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娟

作品数:26 被引量:207H指数:8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0篇气候
  • 7篇气候变化
  • 5篇滞流沉积物
  • 5篇全新世
  • 5篇古洪水
  • 4篇植被
  • 4篇流域
  • 4篇河流域
  • 3篇灾害
  • 3篇日数
  • 2篇地温
  • 2篇地下水
  • 2篇地下水位
  • 2篇植被指数
  • 2篇气温
  • 2篇浅层地温
  • 2篇重大自然灾害
  • 2篇自然灾害
  • 2篇渭河流域
  • 2篇可公度

机构

  • 19篇陕西省气象局
  • 13篇陕西师范大学
  • 5篇信阳师范学院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西北大学
  • 1篇陕西省农业遥...
  • 1篇阿坝藏族羌族...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作者

  • 26篇王娟
  • 6篇延军平
  • 4篇查小春
  • 4篇庞奖励
  • 4篇黄春长
  • 4篇周亚利
  • 4篇闫军辉
  • 3篇孔锋
  • 3篇张玉柱
  • 2篇李双双
  • 2篇杜继稳
  • 2篇雷向杰
  • 2篇顾洪亮
  • 2篇周自翔
  • 2篇白晶
  • 2篇王新华
  • 1篇李化龙
  • 1篇郭永强
  • 1篇张文静
  • 1篇王义民

传媒

  • 3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地理研究
  • 2篇陕西气象
  • 2篇灾害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热力发电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黄河流域植被碳利用率时空特征及对气候的敏感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植被碳利用率(Carbon UseEfficiency,CUE)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植被固定大气碳的效率以及植被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反馈。利用MOD17、土地利用数据及气象数据,应用Hurst指数、相关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方法,探讨了2001—2021年陕西黄河流域植被CUE时空变异及其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2001—2021年陕西黄河流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Productivity,GPP)、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Productivity,NPP)及植被CUE呈上升趋势,植被CUE均值为0.51。(2)研究区仅有14.21%的区域植被CUE呈下降趋势,植被CUE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陕北防风固沙区及退耕还林区,未来植被CUE呈现下降趋势的面积占59.96%,且大部分为上升转下降趋势。(3)气温、降水与植被CUE总体均呈负相关,但与降水的关系较气温更为显著,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关系的地区分布在陕北防风固沙区;对气温与降水的敏感系数分析表明,植被CUE与气温及降水的阈值分别为10℃及500 mm,在气温<10℃、降水量<500 mm时植被CUE随气温及降水的增加而增加。植被CUE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在陕北退耕还林区及防风固沙区等干旱地区较为显著,且敏感性更强。
王娟王娟郭斌王钊董金芳
关键词:HURST指数气候因子敏感性黄河流域
极点对称模态分解下西安高温天气的趋势特征被引量:8
2018年
基于1960-2016年西安均一化气象资料,采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法,对西安市的高温天气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El Ni?o)、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WPSH),与西安极端高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采用非均一化数据,会低估西安暖夜、夏季、热夜、热浪日数变化趋势,高估冬季供暖能耗下降幅度、夏季制冷能耗上升幅度,对暖昼、高温日数影响相对较小。(2)在年代变化上,暖昼、热浪、高温日数和制冷度日等四个指标,反映西安白天高温变化特征,呈现一致的四阶段"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过程;表征夜间高温变化的暖夜和热夜日数,以1993年为节点,呈现两阶段"阶梯状"的上升趋势。(3)在影响因素上,赤道太平洋中西部海温异常与西安高温关系更为密切。当Ni?o 4区海温异常偏高时,西安暖昼、夏季、炎热天气制冷耗能明显增加,寒冷天气供暖能耗显著降低;同时,当WPSH强度越大,控制面积越大、西伸脊点偏西时,西安暖夜、夏季、热夜日数明显增加、寒冷天气供暖能耗明显下降。
李双双延军平孔锋高文兰王娟赵怡
关键词:极端高温厄尔尼诺
对称性与部分重大自然灾害趋势研究被引量:56
2011年
鉴于重大自然灾害为非孤立存在,且同一区域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为有联系的灾害事件群,在掌握灾害基本信息后分析其时空对称性规律,为今后部分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趋势研究提供了参考。在时间对称性方面,主要采用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部分重大自然灾害进行趋势预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2011年发生Ms≥5.6级地震、太湖流域2011年发生洪水灾害、淮河流域2013年发生水灾信号较强。在空间对称性方面,主要应用于地震灾害趋势预测,通过对每一期地震震源点位置统计综合构建多边形结构(三角形或四边形结构)考虑其象限分布对称性。对1500年以来中国大陆17次Ms≥8级地震及云南20次Ms≥7级地震划分地震期判断,得出相邻两期地震时间间隔呈缩短趋势,地震有加快发展迹象,而未来地震空间位置指向云南东部地区。
延军平白晶苏坤慧王娟王新华
关键词:时空对称性自然灾害可公度
关中平原旱涝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基于陕西省关中地区39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观测数据,计算各站月、季及年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简称SPI),结合该区域旱涝灾害的已有研究,利用标准降水指数及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关中地区1961—2012年旱涝灾害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2年,关中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7mm,多年来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表明关中平原干旱频次增加。(2)关中平原无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呈现上升趋势,小雨日数和大雨日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关中平原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增多。(3)春季、秋季、年SPI整体呈现较为一致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关中平原春季、秋季、年尺度均呈干旱化的趋势;而夏季、冬季SPI则呈上升趋势,表明这两季趋于湿润化。(4)渭南西部、咸阳东部、宝鸡东部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西安中部户县、长安等地,宝鸡西部、咸阳北部发生雨涝灾害的频率则更高。
王娟王鹏涛雷向杰雷杨娜延军平
关键词:关中平原旱涝灾害降水日数
渭河下游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广泛的野外考察,在渭河下游发现了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对其进行了深入观察、地层划分和系统采样。在实验室内进行磁化率、烧失量、碳酸钙和粒度成分等多指标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古洪水沉积物以细粉沙为主,性质为粉沙质亚黏土,致密坚硬,具有水平或波状层理,与覆盖在河流阶地面的风成黄土和古土壤有着显著的区别。通过OSL测年断代,发现它们与渭河上游固川镇剖面的古洪水SWD为同一期特大洪水的沉积物。这表明渭河流域在3200—3000aBP发生了一组3次特大洪水事件。这个时期正是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之际,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商代末期。渭河流域特大洪水事件的发生与全球性气候恶化转折密切相关。
王娟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周亚利张玉柱
关键词:渭河流域古洪水滞流沉积物气候变化全新世
泾河下游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对泾河流域广泛的野外考察,在泾河下游高陵县段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系统地进行采集样品和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吸湿水含量等多指标分析。从沉积学角度将古洪水滞流沉积物与全新世风成黄土和土壤进行对比,证明了该剖面所夹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性质为细砂质粉砂,属于河流洪水悬移质泥砂沉积物。根据地层结构及与流域内其它剖面的对比,结合OSL测年数据,确定泾河在全新世中期4200~4000 a B.P.发生了第1期古洪水事件,在全新世晚期3200~2800 a B.P.发生了第2期洪水事件。这些古洪水事件都发生在全球性气候突变转折时期,表明在这些时期气候极端恶化,变率增大,洪水和干旱事件皆有发生。该研究对于泾河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揭示水文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张玉柱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周亚利周自翔王娟顾洪亮
关键词: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环境变化全新世
黄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自然驱动因子被引量:16
2021年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用来较客观地评价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利用MOD17A3HGF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应用变化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了2000—2019年黄河流域NPP(以C计量)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对影响NPP的自然因子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黄河流域植被NPP整体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流域平均年NPP为281.39 g·m^(-2),变化范围为270—347 g·m^(-2),增速为5.75 g·m^(-2)·a^(-1)。流域NPP显著增加的区域占整个流域面积的99.53%,空间分布呈西北低东南高的趋势。(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NPP年平均值差异较大,林地是对该区域植被NPP贡献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3)NPP与海拔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NPP与气温、降水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23.20%和44.17%,自然驱动因子中海拔、气温及降水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差异明显,降水>气温>海拔,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
王娟王娟董金芳郭斌
关键词:黄河流域自然因素
1961~2012年银川浅层地温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2
2019年
利用银川市1961~2012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0~20 cm浅层地温资料,采用统计学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过去52年银川市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61~2012年银川市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其中0 cm地温升温速率最大,为(0.477±0.126)℃(10 a)^(-1)(95%置信区间,下同),10 cm地温升温速率最小,变化速率为(0.395±0.117)℃(10 a)^(-1);(2)1961年以来银川各层年与季平均地温多以2~4 a周期为主,其周期可能受海气相互作用及平流层准2 a震荡的影响;(3)银川浅层地温对气温变化极为敏感,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相当于0 cm、5 cm、10 cm和20 cm年平均地温分别升高(1.095±0.154)℃、(0.970±0.169)℃、(0.911±0.159)℃和(0.945±0.173)℃。
闫军辉闫军辉王娟王娟王黎明马彩杰
关键词:浅层地温气候变化
上海市近145年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利用上海市1873-2017年逐月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上海市逐年气候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利用Fisher最优分割、多元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145年上海市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气温和降水对上海市气候生产潜力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过去145年上海市气候生产潜力以10.7±3.4 kg/(hm^2·a)(p<0.05)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2)气候生产潜力受到降水与气温的双重影响,1873-2017年上海市降水与气温对气候生产力的贡献率分别为64.6%和35.4%,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起主导作用.(3)气温和降水对气候生产力的贡献率受气候变化显著影响,气温每升高1℃,气温贡献率增加4.95%±0.93%;降水量每增加100 mm,降水贡献率减少4.66%±1.10%.
闫军辉王娟马彩杰卢友发蚩志锋刘芊刘金科兀艺凡
关键词:气候生产力气候变化贡献率
基于均一化资料的西安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基于1960~2015年西安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温、最低温数据,采用RHtest软件对非均一化气温序列进行订正,进而选取16项极端气温指数,对西安极端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气象站点迁移,西安气温资料存在非均一性,导致极端气温变化趋势被低估;(2)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安极端气温变化表现出:“快速增温与平稳波动并存,冷暖变化趋势相反,夜晚增暖趋势比白天明显,白天波动变化明显于夜晚,持续性高温事件变化不大,持续性低温事件大幅下降”的变化特征;(3)通过不同区域趋势变化对比、冷暖、昼夜变化关系对比发现,受城市热岛影响,西安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更为突出,远高于中国其他对比区域(秦岭南北、黄土高原、东北地区等);(4)在昼夜变化上,西安极端气温变化与中国、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是通过冷暖指标对比发现,西安极端气温变化具有区域性,表现为冷昼日数下降高于暖昼日数上升,冷夜日数下降高于暖夜日数上升,冷持续日数和暖持续日数共同表现为下降趋势。
高文兰李双双李双双孔锋孔锋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气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