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冠心病(CHD)发生的相关性及MP引起冠心病的致病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CHD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人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MP抗体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MP-IgG和MP-IgM阳性率分别为73.33%和62.22%,而CRP升高率为71.11%,对照组分别为37.78%、28.89%和24.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中MP-IgG阴性组患者TC、TG和LDL-C水平分别为(4.02±0.38)mmol/L、(1.21±0.22)mmol/L和(2.32±0.21)mmol/L,MP-IgG阳性组分别(5.89±0.45)mmol/L、(2.04±0.28)mmol/L、(3.43±0.27)mmol/L,MPIgG阴性组均明显低于MP-IgG阳性组,而MP-IgG阴性组患者HDL-C水平为(1.34±0.15)mmol/L,MP-IgG阳性组为(0.94±0.13)mmol/L,MP-IgG阴性组显著高于MP-IgG阳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可能与MP影响脂质代谢或通过炎症反应参与冠心病的病理过程有关。
- 戴正东万伟郑鹏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冠心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799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诊为冠心病者3589例,占总病例数的74.79%,其中男性2188例,女性1401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单个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吸烟、高TC、高LDL-C和低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TC以及吸烟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为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性别进行分组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男性中,2型糖尿病仍为冠心病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女性中,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在女性组中更为突出,吸烟、高血压病、高TC和年龄亦不可忽视。
- 戴正东万伟郑鹏
- 关键词:老年人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
-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给予洋地黄类药物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给予洋地黄类药物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方法现从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患者中筛选出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入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洋地黄治疗,对照组的用药时机为再灌注后3 d,研究组的用药时机则为再灌注后2 h,对比两组疗效、各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好转率为92.9%,比较于对照组的71.4%显著更高(P<0.05);两组治疗前SBP(收缩压)、HR(心率)、EF(射血分数)及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两组均好转显著(P<0.05),而研究组好转幅度更优(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7.1%,与研究组4.8%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采用洋地黄能够优化左室功能,促进疗效增加,安全性好。
- 戴正东万伟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灌注洋地黄
- 黛力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心理障碍患者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黛力新对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心理障碍患者心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CHF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黛力新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血清指标、心理状况及预后。结果:治疗后3周,两组SV、CO以及EF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NP、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AS、SD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LVEF下降、心功能分级恶化以及再次住院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黛力新在改善CHF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同时,可降低血清BNP以及hs-CR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并促进预后。
- 徐高峰万伟梅迎丽罗晓芳周丹华彭晓光
- 关键词:心力衰竭焦虑抑郁黛力新
- 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0例患者实施研究,根据患者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分为传统组和溶栓组,每组60例,传统组患者实施传统对症处理,对溶栓组患者实施对症处理+尿激酶溶栓治疗,分析总结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溶栓组患者2 h胸痛缓解、2 h心电图ST段回落≥50%、冠脉再通发生率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溶栓组发病时间<3 h患者冠脉再通发生率与发病时间≥3 h相比明显较高(P<0.05);溶栓组患者治疗后CK峰值、CK-MB峰值、达峰时间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死亡率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优良。
- 万伟徐高峰戴正东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
- 血清CysC、IL-35水平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460例NSTEMI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均行PCI治疗,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根据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清CysC、IL-35水平,分析入院时血清CysC、IL-35水平与NSTEMI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460例NSTEMI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随访(7.81±1.93)个月;短期预后不良79例,占17.17%;预后不良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 TnI)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CysC、IL-35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血清CK、c Tnl水平高表达可能作为NSTEMI患者PCI治疗短期预后的风险因子(OR>1,P<0.05);血清CysC、IL-35水平高表达可能作为NSTEMI患者PCI治疗短期预后的保护因子(OR<1,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CysC、IL-35单一及联合预测NSTEMI患者PCI治疗短期预后不良风险的AUC分别为0.772、0.825、0.840,AUC均>0.70,且以入院时血清CysC、IL-35水平的cut-off值取0.835 mg/L、19.005 pg/mL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结论血清CysC、IL-35水平与NSTEMI患者PCI治疗短期预后有关,二者联合检测更利于NSTEMI患者PCI治疗短期预后的预测。
- 万伟胡良坤梅迎丽
- 关键词: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头孢他啶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6月124例心力衰竭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心律失常、控制钠盐摄入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组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他啶;观察两组的疗效、炎症因子的变化及细菌的清除率,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7%;治疗后两组血脑钠肽(BNP)、白介素-6(IL-6)及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B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细菌总清除率为6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9.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与头孢他啶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可迅速控制感染症状,促进病原菌清除,改善心功能。
- 戴正东万伟郑鹏
- 关键词: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
- 阿利沙坦酯片与厄贝沙坦片应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阿利沙坦酯片与厄贝沙坦片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6月麻城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06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予以阿利沙坦酯片)与对照组(予以厄贝沙坦片治疗),各53例。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血清心血管调节肽(Salusin-β)、孤独G蛋白耦联受体配体(Apeli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血管扩张功能(FM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白昼和夜间DBP、SBP及ET-1、MDA、Salusin-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NO、FMD、SOD、Apel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利沙坦酯片与厄贝沙坦片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均具有一定效果,但阿利沙坦酯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指标及调节Salusin-β、Apelin表达效果更理想。
- 万伟梅迎丽胡良坤
- 关键词:厄贝沙坦片冠心病高血压
- 急诊PCI和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比照观察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与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急诊组、择期组分别采取急诊PCI、择期PCI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TIMI血流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诊组治愈率为66.67%,高于择期组的4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TIMI血流分级为3级的患者占比为70.00%,显著高于择期组的4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择期组的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择期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择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安全有效。
- 万伟戴正东徐高峰蔡红专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扩张型心肌病的离子通道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2年
-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反应以及遗传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脏钠通道基因突变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因此,现重点从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角度来论述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探讨其治疗的新靶点。
- 万伟周显顺蔡红专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SCN5A基因钠通道心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