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宏伟

作品数:10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唐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清
  • 3篇血栓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三阴
  • 3篇腺癌
  • 2篇蛋白
  • 2篇新辅助化疗
  • 2篇血清维生素
  • 2篇血清维生素D
  • 2篇叶酸
  • 2篇溶栓
  • 2篇深静脉
  • 2篇食管
  • 2篇食管反流
  • 2篇肿瘤
  • 2篇胃食管
  • 2篇胃食管反流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机构

  • 10篇唐山市人民医...

作者

  • 10篇廖宏伟
  • 7篇王一
  • 4篇宋扬
  • 2篇刘贵祥
  • 2篇王会志
  • 1篇李世龙
  • 1篇杜文彬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循证医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创伤与急危重...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过程中血清维生素D、维生素B_(12)、叶酸水平变化与化疗效果的关系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过程中血清维生素D、维生素B_(12)、叶酸(FA)水平变化与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进行新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235例,新辅助化疗共4~6个周期,在最后1个周期化疗结束2~3周后进行手术,根据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p CR组(病理完全缓解)82例和RD组(残留癌)153例。患者每次化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维生素D,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维生素B_(12)、FA。以化疗前维生素D、维生素B_(12)、FA的P75界值水平作为标准,定义4次化疗后维生素D、维生素B_(12)、FA水平
王一廖宏伟宋扬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维生素B12叶酸新辅助化疗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及其对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2022年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8例AMI患者纳入AMI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2例纳入健康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外周血H-FABP、Gal3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AMI患者外周血H-FABP、Gal3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Logistics回归分析AM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MI患者外周血H-FABP、Gal3水平对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AMI组患者外周血H-FABP、Gal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外周血Gal3、H-FAB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51、0.458,P<0.05)。随访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6.5%(26/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脉病变数目、发病至入院时间、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Gensini积分、H-FABP、Gal3为AMI患者不良预后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cTnI、三支病变、H-FABP、Gal3为AMI患者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H-FABP联合Gal3评估AMI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H-FABP、Gal3单独检测(Z=2.194、2.626,P=0.028、0.009),敏感度和特异度亦高于H-FABP、Gal3单独检测。结论 AMI患者外周血H-FABP、Gal3水平较高。H-FABP、Gal3是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可提升预后的评估价值。
宋扬李世龙王一廖宏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半乳糖凝集素3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防治体会及血栓形成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于放化疗期间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0例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其中24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全部成功,无肺栓塞发生;16例未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溶栓过程中1例发生肺栓塞死亡。39例患者中痊愈19例,有效13例,无效7例。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延误了抗肿瘤治疗时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及时检测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确能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有效缓解病情,提高疗效。
廖宏伟王一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溶栓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介入溶栓的疗效。方法:2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采用动脉血管造影,尿激酶动脉内灌注,辅以机械疏通,必要时保留导管连续静滴,后改用药物溶栓治疗,将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后18例治愈,8例好转,2例肢体坏死。结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动脉内持续药物灌注及导丝机械疏通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廖宏伟杜文彬王一
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
90例食管癌切除器械吻合患者术后食管测压和pH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食管癌切除后多用胃食管吻合重建食管,但术后常发生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4].为探讨食管癌切除器械吻合方法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以及反流发生的可能机制和临床意义,作者2005 年3 月至2012 年2 月对90 例食管癌切除用器械吻合患者术后进行食管测压、24h pH 监测,以及内镜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王会志于翠娟刘贵祥廖宏伟
关键词:食管癌切除食管测压器械吻合监测分析PH胃食管反流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24h食管pH监测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探讨不同手术吻合方式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 80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采取平卧位睡眠;B组40例,采取上身抬高30°~40°仰卧睡眠。监测患者24 h食管pH值。同时比较A组采用不同吻合术式患者24 h pH监测结果。结果 A组患者反流次数、时间>5 min反流次数、单次最长反流时间、pH<4的总时间、pH<4的百分数、DeMeester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套入式吻合组和端侧吻合组患者反流次数、时间>5 min反流次数、单次最长反流时间、pH<4的总时间、pH<4的百分数、DeMeest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术后均存在胃食管反流,上身抬高可明显减少胃食管反流,套入式吻合与端侧吻合方法均不能减少胃食管反流,术式的改进仍需进一步研究。
王会志于翠娟刘贵祥廖宏伟
关键词:食管肿瘤胃食管反流
血清VitD、FA水平与三阴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敏感性关系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血清维生素D(VitD)、叶酸(FA)水平与三阴乳腺癌(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以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结果为残留癌(RD)的235例患者观察组,以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 CR)的235例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特征、瘤体大小、TNM分期、淋巴结、组织Ki-67表达和基底标志情况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VitD、FA水平;用logistic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法等分析血清VitD、FA水平与三阴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VitD和F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瘤体为T3/4、Ki-67为低表达、基底标志标记为阳性、VitD和FA具有显著降低趋势的人数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年龄水平、TNM分期和淋巴结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瘤体为T3/4(OR=4.122,95%CI:2.768~7.502)、组织Ki-67低表达(OR=4.193,95%CI:1.967~8.880)、基底阳性(OR=3.459,95%CI:1.884~80.30)、VitD(OR=2.689,95%CI:1.656~4.306)和FA(OR=2.005,95%CI:1.470~3.436)有降低趋势与新辅助化疗效果不佳有关;ROC分析显示血清VitD预测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不佳的灵敏度0.782、特异度0.899;FA预测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不佳的灵敏度0.775、特异度0.862;两者联合预测敏感性为0.856,特异性0.908。结论血清VitD、FA水平降低可增加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不佳风险,二者水平降低可作为预测新辅助化疗敏感性有效的指标。
王一廖宏伟宋扬
关键词:维生素D叶酸
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FGF23、Klotho与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骨转移是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binding protein,VDB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和Klotho蛋白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5例来自本院2019⁃08⁃01至2021⁃08⁃01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方式诊断是否发生骨转移,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36例,非骨转移组5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集患者外周血样本,通过ELISA对血清中VDBP、FGF23和Klotho进行定量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指标间的关联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VDBP、FGF23和Klotho水平预测乳腺癌发生骨转移的价值。结果骨转移和非骨转移乳腺癌病理分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和非骨转移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DBP、FGF23及Klotho的水平依次为:(80.35±29.34)和(115.18±48.69)ng/mL、(658.35±201.19)和(405.36±154.42)pg/mL以及(155.82±40.29)和(229.35±72.46)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骨转移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DBP水平与乳腺癌病理分级相关(P<0.05);FGF23和Klotho水平与病理分级、是否骨痛以及转移部位有关(P<0.05)。VDBP、FGF23和Klotho水平均为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VDBP、FGF23及Klotho预测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33、0.806、0.761,最佳截断值为:81.56 ng/mL、573.501 pg/mL和201.193 pg/mL;3个指标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高于单一指标诊断的曲线下面积。结论血清VDBP、FGF23及Klotho水平可作为乳腺癌骨转移的参考指标,在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上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王一廖宏伟
关键词:乳腺癌骨转移维生素D结合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KLOTHO
三阴型乳腺癌患者血清Vit D水平与瘤组织Ki-67、p53蛋白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性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观察三阴型乳腺癌(TNBC)患者血清维生素D(Vit D)与瘤组织Ki-67、p53蛋白表达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TNBC患者和非三阴型乳腺癌患者各23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_3[1,25(OH)D_3],以此判定血清Vit D水平[1,25(OH)D_3≥30 ng/m L、20~<30 ng/m L、<20 ng/m L分别计为Vit D正常、不足、缺乏];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Ki-67、p53蛋白;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TNBC患者血清Vit D水平与瘤组织Ki-67、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TNBC患者和非三阴的乳腺癌患者血清Vit D水平分别为(23.38±9.72)、(36.12±9.42)ng/m L,Ki-67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5.5%(154/235)、34.6%(82/235),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4.9%(157/235)、36.2%(85/235),两者比较,P均<0.05。Vit D正常、不足、缺乏的TNBC患者Ki-67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6.5%(22/235)、66.7%(52/235)、86.5%(80/235),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9.4%(41/235)、73.1%(57/235)、86.9%(79/235),两两比较,P均<0.05。TNBC患者血清Vit D水平与Ki-67、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714、-0.699,P均<0.05)。结论 TNBC患者血清Vit D水平降低,瘤组织Ki-67、p53蛋白表达升高,血清Vit D水平与瘤组织Ki-67、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王一廖宏伟宋扬
关键词:乳腺癌三阴乳腺癌KI-67蛋白P53蛋白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脂、血清细胞因子、凝血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14
2022年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血脂、血清细胞因子与凝血因子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170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合并DVT的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同期行血管外科手术无DVT的50例为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latelet surface P-selectin,CD62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凝血因子Ⅷ(factorⅧ,FⅧ)水平;分析血脂、血清细胞因子与凝血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TC、TG、LDL、HDL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LDL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HDL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血清细胞因子PCT、CD62P、Hcy、凝血因子FIB、D-D、FⅧ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DL与凝血因子FIB、D-D、FⅧ均呈正相关(r=0.501、0.532、0.541,P<0.05);HDL与凝血因子FIB、D-D、FⅧ均呈负相关(r=-0.458、-0.431、-0.449,P<0.05);CD62P与凝血因子FIB、D-D、FⅧ均呈正相关(r=0.489、0.652、0.511,P<0.05);Hcy与凝血因子FIB、D-D、FⅧ均呈正相关(r=0.424、0.544、0.565,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血清LDL、PCT、CD62P、Hcy呈高表达状态,HDL呈低表达状态,凝血因子FIB、D-D、FⅧ对DVT的形成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且血清LDL、HDL、CD62P、Hcy与FIB、D-D、FⅧ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可相互作用而加重下肢DVT患者病情。
廖宏伟
关键词:血脂血清细胞因子凝血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