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永

作品数:13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双能
  • 5篇下肢动脉
  • 4篇血管
  • 4篇血管造影
  • 4篇造影
  • 4篇CTA
  • 3篇数字减影
  • 3篇数字减影血管...
  • 3篇双能CT
  • 3篇减影血管造影
  • 2篇腰椎
  • 2篇最大密度投影
  • 2篇急性肺栓塞
  • 2篇灌注成像
  • 2篇肺灌注
  • 2篇肺灌注成像
  • 2篇肺栓塞
  • 2篇X线剂量
  • 2篇DSA

机构

  • 8篇空军总医院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辽宁医学院
  • 1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山东省交通医...

作者

  • 13篇郝永
  • 8篇宋云龙
  • 6篇弥龙
  • 6篇刘侠
  • 6篇王东
  • 5篇李相生
  • 4篇方红
  • 4篇孟利民
  • 3篇毕永民
  • 3篇祝红线
  • 2篇屈国林
  • 2篇崔现成
  • 2篇贾梓
  • 1篇涂蓉
  • 1篇徐先荣
  • 1篇王哲
  • 1篇樊红霞
  • 1篇罗军

传媒

  • 4篇医用放射技术...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华航空航天...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4
  • 3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测相序1例
2003年
郝永
关键词:CT机三相电源变压器
下肢动脉双能CTA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
目的:<br>   (1)通过对得到的下肢动脉双能去骨后的图像(包括去除钙化斑块后的图像)及传统自动去骨后的图像进行比较,残留骨手动去除,记录各自去骨时间及对各节段血管的侵蚀度,判定斑块去除前后对血管狭窄度...
郝永
关键词: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最大密度投影X线剂量
心率对双源CT自动化最佳期相选择的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评价心率对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9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心率的快慢分为5组,利用最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比较不同心率组最佳收缩期及舒张期图像质量的差异并分析心率与DS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7例患者增强扫描时心率为52~120次/min,平均(80.49±14.99)次/min,心率与最佳舒张期图像质量间呈负相关;心率>80次/min时,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部分节段图像质量开始出现差异。结论:心率≤80次/min者,采取最佳舒张期图像重建,心率>80次/min时,结合双期图像进行重建,或者采用收缩期图像进行重建,可获得优良图像,提高工作效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刘侠宋云龙弥龙郝永李相生毕永民王东
关键词:心率收缩期舒张期图像质量
下肢双能CTA去骨去钙化功能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双能CT下肢动脉成像去骨去钙化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43例患者进行双能CT下肢动脉检查,得到双能去骨后的图像(包括去除钙化斑块后的图像)及传统自动去骨后的图像,残留骨手动去除,记录各自去骨时间及对各节段血管的侵蚀度。判定斑块去除前后对血管狭窄度测量的影响。结果残留骨仅在未去除钙化斑块图像上观察到,双能去骨时间(1.86±0.28)min低于传统自动去骨时间(2.00±0.24)min(P<0.01,t=-4.382);共对822节段血管进行分析,血管侵蚀率前者低于后者,且最常发生于小腿部血管(χ2=13.13,P<0.01)。结论双能CTA明显优于传统多层螺旋CTA,双能自动去骨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助于小腿部血管的显示,自动去斑块功能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郝永宋云龙弥龙刘侠王东李相生孟利民方红祝红线
关键词: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双能CT
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评价急性肺栓塞严重程度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分析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技术评价急性肺动脉栓塞(APE)严重程度的可行性。方法经双源CT诊断APE24例,采用Lung PBV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CT肺血管图像(CTPA)和DEPI,分别计算每位患者的灌注缺损指数、栓塞指数及双室短轴最大径比(RV/LV),依据患者严重程度分为严重APE组(n=9)和非严重APE组(n=15),比较两组灌注缺损指数、栓塞指数及RV/LV,并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严重APE组的灌注缺损指数、栓塞指数及RV/LV中位数分别为32.5%(15.0%62.5%)、45.0%(27.5%75.0%)和1.16(1.041.45),而非严重APE组分别为12.5%(0%37.5%)、12.5%(2.5%42.5%)和1.03(0.851.41),严重APE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非严重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灌注缺损指数与RV/LV及栓塞指数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635,P〈0.05;r=0.790,P〈0.05)。结论采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技术评价APE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可行性。
弥龙宋云龙王东毕永民李相生郝永刘侠贾梓祝红线方红
关键词:肺栓塞肺灌注成像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下肢双能CTA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双能CTA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3例患者进行双能下肢CTA检查,得到双能去骨后的图像(包括去除钙化斑块后的图像)及传统手动去骨后的图像,分别记录两者去骨时间及对各血管节段的侵蚀度。其中13例患者1周内行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相同血管节段对照研究。结果:双能去骨时间(1.86±0.28)min低于传统手动去骨时间(5.54±0.63 min),P<0.01,t=-34.962;共对903节段血管进行分析,血管侵蚀率前者低于后者,且最常发生于小腿部血管(χ2=4.13,P<0.05)。CTA与DS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一致性非常好,K=0.953,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8%、93.3%、96.9%。结论:双能自动去骨方法较传统手动去骨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小腿部血管的显示率,自动去斑块功能可提高狭窄程度判定的准确性。双能CTA在评价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是下肢动脉疾病的一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郝永宋云龙弥龙刘侠王东毕永民李相生孟利民
关键词: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家兔急性肺栓塞的DSA、CTPA及DEPI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家兔急性肺栓塞(APE)模型的DSA、CT肺动脉造影(CTPA)及双能量肺灌注成像技术(DE-PI)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双源CT肺血管成像技术(CTPA)及DEPI对家兔APE的诊断价值。方法 10只实验用兔,X线透视下将4F导管经由右心室插入双侧肺动脉,并注入大小不等的明胶海绵,建立家兔APE模型,然后行DSA及双源CT DEPI,处死家兔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1)分别计算DSA、CTPA、DEPI诊断家兔APE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利用Kappa分析比较3种方法(DSA、CTPA、DEPI)与病理解剖结果的一致性;(2)利用配对t检验计算并比较家兔栓塞前后的双室短轴最大径比(RV/LV)值。结果 (1)与病理解剖结果相比,DSA、CTPA及DEPI诊断A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5%和100%、71.4%和100%、85.7%和92.9%,Kappa值分别为0.884、0.667、0.767,DEPI及DSA的一致性较好,CTPA的一致性一般。DEPI上,栓塞区表现为蓝黑色的灌注减低区,非栓塞区表现为黄红色的正常灌注区。(2)栓塞前后家兔的RV/L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栓塞后家兔的RV/LV值明显高于栓塞前。结论双源CT的CTPA能较好地显示肺解剖信息,DEPI能较好地评价肺功能信息,对APE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
弥龙宋云龙涂蓉刘侠屈国林王哲郝永贾梓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肺灌注成像家兔
双能CTA与DSA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利用双能去骨方法与传统去骨方法相比较,研究双能CT血管成像(CTA)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36例疑患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行下肢双能CTA检查,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A数据用两种方法进行处理:双能去骨方法及传统自动去骨方法,所有数据皆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进行评价,两种方法去骨时间皆被记录。每侧下肢血管被分成7个节段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共对363个血管节段进行了分析,与金标准DSA进行比较,双能去骨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基本达到了90%以上,而传统自动去骨方法以上各数值皆明显下降;两种重建方法对下肢动脉(小腿及大腿)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6.1%及93.4%、83.3%及68.8%、92.2%及86.1%;对小腿部动脉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2%及91.9%、77.5%及59.0%、88.9%及81.6%。结论双能CTA重建所得MIP图像在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有非常好的一致性,明显提高了小腿部血管诊断的准确性,是针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一种可靠的、准确性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郝永宋云龙王东孟利民
关键词:下肢动脉双能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最大密度投影
降低mAs方法对下肢双能CTA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影响的探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在双能CT血管成像(CTA)下肢动脉检查中,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值变换mAs值,探讨降低mAs值能否达到既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目的。方法对60例疑患有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进行了了下肢双能CTA检查,所有患者按照BMI相近原则分为A、B组,每组30例。A组皆不考虑身高、体重等因素,一律按照厂家提供的原始扫描数据进行扫描;B组依据BMI不同适当降低球管的mAs值进行扫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选定的腹主动脉、一侧髂动脉及一侧股动脉处的噪声指数值并评价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记录其得分值,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每名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A、B两组患者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分别为96.7%及93.3%;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33±0.461及3.733±0.583;P>0.05,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噪声指数分别为18.183±3.058(腹主动脉)、14.633±3.212(髂动脉)、13.907±3.037(股动脉)及22.713±3.566(腹主动脉)、18.863±3.801(髂动脉)、18±3.757(股动脉),P<0.01,B组皆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BMI值分别为22.14±2.61及22.33±2.61,P>0.05,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CTDIvol值分别为8.461±0.332及4.823±1.197,P<0.01,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A组,降低约40%,结论在双能CTA下肢动脉检查中,根据患者体重指数的不同采用不同的mAs值,即采用个性化扫描方式,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辐射损害,建议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郝永宋云龙王东李相生孟利民方红
关键词:下肢动脉双能CT体重指数X线剂量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飞行员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飞行员腰椎峡部裂(1umbar spondylolysis,L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5例改装体检的歼击机飞行员按年龄(23~28岁;29~34岁;35~40岁;41~46岁)及飞行时间(≤800 h;801~1600 h;1601~2400 h)分组;进行腰椎CT容积扫描.利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多方位观察飞行员腰椎峡部裂情况,并比较MPR图像、MIP图像及VR图像.结果 ①飞行员不同年龄分布LS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飞行时间LS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7.57,P<0.05),随着飞行时间延长LS检出率增高.②385例飞行员中共检出峡部裂16例(33处),9例伴滑脱;其中双侧峡部裂13例(30处),7例伴滑脱;单侧峡部裂3例(3处),2例伴滑脱.MPR图像LS检出率为100%(33/33),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可清楚地显示峡部断裂情况,分别表现为"猎狗项圈征"和"双关节征",正中矢状位可清楚地显示椎体滑脱情况.MIP图像LS检出率100%(33/33),但对周边软组织显示不清楚.VR图像LS检出率为75.76%(25/33),可立体观察峡部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的后处理技术MPR、MIP、VR可以全方位地评价飞行员的腰椎峡部情况,其中斜矢状位及斜轴位的MPR图像可作为首选的重建方法.
宋云龙屈国林弥龙徐先荣刘侠郝永方红祝红线樊红霞
关键词:腰椎脊柱滑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