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进

作品数:54 被引量:185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5篇食管
  • 22篇食管鳞癌
  • 22篇鳞癌
  • 21篇疗效
  • 20篇非编码
  • 18篇疗效预测
  • 15篇实时定量PC...
  • 13篇病例
  • 12篇预后
  • 12篇肿瘤
  • 12篇细胞
  • 12篇临床病例
  • 11篇食管癌
  • 10篇植入
  • 10篇放射性
  • 9篇化疗
  • 8篇疗法
  • 7篇预后判断
  • 7篇植入治疗
  • 7篇长链

机构

  • 39篇江苏省人民医...
  • 18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滁州市第一人...

作者

  • 54篇吕进
  • 46篇曹秀峰
  • 37篇朱斌
  • 31篇纪律
  • 25篇王和明
  • 22篇李苏卿
  • 21篇李义生
  • 13篇王冬冬
  • 7篇陶磊
  • 5篇周国志
  • 3篇黄水清
  • 3篇陈仿军
  • 2篇肖建
  • 2篇谢海伟
  • 2篇吕成余
  • 2篇王书奎
  • 1篇袁爱华
  • 1篇史卫红
  • 1篇姜鹏
  • 1篇袁丽

传媒

  • 7篇现代生物医学...
  • 5篇中华临床医师...
  • 4篇现代肿瘤医学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科技风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11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长链非编码RNA的检测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及其应用,根据该长链非编码RNA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实时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制备用于食管癌辅助诊断或者疗效预测的制剂。利用实时定量PCR制剂,在食管癌临床病例标本中检测该长链非编码RNA...
曹秀峰李苏卿史卫红仝宇梭庹磊汪春梅谢海伟刘子豪杨同昕吕进纪律朱斌王和明李义生
文献传递
直肠拖出双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直肠经肛门拖出式切除、双吻合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7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经肛门拖出切除、双吻合组(A组,n=36)和低位前切、双吻合组(B组,n=36)。分析术后控制排便功能、并发症、复发和转移率以及1、3、5年生存率。结果随访截至2010年6月30日。两组患者均保肛成功,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浸润。术后pTNM分期、控制排便功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和转移率A组(11.1%)优于B组(30.6%)(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vs.13.9%,死亡率为19.4%vs.22.2%,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83.3%、80.6%vs.94.4%、80.6%、77.8%,A组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门拖出切除、双吻合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成功率高,简单,并发症少,复发率低。选择合适的患者施行该术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王冬冬曹秀峰吕进朱斌李苏卿
关键词:直肠肿瘤结直肠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
食管鳞癌相关基因与预后及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1年
食管鳞癌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除了环境因素可以影响食管癌发生和发展,分子水平的基因改变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近年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已发现众多基因,如β-catenin、wnt1、p53、cyclinD1以及EGFR等基因表达的改变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或预后相关,从而可更好地寻找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与影响食管鳞癌预后的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曹秀峰吕进
关键词:食管鳞癌基因预后临床病理
长链非编码RNA BANCR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BANCR与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对于E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ESCC组织及多个细胞系中BANCR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联,用小干扰RNA(si RNA)干扰BANCR后用CCK8法检测其对ESCC细胞生长的影响,使用transwell法检测对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相对于癌旁组织,有86%(123/142)的癌组织中BANCR表达量升高,BANCR在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数量相关(P均<0.05)。BANCR在本文涉及的八株ESCC细胞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在TE10和KYSE30细胞中敲降BANCR后可明显降低细胞生长速率,并抑制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P<0.01)。结论:BANCR在ESCC组织和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并能增强ESC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有希望成为一种新的辅助ESCC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肿瘤分子标志物。
刘子豪杨同昕徐志鹏吕进曹秀峰
关键词:食管鳞癌长链非编码RNA增殖
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段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入组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04年8月。298例Ⅱ~Ⅲ期胸段ESCC患者随机分为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A组,150例)及单纯手术组(B组,148例)。A组术中直视下植入^125I粒子,术后通过CT和胸部X线片行粒子验证和质量评估。所有患者根据术中情况行食管癌根治术、姑息减瘤术或食管胃转流术。临床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CT监测肿瘤影像学和局部复发情况,按WHO相关肿瘤评定标准评价患者近期疗效,随访术后1、3、5和7年生存率。结果随访截至2008年8月31日,中位随访42个月(95%CI:37~55个月)。A组术后粒子验证无移位、脱落,质量评估满意。A组及B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4.9%、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有效率78.8%,与B组3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的3、5和7年生存率分别为64.0%比52.0%、42.7%比34.5%、25.1%比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ESCC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吕进曹秀峰朱斌纪律安红银
关键词:食管肿瘤近距离放射疗法碘放射性同位素
一种在食管鳞癌中显著下调的长链非编码RNA的检测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及其应用,根据该长链非编码RNA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实时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制备用于食管癌辅助诊断或者疗效预测的制剂。利用实时定量PCR制剂,在食管癌临床病例标本中检测该长链非编码RNA...
曹秀峰李苏卿史卫红仝宇梭庹磊汪春梅谢海伟刘子豪杨同昕吕进纪律朱斌王和明李义生
文献传递
一种长链非编码RNA的检测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及其应用,根据该长链非编码RNA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实时定量PCR引物和探针,制备用于食管癌辅助诊断或者疗效预测的制剂。利用实时定量PCR制剂,在食管癌临床病例标本中检测该长链非编码RNA...
曹秀峰李苏卿史卫红仝宇梭庹磊汪春梅谢海伟刘子豪杨同昕吕进纪律朱斌王和明李义生
文献传递
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直肠癌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早期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入组时间为1997年1月-2005年5月。118例早期直肠癌患者分为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组(A组,58例)及经腹前切除术组(B组,60例)。分析术后直肠功能,并发症,复发,转移以及随访术后1,3,5年生存率。结果:在侵犯粘膜及粘膜下直肠癌中,局部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控便率均低于前切组,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转移及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侵犯肌层的直肠癌中,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肛门局部切除治疗早期直肠癌(T1期)简单易行,并发症少,并有益于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T2期患者应谨慎选择。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王冬冬曹秀峰吕进朱斌李苏卿
关键词:直肠癌局部切除经腹前切除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放射性碘-125(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不可切除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48例不可切除性HCC患者TACE治疗1~2次后第2周接受了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其中男3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岁(32~86岁);行为状态评分(KPS)100分10例,80分21例,60分17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34例,B级14例;22例患者甲胎蛋白(AFP)水平高于400ng/ml;瘤体直径<5cm17例,5~10cm18例,>10cm13例;融合瘤34例,单个瘤体14例;HBV抗原阳性38例,HCV抗原阳性10例;肝癌Okuda分期Ⅰ期22例,Ⅱ期24例,Ⅲ期2例;肝癌AJCC分期(第六版)Ⅱ期(T2N0M0)10例,Ⅲa期(T3N0M0)20例,Ⅲb期(T4N0M0)18例。评价患者并发症、近期疗效及随访患者1、2、3年生存率。结果 48例患者中有效反应(CR+PR)34例(70.8%)。并发症反应轻微。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45.8%、27.1%,中位生存期15.5个月。预后影响因素中肿瘤类型、大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Okuda分期、AJCC分期、植入前AFP水平及肿瘤周边匹配剂量均显著影响生存率。结论对于不可切除性HCC患者,TACE后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双介入"治疗手段。
吕进曹秀峰朱斌周国志王冬冬
关键词:肝细胞碘放射性同位素粒子植入化疗
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移植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瘤体内植入125Ⅰ粒子治疗兔VX2肝移植癌的疗效及其病理变化,探讨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可行性。方法:建立荷瘤兔肝移植癌动物模型。对照组(A组)植入空白剂量(0mCi)125Ⅰ粒子,B组植入1.0mCi125Ⅰ粒子,C组植入0.7mCi125Ⅰ粒子,D组植入0.4mCi125Ⅰ粒子。观察植入前后各组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切除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各治疗组肿瘤大小在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均小于同期对照组(P<0.01)。在不同观察时期抑瘤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抑瘤率变化显著;各个组间抑瘤率差异在治疗后2周最为明显(P<0.01),以后减小,但均高于D组(P<0.01)。病理切片显示靠近125Ⅰ粒子处肿瘤细胞坏死,但远离粒子处仍可见存活肿瘤细胞。1.0mCi粒子对正常肝组织损伤较大。结论: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有效,单个粒子活度以0.7mCi左右较为适宜。
吕进曹秀峰王学浩朱斌王冬冬纪律陶磊
关键词:近距离放射疗法肝肿瘤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