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蜜

作品数:26 被引量:185H指数:7
供职机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科研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生物学
  • 12篇历史地理
  • 7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篇石器
  • 5篇新石器
  • 5篇新石器时代
  • 5篇石器时代
  • 4篇东周
  • 4篇墓地
  • 3篇东周时期
  • 3篇人骨
  • 3篇磨耗
  • 3篇臼齿
  • 3篇更新世
  • 2篇代人
  • 2篇牙齿磨耗
  • 2篇釉质
  • 2篇直立人
  • 2篇上颌
  • 2篇下颌
  • 2篇现代人
  • 2篇出土
  • 2篇出土人骨

机构

  • 26篇湖北省文物考...
  • 13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湖北省博物馆
  • 1篇宁波市文物考...

作者

  • 26篇周蜜
  • 11篇邢松
  • 6篇刘武
  • 5篇黄玉洪
  • 5篇张成明
  • 4篇余乐
  • 3篇熊燕
  • 2篇潘雷
  • 2篇黄凤春
  • 2篇曾令斌
  • 2篇郭长江
  • 2篇凡国栋
  • 1篇武仙竹
  • 1篇马业平
  • 1篇吴秀杰
  • 1篇胡耀武
  • 1篇罗运兵
  • 1篇院文清
  • 1篇孙承凯
  • 1篇张全超

传媒

  • 10篇人类学学报
  • 8篇江汉考古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解剖学报
  • 1篇考古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十三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人牙齿形态测量分析--近代人群上、下颌前臼齿齿冠轮廓形状及其变异被引量:15
2010年
采用基于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在河南和湖北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291颗近代人群上、下颌前臼齿(P1=72;P2=72;P1=73;P2=74)齿冠轮廓形状(包括外轮廓及内轮廓形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P1齿冠轮廓基本对称,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突出;齿尖夹角区呈不规则狭长菱形,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P2齿冠轮廓对称,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的突出程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齿尖夹角区由于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而呈不规则菱形。P1和P2内外轮廓形状具有明显的重叠范围。P1齿冠轮廓不对称,齿冠近中舌侧部分内缩;齿尖区靠近近中舌侧,近似方形。P2齿冠轮廓基本对称;齿尖区靠近齿冠中央,因近中舌侧尖向近中方向偏移而呈不规则狭长菱形。P1和P2内外轮廓形状重叠范围很小。P1、P2齿冠和齿尖夹角区各个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变异大小、方式基本相同;依据齿尖与齿冠基底边缘的距离大小可以将P1分为两种类型,依据颊侧部分向近远中方向的突出程度可以将P2分为两类。P1、P2变异相对于上颌两颗前臼齿来说较大,且变异主要集中在齿冠的近远中舌侧、齿尖夹角区的后凹点和舌侧尖;两者的变异大小范围稍有差别;P1和P2主要分为三类,区别在于颊舌径和近远中径的大小比例、齿尖区后凹点和舌侧尖的位置上。异速生长分析显示所有四颗前臼齿的大小变化对轮廓形状的影响不大。
邢松周蜜刘武
关键词:现代中国人
中国近代人群上颌前臼齿釉质-齿质连接面形状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被引量:4
2016年
牙齿的釉质-齿质连接面(EDJ或Enamel-dentine junction)是釉质表面(OES或Outer enamel surface)形态的发生基础,其形态特征在牙齿发育早期形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为探讨EDJ形状在近代人群中的变异特点,本文使用显微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或micro-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了100例采自华中地区近代农业人群的上颌前臼齿(P^3和P^4各50例),并复原了EDJ表面三维结构。采用基于30个标志点(landmark)和半标志点(semi-landmark)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量化了上颌前臼齿EDJ表面形状。结果显示,牙齿内部舌侧尖区域变异程度较颊侧尖大。在人群内部,上颌前臼齿的变异方式主要表现在1)颊舌尖相互靠近或远离造成的咬合面深浅的差别;2)颊舌尖齿质最高点(dentine horn)相对高度的差异;3)舌侧尖近远中方向尺寸的变化;4)P^3颊侧尖近中脊的内收与外扩造成的整个轮廓形状的对称性变化;5)P^4整个咬合面轮廓MD/BL比值的大小差别。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上颌前臼齿EDJ形状在两性或不同时代标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平均形状的比较发现男性上颌前臼齿的舌尖相对较宽,颊侧尖近中脊相对较低。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置换检验(Permutation test)显示两性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样,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样本组之间在EDJ形状上的差别也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这一结果提示中国近代人群上颌前臼齿EDJ表面形状的变异特点至少可以追溯到全新世早期(本文使用标本最早来自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阶段)。未来EDJ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可通过扩大标本数量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人群、不同演化阶段之间的差异。
周蜜崔娅铭邢松
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被引量:20
2012年
在叶家山西周墓地共发现墓葬65座和马坑1座。出土铜器、陶器、原始瓷器和玉器等遗物700余件套,其中部分铜器上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等铭文。据器物形制和铜器铭文,该墓地是西周早期曾侯的家族墓地。这对研究汉东西周早期曾鄂、曾楚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黄凤春陈树祥陈树祥罗运兵黄文新郭长江罗运兵史德勇周蜜郭长江余成龙黄玉洪左德田张清云周蜜后加升凡国栋刘小华余成龙陈秋红余乐左迟卫杨波曾令斌熊燕艾玲莉杨红刘小华谭竹青
关键词:西周早期
肱骨骨干骨密质厚度的二维可视化及其定量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形态示量图是一种展示三维形态测量信息的二维可视化手段,能有效地反应骨密质厚度的分布特点。虽然现代人、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和大猿的骨密质厚度分布存在差别,但全新世现代人内部是否有变异存在尚未被充分研究。本文选择全新世华中、华北地区的6个农业人群的34例右侧肱骨标本(23例男性、11例女性),使用形态示量图对其骨干骨密质厚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方法上,本文比较了通过厚度最大值和生物力学长度对骨密质厚度进行标准化后分析结果的差别,并验证了主成分分析在形态示量图上的适用性。结果显示,在全新世华中、华北地区的农业人群中,男、女的厚度分布模式存在一定差异,而不同人群男性的差别并不明显。本文虽通过全新世华中、华北地区的农业人群揭示出全新世现代人在肱骨骨干骨密质厚度分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但仍需在未来工作中依托本文方法,选择人群种类更丰富、标本量更大、个体变量控制更严格的材料,进一步验证或扩展本文所得结论。
赵昱浩周蜜魏偏偏邢松
关键词:肱骨主成分分析性别差异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被引量:8
2010年
对2004—2006年在黄龙洞发现的7枚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的观察显示:除具有正常牙齿相互接触造成的磨耗外,黄龙洞人类牙齿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使用痕迹,包括明显的前部牙齿釉质破损与崩裂、上颌侧门齿齿冠唇面釉质破损、上颌前部牙齿齿间邻接面沟等。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集中在前部牙齿,釉质破损与崩裂主要分布在靠近切缘的上颌门齿唇面及下颌门齿舌面的情况,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等动作,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分布在前部牙齿的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的使用痕迹与当时人类获取、处理及食用附着在骨骼上的筋或肉的动作密切相关,当时人类的食物构成中可能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刘武武仙竹吴秀杰周蜜
关键词:牙齿磨耗更新世晚期
宜城下姜家边子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1
2014年
2013年6月,为配合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宜城下姜家边子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时代主要为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存在枣宜平原并不多见,本次发掘充实了枣宜地区新石器末期的考古材料,为研究后石家河文化时期整个江汉地区的文化变迁与社会格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周蜜史德勇王勇詹世清
关键词:陶器石器
三峡地区古人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三峡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该地区丰富的古人骨资源在探讨人类起源、演化、现代人群的形成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等问题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客观地归纳和总结了30多年来三峡地区古代居民遗骸的发现与研究情况,并...
周蜜史德勇张成明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山东新泰乌珠台人类牙齿的形态学特征被引量:1
2019年
近些年在东亚发现的晚更新世现代人化石及其研究使得关于该地区现代人起源问题更加复杂,更多该时段人类标本的研究有助于对其有更清晰的认识。1966年在山东新泰乌珠台发现一枚古人类下颌臼齿,吴新智和宗冠福(1973)对其进行了报道,而后再无详细研究。本文将使用牙齿非测量性状的半定量化(分级)、齿冠外轮廓形状的几何形态测量、基于显微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或micro-CT)的釉质厚度、釉质厚度分布规律和齿质表面三维结构复原等方法对乌珠台人类牙齿进行综合研究,进而对东亚晚更新世古人类牙齿形态特征变异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结果显示,乌珠台人类牙齿的形态特征基本与现代人接近,但其所表现出的三角座横脊、Y型齿沟排列、原附尖在现代人中出现率较低,而更多发现在直立人或尼安德特人中。相对于东亚其他晚更新世现代人,乌珠台M3所表现出的特征组合具有特殊性,增加了东亚晚更新世现代人的牙齿形态特征多样性。未来研究可尝试测定乌珠台人类牙齿的绝对年代,以更好的将其归入到现代人演化序列中去。
孙承凯孙小玲周蜜刘立群邢松
郧县乔家院墓地东周~汉代居民牙齿的形态观察与测量
2010年
本文运用牙齿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出土于湖北郧县乔家院墓地东周至汉代居民的牙齿形态进行了研究。提供了人们对牙齿形态特征的认识,丰富了我国古代居民牙齿各个项目的测量数据,积累了现代人类微观演化的证据。
周蜜黄玉洪
华中地区近代人群上、下颌第一臼齿齿冠及齿尖面积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通过对282枚华中地区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距今5 000~200年)人类上、下颌骨第一臼齿(M1和M1)齿冠和齿尖面积的测量和分析,取得华中地区近代人群牙齿尺寸的准确数据和变异情况。方法采用统一标准对每颗牙齿咬合面行高分辨率摄片。运用数字图像技术与形态测量方法获取每颗牙齿的齿冠绝对面积和单个齿尖相对面积。结果齿尖相对面积大小顺序为:M1:原尖>前尖>后尖>次尖;M1:原尖>后尖>下次尖>内尖>下次小尖;M1齿尖相对面积的变异总体上大于M1;从大约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华中地区人类M1和M1齿冠绝对面积分别缩小了6.57%和6.15%。结论食物结构的变化可能是造成臼齿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此期间M1和M1相对齿尖面积一直保持稳定,提示现代人类相对齿尖大小比例至少在距今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
周蜜邢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