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洁
-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吡喹酮在制备抗日本血吸虫病肝脏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吡喹酮在制备抗日本血吸虫病肝脏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在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进行杀虫治疗后,再持续应用吡喹酮进行抗纤维化治疗,使得肝脏纤维化水平有明显改善,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降低,血吸虫病脾脏肿大体征也有明显...
- 王勇梁越进罗洁张兆松
- 文献传递
- 川崎病患儿心率变异性与PCT的相关性及其预测冠状动脉损伤的价值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心率变异性(HRV)与PCT的相关性及其预测冠状动脉损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8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40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为2.53±1.14岁。患儿均于治疗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出现冠状动脉损害可分为A组(冠状动脉损害组42例)和B组(非冠状动脉损害组44例),同时选择50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各组儿童行HRV指标(时域指标、频域指标)检测,并采用免疫荧光层析法检测各组儿童血清PCT水平。观察并比较三组儿童HRV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并将各组患儿PCT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川崎病患儿与对照组正常儿童比较,HRV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A组患儿HRV各项指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血清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组患儿血清PCT水平(2.85±1.28ng/mL)较B组(1.26±0.93ng/mL)显著升高(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心率变异性(HRV)与血清PCT水平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同时上述两项指标均可较准确地预测患儿是否出现冠状动脉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适用于临床早期辅助诊断川崎病及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从而为患儿的及时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 罗洁李晓忠闵月许秋艳董永超陆敏
- 关键词:川崎病心率变异PCT冠状动脉患儿
- 吡喹酮在制备肝星状细胞激活抑制剂中的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吡喹酮在制备肝星状细胞激活抑制剂中的应用。吡喹酮在体内、体外均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及胶原分泌,并且不影响脾脏细胞增殖能力。吡喹酮可以作为肝星状细胞激活的抑制剂。
- 王勇梁越进罗洁张兆松
- 文献传递
-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最佳下床活动时机对患者安全性和舒适度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最佳下床活动时机,为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阳湖院区和城中院区经股静脉行射频消融术的12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后干预,早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术后4 h,中期组为术后6 h,后期组为术后12 h。比较3组患者术后24 h内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价3组患者术后24、48、72 h的舒适度。结果最终纳入患者111例,早期组37例,中期组38例,后期组36例。3组患者术后24 h内出血或血肿、尿潴留、腰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24 h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7%(1/37),低于中期组和后期组的21.1%(7/38)、25.0%(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7.67,均P<0.05)。术后48、72 h,早期组生理维度得分、心理精神维度得分、GCQ总分分别为(20.68±3.07)、(22.54±3.35)、(81.68±6.11)分和(22.54±3.73)、(24.38±2.49)、(84.92±6.37)分,高于中期组的(19.16±2.19)、(21.32±2.27)、(78.24±5.58)分和(20.93±2.85)、(22.32±2.04)、(81.66±6.56)分,以及后期组的(18.44±1.50)、(21.31±1.99)、(78.06±4.32)分和(20.89±2.25)、(21.58±1.86)、(80.28±6.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9~4.15,均P<0.05)。结论术后4 h下床活动不增加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外周血管并发症,但可降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
- 庄毅朱傲霜毛一鸣柴丽郁王静怡王淑洁谢晶晶李本玲邹芸郑梅纪元张良锋孙铃郭佳罗洁许亚静
-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早期下床活动并发症
-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星状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特征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旁分泌作用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全球第二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全世界血吸虫病感染人口约有2亿人。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虽然经过多年的...
- 罗洁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肝星状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文献传递
-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及脾脏NKT细胞的变化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小鼠肝脏及脾脏自然杀伤(NK)T细胞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将24只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14±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分别于感染后3、6、12周剖杀小鼠,分离肝脏及脾脏单个核淋巴细胞,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CD49b单克隆抗体及藻红蛋白(PE)标记的CD3e单克隆抗体标记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9b双阳性的NKT细胞占单核淋巴细胞的比例。体外刺激实验中将分离的正常小鼠脾脏单个核淋巴细胞,分别用SEA、虫卵蛋白、虫卵脂质作为刺激物,观察其中NKT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中NKT细胞,于感染后12周比例为(4.73±0.41)%,显著高于对照组比例(2.07±0.12)%(P<0.01);肝脏NKT细胞在感染后3周(8.03±0.23)%与对照组(8.60±1.48)%无明显变化,但感染后6周及12周NKT比例明显上升,分别为(15.90±0.76)%和(21.00±0.3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刺激物为SEA和虫卵脂质时,NK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77±0.03)%及(0.80±0.0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53±0.03)%及虫卵蛋白组(0.50±0.06)%(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导致小鼠脾脏及肝脏中NKT细胞比例上调,其上调可能与虫卵可溶性抗原中的脂质组分有关。
- 刘亚平梁越进孙新娟郑丹罗洁石磊王勇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自然杀伤T细胞
-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帕拉米韦对儿童流感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帕拉米韦对儿童流行性感冒患者免疫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儿童流行性感冒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与研究组(52例),对照组患者予帕拉米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连续治疗3 d,比较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主要症状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免疫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CD3+、CD3+CD4+、CD3+CD8+T细胞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较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发热、咳嗽、咽喉痛、鼻塞持续时间均更短(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总不良反应率为13.46%,研究组总不良反应率为11.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流行性感冒患者采取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帕拉米韦治疗可有效提高患儿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罗洁陆敏沈弈董永超闵月
- 关键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儿童流行性感冒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