研究在 2 0世纪出现 ,它们可以分为历史哲学、社会科学和专业历史研究三种。 2 0世纪早期的历史哲学超越了民族国家的分析框架 ,提出了不同文化传统之间交流的有意义的问题。五六十年代流行于美国学术界的现代化分析理论关注于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等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坚持依附论和世界体系分析的学者认为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世界体系是理解现代世界的关键。工业历史学者注重具体历史过程的分析。 80年代后 ,全球史观的世界历史研究根据不同的生态史。这些研究各有突破和不足 ,但都对全球视野的世界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杰里.H.本特利许平胡修雷
关键词:世界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史历史研究全球史观历史学
加尔各答的华侨华人:移民模式与职业特性被引量:6
2008年
从十九世纪的早期移民、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难民、二战后到加尔各答的移民、职业特性等方面阐述了加尔各答华侨华人的移民模式、经济特性、努力奋斗成为当地居民的过程及其为当地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
梁慧萍(著)胡修雷
关键词:华侨华人移民模式
游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新山和潮汕地区为主的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2012年2月,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Johor Bahru)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游神活动,这项已有142年历史的民俗文化活动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柔佛古庙游神活动已成为新山华人传承故乡民俗文化的载体。但是,在游神文化的原乡——中国潮汕等侨乡地区,这一流于民间自发、延续数百年的活动,未能获得政府的积极关注和支持。本文主要探讨潮汕地区游神文化的由来、现状,新山游神的特点及其对原乡游神发展的借鉴和启示,进而对海外华人文化和侨乡文化之间的传承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胡修雷黄晓坚
关键词:文化传承
“跨国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年
2014年9月22—24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跨国视野下的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召开,会议由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境内外的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跨国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西交流与思想史研究、世界经济体系与近代中国、海外华侨与中国研究等专题展开了讨论,共提交会议论文44篇。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讨。
林瑜胡修雷
关键词:思想史研究
从“印尼村”现象看华侨农场归难侨的文化再适应被引量:9
2017年
"印尼村"是华侨农场的归难侨建立的带有印尼饮食、舞蹈、建筑等风情的聚集区,这些归难侨强调他们旅居在外的文化记忆,形成了侨居地文化在中国传统侨乡的集中展现。这种舍近求远的文化再适应,是国际移民大潮下人们经历社会变动和文化融合过程中衍生出的课题,归难侨们在回国后展现出的异域文化色彩,是文化多元和时代选择的结果,成为侨乡文化的一种特殊标签。
胡修雷
关键词:归难侨华侨农场
《海外华人》序
2005年
王赓武胡修雷
关键词:海外华人中国人历史进程欧亚大陆
瑞士周末华文学校——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迁移策略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根据对瑞士华文学校和华文夏令营的观察和对瑞士华人和台湾教师的访谈,描述了华人移民瑞士的主要情况及其多样化的网络和社会性;介绍了传授华文的组织机构概况和大陆与台湾在支持华文教育举措上的异同;分析探讨了在不同背景下认同类型的变化;意图反映受访者对"文化"和"语言"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和阐释。主要观点是,保持这种被认定为统一的"华人"认同,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迁移策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瑞士或者中国。
李霈胡修雷
关键词:华文教育社会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