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云

作品数:73 被引量:346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农业科学
  • 21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0篇瓦氏黄颡鱼
  • 10篇黄颡
  • 10篇黄颡鱼
  • 7篇性腺
  • 7篇性腺发育
  • 7篇草鱼
  • 6篇鱼类
  • 6篇斑马
  • 6篇长江
  • 5篇蛋白
  • 5篇卵黄蛋白原
  • 5篇斑马鱼
  • 4篇代谢
  • 4篇血清
  • 4篇饲料
  • 4篇硫丹
  • 4篇罗非鱼
  • 4篇酶活性
  • 4篇抗氧化
  • 4篇克隆

机构

  • 58篇西南大学
  • 15篇西南农业大学
  • 7篇重庆市水产技...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江苏农牧科技...
  • 2篇西南民族学院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重庆文理学院
  • 2篇水产科学重庆...
  • 1篇贵州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广西水产研究...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浙江省淡水水...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73篇李云
  • 10篇刁晓明
  • 9篇丁诗华
  • 9篇郑凯迪
  • 8篇林仕梅
  • 8篇陈拥军
  • 7篇吴荣华
  • 6篇李云
  • 6篇许莉佳
  • 6篇罗莉
  • 6篇陈桂来
  • 5篇靳涛
  • 5篇孙彬
  • 5篇武焕阳
  • 5篇王祥川
  • 5篇李英文
  • 5篇叶勤
  • 4篇胡颖雄
  • 4篇王友慧
  • 4篇伍莎

传媒

  • 15篇淡水渔业
  • 5篇水产学报
  • 4篇生物技术通报
  • 4篇水生生物学报
  • 3篇动物营养学报
  • 3篇西南农业大学...
  • 3篇重庆水产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水产科学
  • 1篇生命科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科学养鱼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饲料世界
  • 1篇农药科学与管...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1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6篇1999
  • 2篇1997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神经肽Y 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RT-PCR的方法获得了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NPY基因的编码序列。结果显示:厚颌鲂NPY基因长度为302 bp,包含了NPY基因291 bp的整个开放阅读框,共编码96个氨基酸,其分子量预测值为10987.4,理论等电点为5.72。通过ClustalX软件,将厚颌鲂与21个物种NPY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再结合Blastp分析的结果发现,厚颌鲂NPY氨基酸序列与鲤、中华倒刺鲃、鲫、斑马鱼、岩原鲤等鲤科鱼类的同源性最高,其同源性分别为100%、97%、95%、93%、93%。根据包括厚颌鲂在内的22个物种的NPY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构建进化树,其同源性与各鱼种分类地位一致。
朱志强李云郑凯迪朱仙珍刘彪张磊
关键词:基因克隆
华鲮烂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被引量:18
2010年
从患有烂尾病的华鲮(Sinilabeo rendahli)体内分离到两个优势菌株(编号:BB090516C-1和BB090516C-2),对分离菌株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鉴定后测定其16S rR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对华鲮有较强的致病性,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发酵型短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指标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 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维隆气单胞菌的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维隆气单胞菌自然聚为一支,表明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用22种抗菌类药物进行药敏实验发现,该菌对头孢曲松、硫酸庆大霉素等9种抗菌类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等6种药物中敏,对氨苄青霉素等7种药物耐药。
唐毅郑凯迪朱成科李云丁诗华孙瀚昌
关键词:烂尾病BIOVAR
clGH与EGFP基因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斑马鱼胚胎发育阶段的表达被引量:1
2010年
以模式动物斑马鱼(Danio rerio)为材料,研究了革胡子鲶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of clarias lazera,clGH)基因的表达。以clGH基因为外源基因,以增强型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为报告基因,通过体外酶切和连接,构建了含有这两个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pCEGFP-clGH。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将pCEGFP-clGH转入斑马鱼受精卵进行表达。结果显示,成功得到了携带外源clGH基因的转基因斑马鱼,并可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0-72h)观察到绿色荧光,荧光表达率分别为7.2%,45.7%,71.7%和8.5%;外源基因的表达特点为嵌合型、瞬时表达;外源基因最早在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囊胚期(3h)开始表达,在注射后24h达到最强,在仔鱼孵出前后(72h)表达水平降至最低。本试验构建的融合表达载体正确,为今后进一步研究clGH基因的功能及利用clGH基因进行快速生长转基因鱼的培育提供参考。
杨学明郑凯迪陈桂来蒋和生李云
关键词:革胡子鲶GH基因显微注射斑马鱼
瘦素在肝脏中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2年
瘦素是由肥胖基因(obese gene,ob)编码,体内瘦素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通过结合瘦素受体调节中枢及外周组织多种重要生理功能。正常肝组织不表达瘦素,但有瘦素受体的表达,通过与肝细胞瘦素受体结合,参与调节葡萄糖的产生、转运、代谢,脂肪的分解合成及胰岛素信号的调控。近年研究发现,在多种肝脏疾病状态下,血浆及肝组织局部瘦素或瘦素受体的表达发生改变,通过干扰胰岛素信号功能、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介导肝Kupffer细胞的激活,进而诱导多种促炎、促细胞增殖及纤维化的相关基因表达,加剧了炎症细胞的浸润、细胞外基质堆积,在肝脏炎性反应、肝纤维化以及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本文对瘦素在肝脏中的作用及其与肝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刘芹李云甘立霞
关键词:瘦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动物微生态学》教学改革被引量:3
2019年
"互联网^+"技术驱动着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也推动着微信平台发展为最受欢迎的即时交流软件之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高校传统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动物微生态学》教学目前主要面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参考教材滞后和师生缺乏互动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课程组设计了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的动物微生态学移动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四大核心模块:一是"国内外大事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认识动物微生态理论的重要性;二是"知识要点与拓展",可以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外资源,促进知识与时俱进;三是"课后交流",学生可以克服心理障碍,向老师请教学习难点和探讨兴趣点;四是"网上评教",可以提升教学测评效率,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移动教学平台的建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融合了教材与课外资源、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同时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裨益。
吴荣华林仕梅林仕梅何滔苏胜齐
关键词:动物微生态学移动学习平台教学改革
中华鳖性别决定中主导性因素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2018年
自然界中复杂的性别决定机制令人着迷又畏惧。爬行动物作为变温动物,不同于哺乳类保守的基因决定型(Geneotypic sex determination,GSD),处于环境决定型(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ESD)和GSD机制的过渡期。其性别决定对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污染物比较敏感。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是一种珍贵的水生经济动物,在爬行动物生物学领域的性别决定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一些研究表明温度影响中华鳖性别比例,属于温度决定型(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TSD),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总有20%-30%的个体并未沿温度方向发育;其次,近来研究证实中华鳖存在微小型染色体(ZW/ZZ),确认为GSD机制,然而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而且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脊椎动物性别分化中已知功能的保守基因,如Dmrt1、Sox9、Mis、Amh、Cyp19a1和Foxl2,其它基因很少被细致研究,导致对整个基因表达的理解有限;再次,在中华鳖胚胎发育温度敏感期(Temperature sensitive period,TSP),外源性激素可定向诱导性别分化。总之,这些研究表明,GSD和ESD机制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温度和激素到底如何触动性别发育一直是一个未被解决的关键问题。综述前人在爬行动物性别决定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目的为攻克中华鳖单性苗种培育技术,为我国中华鳖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高丽丽刁晓明李云李云周春龙
关键词:中华鳖性别决定性别分化外源性激素
三峡水库水域牧场鲢放流后对环境的生理适应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解人工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放流后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应激响应和适应过程,将池塘养殖鲢放流至三峡水库水域牧场后,测定鲢血清和肝胰脏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显示,放流后鲢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血清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固醇(TC)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SOD、ALP、ALT、AST和LDH活性及TP、TC和TBIL含量在5 d时显著高于放流前水平,TG含量在28 d显著高于放流前水平,CAT活性在14 d显著高于放流前活性。在放流68 d肝胰脏SOD、CAT、ALP、ALT、AST、LDH活性及TP和TBIL含量与放流前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鲢放流后5~14 d内机体产生了氧化应激反应,肝胰脏受到氧化应激损伤,各项指标在14~28 d之后逐渐下降,放流后60~68 d恢复到放流前水平或达新的稳态。结果表明,鲢从池塘养殖环境转换到天然水体后,会产生短期氧化应激反应,需要1-2月的生理适应期各项机能才能调节至稳定状态。
英士娟陶怡曦胡颖雄杨帆杨帆王军红李云
关键词:三峡水库放流环境应激生理适应
盐酸四环素标记斑马鱼耳石效果及对抗氧化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为了研究四环素标记鱼类的效果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置100、150、250 mg/L浓度梯度的盐酸四环素(TCH)溶液和不同浸泡时间(18 h和24 h)对毒理实验常用对象斑马鱼(Danio rerio)进行浸泡标记,通过观察TCH浸泡标记后30 d内斑马鱼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浸泡后第1、3、9、15 d时鱼体内三种抗氧化酶(SOD、CAT、GSH-Px)的活性变化,综合分析其标记鱼类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150 mg/L和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中浸泡18 h或24 h,斑马鱼耳石标记率可达100%,且耳石上可见清晰的黄色标记轮纹。浸泡18 h时,中高浓度组(150 mg/L和250 mg/L)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在浸泡后的第3 d显著增加。浸泡24 h时,各浓度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在第1 d显著升高,250 mg/L浓度组的SOD和GSH-Px活性分别在第1 d和第9 d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均在第15 d时恢复为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100 mg/L和150 mg/L浓度的TCH浸泡液对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起诱导作用,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浸泡,对其抗氧化酶活性产生了短期的抑制作用并可能对机体产生可恢复的氧化损伤。
郭鹤徐莉佳叶勤陶怡曦苏英吴荣华李云
关键词:盐酸四环素荧光标记耳石抗氧化酶
二氧化碳麻醉在鱼类呆活运输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8年
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安全、无药物消退期的鱼用镇静剂,麻醉后的鱼可直接食用。目前其他镇静剂或麻醉药物存在不安全或有药物残留以及需要休药期等问题,而CO2通过降低鱼类的代谢活动麻醉鱼类为开发安全廉价鱼用镇静剂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综述了CO2作为镇静剂的麻醉机理和在鱼类保活运输中的研究进展,并对CO2辅助活鱼运输技术在水产业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丁晨雨薛洋胡鑫张倩吴荣华李虹李云
关键词:二氧化碳麻醉活鱼运输镇静剂
荧光标记鲢鳙对其鳃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为阐明盐酸四环素荧光标记对增殖放流鱼类鲢、鳙附着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运用PCR-DGGE方法对用盐酸四环素浸泡标记后的鲢、鳙肠道、鳃附着微生物以及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进行判别,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荧光标记使...
周乔罗茜李云陈虹均胡利双杨明阳
关键词:盐酸四环素荧光标记微生物群落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