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钦

作品数:10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锁国
  • 2篇对外贸易
  • 2篇海外贸易
  • 1篇大亚洲主义
  • 1篇帝国
  • 1篇帝国主义
  • 1篇东亚共同体
  • 1篇东亚共同体构...
  • 1篇东洋
  • 1篇对外贸易商品...
  • 1篇新兴产业
  • 1篇研究述论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背景
  • 1篇日本帝国
  • 1篇日本帝国主义
  • 1篇述论
  • 1篇孙中山
  • 1篇欧美列强
  • 1篇迫害

机构

  • 8篇大连大学
  • 3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0篇刘钦
  • 6篇张晓刚
  • 3篇万映辰
  • 2篇陈景彦
  • 1篇李永春

传媒

  • 3篇社会科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日本问题研究
  • 1篇沈阳大学学报...
  • 1篇大连近代史研...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世纪中叶欧美列强对日本的冲击与德川幕府的应对被引量:2
2013年
在19世纪50年代,欧美列强以坚船利炮相威胁,力图迫使德川幕府打开锁国之门。面对日益严重的"西力东侵",德川幕府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汲取清朝战败缔约的教训,对长期实行的消极的锁国政策进行了调整,采取了对外开港通商的积极应对方针,实施了组建近代陆海军、设置洋学研究机构并培养洋学人才、破格启用人才等顺应时代发展的幕政改革。比之中国清朝政府,德川幕府为何能够如此快速做出反应?关键原因在于当政者的文化背景和国际意识,尤其是兰学的长足发展开阔了日本朝野的视野,使得幕府能够正视日本与欧美国家的实力差距。幕府当局在开明幕臣的主持下,力所能及地趋利避害,以图存救亡,对近代日本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永春刘钦万映辰
关键词:外压
锁国时期广州港口海外贸易输入品结构考述——以白银、香料及米粮为中心
2016年
明清"锁国体制"下,广州港口海外贸易仍持续进行。两朝政府虽厉行"海禁",明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但朝贡诸国仍允许依规定"贡道"来贡贸易,且伴随新航路开辟,明清间与西方国家之"互市"、"往市"贸易更趋繁盛。在此背景下,广州港口对外通商交流迅速发展并呈现新特征。就输入品结构看,白银、香料、米粮成为其主要商品构成,即因社会经济发展,"钞法不通",以致白银需求量激增,而当时国内银产额及银课收入极为有限,故谋求海外白银大量输入,而西班牙所占菲律宾之美洲白银及十八世纪英、法商贸国输入白银成为其主要流入途径;另在东南亚诸国来贡贸易与葡、西等早期西方商贸国来华通商的背景下,大量香料输入中国,朝廷除一部分用于内需外,亦将其作为百官赏赐与俸禄折支;而米粮输入,则呈现地域性色彩,即因闽、粤两省"民食不足"、"米价腾贵"、"生齿日曾",且往日邻省接济或于台湾调米已无可能,遂谋求海外"洋米"输入,而政府为平抑米价,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更将其"定例"化。此外,若就商品结构看,无论是作为主要输入品的白银、香料、米粮,还是输出品的生丝、瓷器及茶叶,在商品流通与交易条件下,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国曾广泛参与亚洲乃至全球贸易的发展,然而步入近代以来其却未形成现代化起步的经济基础,并开始长期落后于西方。
张晓刚刘钦
关键词:海外贸易锁国
锁国时期中日两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其比较研究——以广州、长崎为对象
17~18世纪之交,中国和日本相继进入封建社会的最后发展阶段,中日国内体制虽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对外关系方面却不约而同地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然而,锁国并非意味着与外部世界的彻底隔绝,如将其与东亚国际贸易相联系来考察,则毋...
刘钦
关键词:对外贸易
文献传递
改革开放以来伪满劳工研究述评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吉林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中若干重大侵华罪行研究(14JZDW006)之子课题:日本侵华时期东北劳工问题档案整理研究。主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伪满劳工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陈景彦刘钦
关键词:日本帝国主义迫害反抗
文献传递
试论20世纪初叶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以孙中山“大亚洲主义”与安重根的“东洋和平论”为中心
2013年
早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逐步形成了其'大亚洲主义'思想;韩国著名民族英雄安重根亦曾提出'东洋和平论'思想。孙中山与安重根的思想和观点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但均是那个时代带有国际主义性质的光辉思想,与日本军国主义不遗余力宣传的'大东亚共荣圈'有着本质的区别,亦给今天倡导世界和平和'东亚共同体'(亦称亚洲共同体)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晓刚刘钦万映辰
关键词: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安重根
幕末与明治初期横滨近代新兴产业的创办
2013年
介绍了自1859年开港以来,横滨各项建设始终走在其他开港地的前面。正如日本的第一条铁路先从横滨修建一样,明治政府通过对横滨的政策性扶持促使其取得跨越式发展,由此树立"殖产兴业"与"文明开化"的样板,取得经验并推向全国。
张晓刚刘钦端木迅远
关键词:新兴产业文明开化
锁国时期中日两国对外贸易中的输出品结构考察——以广州与长崎为对象
2014年
17—18世纪之交,中国和日本相继进入封建社会的最后发展阶段,中日两国社会体制虽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对外关系方面却不约而同地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然而,锁国并非意味着与外部世界的彻底隔绝,如将其与东亚国际贸易相联系来考察,则毋宁称之为国家政治权利控制下的有限对外开放暨广州、长崎"一口通商"之贸易形态。就输出品结构来说,广州港口大宗输出品包括生丝及丝织品、瓷器、茶叶,主要输出品为棉布及糖;长崎大宗输出品为贵重金属,包括:金、银、铜,主要输出品为俵物、诸色物、粮食。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作为两港口核心贸易输出品的生丝及白银为亚洲贸易的良好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两国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锁国体制"对两个港口影响力度的不同,广州、长崎对外输出品等级及流通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作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贸易集散地的广州,无论是港口贸易量及额度还是贸易商品流通范围均非长崎所能比拟。然而,在近代东亚转型期来临的前夜,两座港口对各自国家社会变迁所起到的作用却大不相同,亦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发展进程产生了迥异的影响。
张晓刚刘钦
关键词:对外贸易锁国
锁国时期中日韩三国港口城市发展的政治背景微探——以17世纪的广州、长崎和釜山为中心被引量:3
2013年
17世纪东亚暨中日韩港口城市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国内外政治背景;一方面中日韩三国均遭受到"西学东渐"的冲击与影响,另一方面,三国又都倾力维护国内的"政治稳定"。明中晚期至清初的中国,政府严禁濒海居民"下海通藩",以此建立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政治体制;江户初期的日本,幕府颁布"锁国令",因而形成"闭关锁国"的发展模式;"壬辰战争"后的朝鲜,"南北交困"的国际格局使朝鲜王朝陷入被动"锁国"的发展困境。因此,各种政治因素交互影响并促成了此一时期东亚三国的"锁国"局面,且在此背景之下形成了广州、长崎、釜山"一口通商"的贸易格局。
张晓刚刘钦万映辰
关键词:中日韩港口城市闭关锁国政治背景
近代东亚转型时期广州、长崎港口贸易研究述论
2013年
近代广州、长崎港口贸易作为东西方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备受史家关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学界主要关注问题有:港口贸易体制、对外贸易交流状况、对外贸易地位及影响等。此外,偶有学者对中日两个港口的贸易状况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然而,对研究现状进行反思,仍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即:对港口贸易的考察缺乏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未能从宏观视角去把握港口贸易的地位与影响;研究理论相对滞后等。
张晓刚刘钦
关键词:港口贸易
江户时代早期日本海外贸易体系的构建被引量:1
2017年
德川家康江户开府后,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在旧教国方面,家康通过发布新的通商许可朱印状保持原有贸易联系。对于新教国则给予一系列特权,主动建立通商关系。与明朝贸易的恢复,以重启官方勘合为始,以私人贸易代替勘合贸易结束。而与朝鲜贸易的恢复,则在两国议和复交背景下展开。此外,针对与南洋地区的朱印船贸易,家康在继承的基础上更进行全面扩大。因此,伴随以上商贸策略的实施,日本海外贸易体系构建完成。江户时代早期家康对海外贸易体系的构建,一方面意味着日本彻底脱离了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幕府面对西力初次东渐所作出的积极回应。不仅如此,伴随贸易的深入开展,日本在密切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同时,亦参与到同西方殖民者的激烈角力当中。
刘钦陈景彦
关键词:海外贸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