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薇

作品数:76 被引量:379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理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脂质体
  • 11篇透皮
  • 9篇茵陈
  • 9篇茵陈蒿
  • 9篇茵陈蒿汤
  • 9篇喜树碱
  • 9篇9-硝基喜树...
  • 8篇中药
  • 8篇肿瘤
  • 8篇莪术
  • 7篇体外
  • 7篇透皮吸收
  • 6篇药效
  • 6篇液相色谱
  • 6篇色谱
  • 6篇相色谱
  • 6篇抗肿瘤
  • 5篇皮肤
  • 5篇细胞
  • 5篇糊精

机构

  • 60篇南京中医药大...
  • 17篇荆楚理工学院
  • 9篇南通大学
  • 7篇南京工业大学
  • 5篇江苏省中药炮...
  • 4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南通市中医院
  • 1篇江苏省中医药...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绿叶思科...
  • 1篇苏州市中医医...
  • 1篇泰州市人民医...
  • 1篇南京市莫愁中...
  • 1篇上海上药华宇...
  • 1篇安徽老孙头鞋...

作者

  • 75篇顾薇
  • 42篇陈军
  • 16篇杨希雄
  • 12篇董洁
  • 12篇彭佩
  • 10篇陆兔林
  • 10篇毛春芹
  • 9篇窦志华
  • 8篇潘自皓
  • 7篇孟萍
  • 7篇罗琳
  • 7篇姚俊宏
  • 6篇陆姗姗
  • 6篇季德
  • 6篇胡蓉蓉
  • 6篇张季
  • 5篇屠春燕
  • 5篇严国俊
  • 4篇王征宇
  • 4篇周悦

传媒

  • 10篇南京中医药大...
  • 6篇中成药
  • 5篇中国中药杂志
  • 5篇中国医院药学...
  • 5篇中草药
  • 4篇中国实验方剂...
  • 3篇中国药学杂志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化工时刊
  • 2篇药物分析杂志
  • 2篇中国现代应用...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分析化学
  • 1篇中国调味品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广东化工
  • 1篇江苏食品与发...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8篇2016
  • 9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3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炒炭存性”理论研究炮制工艺对地榆抑菌功效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从药效与灰化2个角度阐释“炒炭存性”原理,并优选地榆炒炭工艺及探讨炮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与灰化临界点参数。方法考察炒炭温度、时间对地榆炮制品外观性状、提取物得率、指标性成分、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的影响,以此优选炮制工艺。结果随炒炭程度增加,地榆炭提取物中没食子酸含量先增后减,鞣花酸一直增加。地榆在抗菌效果方面炮制增效,从而阐释“炒炭存性”;地榆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与提取物中没食子酸的含量呈较强正向相关性。地榆炭提取物得率与提取物中鞣花酸含量呈极强的反向相关性(r=−0.96403),地榆炭提取物得率突然下降时,饮片质地开始出现脆化、灰化现象。获得的最优地榆炒炭工艺:在250℃温度条件下炒炭6 min,此时提取物得率约30%,没食子酸在提取物[(46.41±0.06)μg/mg]和饮片中[(14.20±0.02)μg/mg]含量相较于其他炮制条件最高。结论提出用没食子酸含量指导地榆炒炭工艺,用提取物得率控制灰化临界点的研究思路,并优化了基于抑菌效应的地榆炮制工艺。
顾薇顾薇陆梦梦姚俊宏邹俊清蔡徐艺赵宏宇宋金云赵宏宇李健童黄锦陈军
关键词:地榆炒炭存性没食子酸鞣花酸药效灰化
中药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研究
2023年
目的 筛选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较强的中药并探究其主要功效物质。方法 对26味药材进行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研究,采用HPLC-Q/TOF-MS/MS法对丁香、蛇床子、百部、大黄、土荆皮、苦参进行分析,对主要成分进行药效验证。结果 苦参和土荆对红色毛癣菌抑制效果最好,MIC值为64μg/mL。油镜观察显示该6味药材对红色毛癣菌菌丝的细胞壁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欧前胡素、蛇床子素、土荆皮乙酸和苦参酮对红色毛癣菌有抑菌效果,MIC值为16μg/mL。结论 苦参、土荆皮、大黄、丁香、蛇床子和百部对红色毛癣菌抑制效果最好,其药效物质为苦参酮、土荆皮乙酸、欧前胡素、蛇床子素、丁香酚、乙酰基丁香酚。
苏曼王昊黄玉浩周文明顾薇陈军
关键词:红色毛癣菌抗真菌中药手足癣
生、醋莪术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及HSC-T6增殖和α-SMA,Procollagen Ⅰ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1
2017年
比较生、醋莪术对猪血清所致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及对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和α-SMA,ProcollagenⅠ表达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猪血清0.5 mL/只,每周2次,共14周制备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观察生、醋莪术(0.95,1.90 g·kg^(-1))对大鼠血清ALT,AST,PC-Ⅲ,IV-C,LN,HA和肝组织HYP,MDA的表达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情况,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中胶原表达情况;体外培养HSC-T6细胞,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生、醋莪术含药血清作用12,24,36,48 h对HSC-T6增殖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α-SMA和ProcollagenⅠ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给药生、醋莪术后,大鼠血清ALT,AST,PC-Ⅲ,IV-C,LN,HA表达水平均下降,与生莪术组相比,醋莪术组作用效果优于生莪术组;生、醋莪术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均能抑制HSC-T6的增殖,呈现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各给药组作用24 h后,HSCT6中α-SMA和ProcollagenⅠ表达水平降低,且醋莪术组降低更显著。生、醋莪术均能不同程度减轻肝纤维化,其抗肝纤维化机制可能与抑制HSC-T6增殖,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生成并促进其降解有关。
张季宋嬿王巧晗李林季德顾薇郝敏陆兔林毛春芹
关键词:莪术肝纤维化Α-平滑肌肌动蛋白
基于5种生物碱定量分析的马钱子总碱提取工艺优化被引量:1
2014年
首先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60 nm,建立同时测定5种马钱子生物碱(士的宁、马钱子碱、士的宁氮氧化物、马钱子碱氮氧化物与番木鳖次碱)含量的反相HPLC法;然后以上述5种生物碱的总量为指标,采用L9(33)正交实验法,对马钱子总碱的回流提取工艺条件(溶剂用量、质量浓度和提取次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上述5种马钱子生物碱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依次为14.64~468.48、11.625~372.0、0.555~17.76、0.891~28.512μg/mL与2.5~80.0 μg/mL,回收率分别为100.3%、101.7%、97.7%、98.8%与99.6%.优化后马钱子总碱的回流提取工艺条件为:加入20倍量体积分数70%的酸性乙醇,回流提取4次,每次1h.在此提取条件下,马钱子提取物中5种生物碱总质量分数达3.633%.反相HPLC法同时测定5种马钱子生物碱含量的方法简便、准确;以此作为马钱子总碱提取工艺优化的指标更为全面、可靠.
潘自皓顾薇彭薇潘扬
关键词:马钱子生物碱反相HPLC法正交实验法
HPLC-ELSD法精确定量大鼠胆汁中牛磺胆酸的方法研究
2015年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对大鼠胆汁中牛磺胆酸精确定量的方法.方法:预处理中加入乙酸:水=2:8调节样品pH值,且采用乙腈:甲醇=1:1作为蛋白沉淀试剂的方法适合于检测胆汁样品中胆汁酸类物质的预处理.结果:建立了胆汁样品中牛磺胆酸的精确定量方法并考察线性关系,牛磺胆酸在0.27-1.60 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仪器精密度、方法精密度结果显示本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结论:所建立的生物样品预处理及HPLC-ELSD测定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胆汁中牛磺胆酸的分析测定,能够为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顾薇毛春芹袁晓莉张季季德陆兔林
关键词:HPLC-ELSD胆汁胆汁酸牛磺胆酸
基于皮肤电阻动力学技术快速比较六种温里药挥发油的透皮促进效果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快速评价中药挥发油透皮吸收促进效果的方法.方法 以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为透皮促进对象,测定了其油水分配系数.以六种温里药挥发油为研究对象,采用Franz 扩散池方法测定了其对香附四物活性组分群的透皮...
任略姚俊宏朱学敏董洁顾薇陈军段金廒
关键词:温里药挥发油体外透皮吸收
一种荧光修饰环糊精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针对现有技术中环糊精含量测定方法灵敏度低且无法评价入胞行为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用荧光探针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修饰环糊精,FITC:环糊精=0.1~20:1(分子摩尔比),优选0.5~10:1,最优选1:1;环糊精优选...
杨希雄陈军顾薇王晶晶彭佩
文献传递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方法的改进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针对欧洲药典收载的rhEPO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中pH限制严格,可操作性差的缺点,进行缓冲液组成的优化。方法:实验将响应面分析法(RSM)用于毛细管区带电泳,用最少的实验次数确定了对分离影响最大的因素,并由此确定了最佳缓冲液组成及pH范围。结果:在此优化条件下rhEPO的8个不同糖基化形式在40min内得到了基线分离,各相邻峰间的分离度达1.63~3.29,柱效达1.63×10~5~3.23×10~5理论塔板数·m^(-1),峰形良好。结论:方法具有较宽泛的pH范围,比欧洲药典更为实用。
屠春燕顾薇潘自皓陈实杨明
关键词: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响应曲面法毛细管电泳
方剂配伍对茵陈蒿汤中15种成分提取率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研究方剂配伍对茵陈蒿汤中主要成分提取率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茵陈、栀子、大黄、茵陈与栀子配伍(配伍A)、茵陈与大黄配伍(配伍B)、栀子与大黄配伍(配伍C)及全方配伍(配伍D)中2个环烯醚萜类成分(栀子苷和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2个西红花酸类成分(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3个结合型蒽醌(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酚-1-O-葡萄糖苷和大黄素-8-O-葡萄糖苷)、5个游离型蒽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2个鞣质单体(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及绿原酸的提取量,以单味药中提取率为100%,计算配伍A^D中15种成分的提取率。结果配伍A、C、D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提取率降低;配伍A、D中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提取率提高,配伍C中该成分提取率降低;配伍B中3个结合型蒽醌及芦荟大黄素、大黄酚提取率提高,配伍C、D中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提取率提高;配伍C、D中没食子酸提取率降低;配伍A^D中绿原酸提取率降低。结论方剂配伍对茵陈蒿汤中主要成分提取率有一定影响。
窦志华罗琳姜晓燕张琳顾薇孟萍王征宇
关键词:茵陈蒿汤茵陈方剂配伍提取率大黄酚
基于药物吸收仿生系统的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多指标成分肠吸收特征考察
2022年
目的:利用外翻肠囊模型建立的药物吸收仿生系统(DASS)考察当归补血汤多指标成分的肠吸收特征。方法:收集当归补血汤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肠吸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以乙腈(A)-0.2%冰乙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6 min,15%~23%A;16~20 min,23%~28%A;20~25 min,28%~30%A;25~30 min,30%A;30~35 min,30%~65%A;35~45 min,65%~95%A),检测波长302 nm,建立肠吸收液的HPLC指纹图谱并标定共有峰,计算各指标成分的相对累积吸收率,利用DDSolver 1.0软件对各成分相对累积吸收曲线进行模型拟合,探究不同成分的吸收规律。结果:当归补血汤中成分C2(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C6的吸收过程较符合零级方程,C9成分以Weibull方程拟合最佳,其余7个成分则更符合Makoid-Banakar方程。成分C1与C2、C3、C5、C7、C10,C2与C5、C7,C3与C4、C5、C7、C10,C4与C6、C10,C5与C7,C6与C10,C7与C10,C8与C9在吸收过程中为同步吸收。随着时间的延长,当归补血汤的整体相对累积吸收率随之增加,120 min时,当归补血汤的整体相对累积吸收率>38%,至180 min时已达49.14%。结论:当归补血汤中的10个指标成分在空肠中均有吸收,但各成分的吸收规律并不一致,表明中药复方制剂的肠吸收具有多元特征,以化学成分为指标的中药复方制剂肠吸收研究能揭示其部分吸收规律,但用于表征复方制剂整体吸收特征的指标还需进一步探究。
张佳高媛周湘杰高武锋周悦马丽霞庄欣雅董洁顾薇严国俊
关键词:当归补血汤肠吸收经典名方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