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阳

作品数:15 被引量:169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生态
  • 3篇珠江口
  • 3篇红树
  • 3篇红树林
  • 2篇大型底栖生物
  • 2篇遥感
  • 2篇遥感技术
  • 2篇污损生物
  • 2篇海岸
  • 2篇海岸带
  • 2篇海洋生物
  • 2篇贝类
  • 2篇COI基因
  • 2篇DNA条形码
  • 2篇DNA条形码...
  • 1篇底拖网
  • 1篇毒素
  • 1篇毒素含量
  • 1篇多样性
  • 1篇遥感监测

机构

  • 15篇国家海洋局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奥胡斯大学

作者

  • 15篇高阳
  • 5篇张敬怀
  • 4篇徐志斌
  • 4篇李海涛
  • 3篇方宏达
  • 3篇孙永光
  • 3篇李秀芹
  • 3篇卫宝泉
  • 3篇苏岫
  • 3篇时小军
  • 3篇赵冬至
  • 2篇张丰收
  • 2篇柯东胜
  • 2篇周鹏
  • 2篇陈凯彪
  • 2篇高树刚
  • 2篇吴施卫
  • 2篇吕向立
  • 1篇董燕红
  • 1篇姜重臣

传媒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海洋通报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省近岸海域贝类腹泻性毒素含量与胃含物的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通过对2005年4月至9月广东近岸海域贝类81个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进行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表明:(1)DSP毒素含量值≥0.05MU/g的有34个样品,其中翡翠贻贝和牡蛎所占的比例最大;同种贝类的腹泻性贝毒素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秋季含量最高。(2)对其中腹泻性贝毒素含量值较高的8个样品进行胃含物海洋微藻种类的鉴定,结果是波纹巴非蛤、三棱骨螺和结蚶胃含物样品中含有产腹泻性贝毒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和原甲藻(Prorocentrum sp.)。
徐志斌吴施卫陈凯彪李秀芹高阳
关键词:腹泻性贝毒胃含物
珠江口深圳湾污损生物的生态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深圳湾位于珠江口东岸,属半封闭海湾,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在湾内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共记录污损生物24种,隶属于7个动物门。月板平均附着生物量表层2780.72g/m2,底层4110.10g/m2,最高峰出现在7月份;四季板平均湿重表层2521.13g/m2,底层4382.10g/m2,最高峰出现在秋季;半年板平均湿重表层4065.10g/m2,底层4298.30g/m2;年板平均湿重表层6212.20g/m2,底层20009.10g/m2。四季优势种显著不同,华美盘管虫、总合草苔虫和藤壶在春、冬季附着量较大,夏季没有附着。沙筛贝和总状真枝螅在夏、秋季的附着量较大,冬季没有附着。
徐志斌高阳
关键词:污损生物生态
大亚湾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策略被引量:4
2010年
主要阐述了大亚湾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策略.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现状与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生物群落组成明显小型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资源衰退:红树林和珊瑚礁面积锐减,生态服务功能衰退,沿岸滨海湿地萎缩:生物生境遭破坏导致生物量下降:营养环境恶化导致赤潮频发.并就因开发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调整和控制各种开发活动,为受损海湾生态环境的修复重建和持续利用的参考建议.
柯东胜李秀芹彭晓鹃高阳江志华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遥感定量评估方法研究——以广西北海为例被引量:16
2014年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和空间化是实现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人类活动强度的叠加效应和距离衰减效应,对已往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借助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综合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I),并利用该模型对广西北海红树林海岸进行了应用,定量评价了北海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单因子和综合水平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区域人类活动强度进行定量评估,该方法具有数据易获取、易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推广价值,HAII评估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深化人类活动强度空间评价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孙永光赵冬至高阳苏岫卫宝泉张丰收高树刚郑友林
关键词:遥感技术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10
2011年
分别于2006年7—8月(夏)、2007年4月(春)和10月(秋)对珠江口伶仃洋附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进行调查.3个航次共鉴定小型底栖生物类群15类,包括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动吻动物、端足类、颚咽动物、涟虫、纽虫、腹足类、双壳类、星虫、螠虫、原足类和其他未鉴定种类;春、夏、秋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分别为(272.1±281.9)、(165.1±147.1)和(246.4±369.3)ind·10cm-2,线虫为主要优势类群,分别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86.8%、83.5%和93.4%.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垂直分布不均匀,分布于沉积物0~2cm、2~5cm、5~10cm的数量比例分别为54.1%、35.2%和10.8%,线虫分布于沉积物0~5cm数量比例为87.4%;春、夏、秋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分别为(374.6±346.9)、(274.1±352.2)和(270.8±396.0)μg·10cm-2,多毛类平均生物量最高,分别占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30.1%、46.7%和46.0%,其次为线虫(25.2%、20.1%和34.0%)和介形类(20.6%、15.3%和14.8%).伶仃洋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平面分布呈现从北向南升高、东部高于西部的趋势.伶仃洋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分布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
张敬怀高阳方宏达
关键词:珠江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
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贝类鉴定中的实践:以大亚湾生态监控区为例被引量:10
2015年
为提高物种鉴定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大亚湾生态监控区冬季采集的贝类样品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26个形态种中,有15个可以通过线粒体COI和16S r 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到种的水平。部分形态上难以鉴定的种类,如线缝摺塔螺(Ptychobela suturalis)和区系螺(Funa sp.)可以通过条形码实现有效鉴定。锯齿巴非蛤(Paphia gallus)、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jorensis)、爪哇拟塔螺(Turricula javana)等种类存在相当大的种内遗传距离,有存在隐存种的可能性。尽管基于线粒体COI和16S r RNA基因的种内遗传距离和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发生重合,无明显的条形码间隙,但通过系统树的方法仍能有效鉴定物种。可见,DNA条形码技术能有效提高海洋贝类物种鉴定的准确性并发现隐存种。
李海涛张保学高阳时小军周鹏
关键词:DNA条形码COI基因RRNA基因海洋贝类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揭示广州中药材市场蝠鲼鳃的种类来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广州中药材市场蝠鲼鳃的种类来源。方法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获得了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13家商铺的31份蝠鲼鳃样品的COI基因序列,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中药材市场销售的蝠鲼鳃来自日本蝠鲼(Mobula japanica)、褐背蝠鲼(Mo.tarapacana)、印度蝠鲼(Mo.thurstoni)和双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4个种类的检出比例分别为41.9%、22.6%、3.2%和32.3%。结论在缺少形态学数据的情况下,DNA条形码技术能够有效对蝠鲼鳃进行种类溯源。印度蝠鲼较低的检出率可能暗示其种群数量在中国已经较少。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中国海蝠鲼科的种类组成。
陈凯彪李海涛高阳方宏达周鹏
关键词:DNA条形码COI基因
大亚湾生态问题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被引量:5
2008年
大亚湾生态问题成因剖析发现:陆源入海污染负荷持续增长;水产养殖业自身污染严重;核电站放射性废液和冷却水潜在影响;港口,船舶骤增所产生含油污水及溢油事故,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沿岸废污水、海水养殖,海域内氮磷物质过剩,导致赤潮发生频率增加;海岸工程及围海养殖等人为因素,使红树林和海龟生存环境令人堪忧;港口开发和水下爆破等致使珊瑚礁群落的优势种发生改变及石珊瑚出现白化现象;海域水质污染,影响生物质量;岸带开发利用过度,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及生态环境容量下降;渔业捕捞强度超过资源的承受力造成渔业资源衰退。根据分析结果,从六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柯东胜高阳李秀芹彭晓娟
关键词:生态问题
红树林生态系统遥感监测研究进展被引量:43
2013年
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监测已经成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变化监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从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变化监测应用领域入手,综述了国内外红树林遥感监测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遥感技术在红树林湿地动态、种间分类、群落结构(叶面积指数、冠幅、树高等)、生物量、灾害灾情(病虫害、风暴潮等)、景观格局动态、驱动力、红树林湿地保护与管理等领域应用现状,归纳了不同应用领域遥感监测的理论、方法及研究现状。指出我国在红树林遥感监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红树林遥感监测应在分类标准体系规范化、分类精度提升、红树林生态学特征参数(物种多样性、优势度等)、生态系统环境空间演变过程及遥感监测的尺度效应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充分发挥区域综合监测模型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变化遥感监测中的作用。
孙永光赵冬至郭文永高阳苏岫卫宝泉
关键词:红树林遥感技术
高通量测序分析北仑河口红树林潮间带底栖真核生物分布被引量:3
2019年
为了解红树林不同潮位沉积物中底栖真核生物群落分布,基于18S rRNA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广西北仑河口陆缘、林中和海缘3个潮位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北仑河口潮间带红树林沉积物中底栖生物多样性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在6. 08~6. 73之间; PCA分析表明潮间带中底栖生物群落差异较大,陆缘红树林中扁形动物、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相对丰度较高,林中区域中纤毛虫、环节动物和轮虫相对丰度较高,海缘红树林中硅藻相对丰度较高;红树林中主要OTUs有桡足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硅藻类的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纤毛虫类的前管虫(Prorodon teres)、多毛类的小头虫(Capitella sp.)。高通量测序方法能较全面反映红树林区微型/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结果为丰富红树林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和解析底栖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发挥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吴鹏时小军吕向立高阳李海涛张敬怀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红树林潮间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