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秀萍

作品数:37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哲学宗教
  • 6篇政治法律
  • 4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主义
  • 8篇哲学
  • 7篇《神圣家族》
  • 6篇巴黎手稿
  • 5篇社会主义
  • 4篇重温
  • 3篇马克思主义哲...
  • 3篇经济学哲学
  • 3篇《1844年...
  • 2篇邓小平
  • 2篇异化劳动
  • 2篇政治
  • 2篇证法
  • 2篇蒲鲁东
  • 2篇青年黑格尔
  • 2篇青年黑格尔派
  • 2篇资本主义
  • 2篇自然辩证法
  • 2篇唯物
  • 2篇文献学

机构

  • 30篇北京交通大学
  • 7篇北方交通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7篇刘秀萍
  • 3篇聂锦芳
  • 2篇李清波
  • 1篇唐磊

传媒

  • 3篇哲学动态
  • 3篇马克思主义与...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河北学刊
  • 2篇教学与研究
  • 2篇邓小平理论研...
  • 2篇湖南社会科学
  • 2篇理论视野
  • 2篇北京行政学院...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前线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晋阳学刊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劳动异化论”到“社会关系异化论”——“巴黎时期”马克思异化观的发展被引量:7
2011年
长期以来,学术界基本上是将"劳动异化论"视为马克思"巴黎时期"的主要思想来看待的,很多论者用它来表达、阐发甚至等同于马克思一生的异化思想。但是,如果把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著述整合起来研究,就会发现,他的思想仍然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特别是他借阅读和摘录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机缘所阐述的思想,明显把"劳动异化论"发展为"社会关系异化论"。这是理解当时马克思思想必须关注的一个现象。而从思想传承的逻辑看,如果没有"社会关系异化论"作为中介,要过渡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对异化现象所做出的新分析,将是不可能的。
刘秀萍
论现代化实现方式的现代化
2007年
在通常的理解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因此在现代化的视角下,它们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现代化实现方式。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对它们进行了优劣评判,意在表明:以资本主义方式培植出来的现代化之树不会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而传统社会主义的土壤里也扎不下现代化大树之根;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本主义方式对于避免和解救现代化过程中的危机不仅回天乏力,反而是这些危机产生的根源,而充满活力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方式正好可以纠偏矫正,剔除痼疾。对于现代化来说,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更合理的实现方式。因此从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来看,也存在一个现代化实现方式现代化的问题。
刘秀萍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文献学问题再探究(下)
2013年
"巴黎手稿"是表征马克思思想的最重要著述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过于功利的"现实"考量和原始文献资料的欠缺,使我们未能全面而客观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当时的思想。从"文本学"角度考虑,至今仍有相当多的研究工作尚未展开。本文根据权威的文献材料,并结合笔者的判断,对"巴黎时期"马克思著述和活动情况、"巴黎笔记"与"巴黎手稿"之间的关系、"三个笔记本"与"穆勒评注"的写作顺序、"三个笔记本"不同版本的编排、笔记本Ⅱ大量遗失的内容等五个复杂的文献学问题一一进行了梳理、分析、推测、考察和探佚,以期为进一步的内容解读和思想阐释奠定基础。
刘秀萍
关键词:文献学
“模式”解剖与“特色”论证——邓小平发展观中两个重要范畴分析
2000年
在邓小平的著述和谈话中,“模式”和“特色”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这不是偶然的或无谓的。正是在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历程和类型进行了宏观考察与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产生了关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要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模式的社会发展思路,继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给予了合理的解释,最终形成关于这两个概念的科学理解,这里凝结着邓小平对现代化问题的全新构想.它们与“三个面向”的精神旨向一起.构成其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刘秀萍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重温《神圣家族》对《蒲鲁东》的分析和评判被引量:1
2016年
对于《神圣家族》这部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合作、他们在世时公开发表的为数不多的重要作品,以往的研究除了注目于"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的定性、满足于宏观观照和外围言说外,对其内容细节鲜有悉心的探究,总的来讲处于一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状态。本文通过对其中关于《蒲鲁东》一文内容的详尽解读和分析表明,马克思的做法与我们正好相反。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维方式,当蒲鲁东成为马克思与其批判对象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时,他首先以大量的篇幅生动地呈现了这一人物及其思想的复杂状况,又以极其缜密的梳理揭示了作为青年黑格尔派重要成员之一的埃德加·鲍威尔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的荒谬性,通过对诸多细节的甄别最终折射出两种思维方式的分歧和对立。这对我们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只有深入到马克思的叙述细节中才能理解其当时思想剥离的艰辛和理论建构的意旨。这是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看家本领"。
刘秀萍
关键词:文本解读思维方式
马克思是如何通过黑格尔完成思想建构的?——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2011年
在马克思一生思想的探索与建构过程中,黑格尔哲学始终是其最为重要的参照系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早年马克思就把黑格尔哲学比喻为“大海”,渴望纵身“钻到”里面去,之后又屡进屡出。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现象是,马克思曾经试图通过《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述了断他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因缘,
刘秀萍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哲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青年黑格尔派
“模式”是基础 “特色”是目标──学习邓小平关于“模式”与“特色”论述的一点体会被引量:2
2000年
刘秀萍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异化劳动学说”对“人本学”的超越被引量:4
2010年
刘秀萍
关键词:异化劳动人本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说费尔巴哈《手稿》
后发展:困境、难题与可能的出路被引量:2
2007年
从世界历史的演进看,现代化进程在不同的国家起步有早有晚、"现代性"因素在不同的民族或产生于内部或缘自外力,这就形成了"早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两种现代化类型。从目前的现实情形看,"早发内生型"的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的使命,处于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转换的过程中;而广大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社会经济贫困、生产力水平不高,尚未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任务,这样,它们的诸多问题就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问题。中国无疑属于"后发展"类型中的典型形态;当代中国对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设计和推进,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问题的解决。
刘秀萍
“巴黎手稿”与现时代被引量:1
2014年
“巴黎手稿”创作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马克思倾毕生之力研究与透视以资本为原则的社会生活的早期成果。刚刚由对社会的“副本”批判转向“原本”批判的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不同生活境况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论”和“社会关系异化论”川,以异化的事实为依据剖析了私有财产及其制度,在人道主义与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哲学基础上理解和阐释了共产主义。
刘秀萍
关键词:巴黎手稿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生活境况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