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明
- 作品数:5 被引量:10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冷暖位相的对称和非对称响应被引量:2
- 2010年
- 利用NCEP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正、负海温异常的响应。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的影响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响应;AMO的暖位相造成欧亚大陆增温以及印度地区北暖南冷的偶极子型分布,主要是线性因素的作用;夏季、秋季印度半岛降雨增多,是线性因素和非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非线性因素带给印度半岛的降水多集中在西部。
- 王彦明李双林罗德海付建建
- 关键词:海温异常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
- 前期海洋热状况异常影响2008年1月雪灾形成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0
- 2008年
- 考察2008年1月雪灾发生前期全球海洋的热状况发现,强La Nia事件和北大西洋显著增暖是最明显特征。此外,北太平洋中部较常年偏暖,北极(特别是北欧海附近)海冰较常年显著偏少。利用合成分析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试验,研究了强La Nia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强La Nia事件能部分解释南方偏冷和降水偏多,及包括蒙古冷高压增强、青藏高原南支槽加深和西太平洋"负-正-负"的异常分布型在内的部分环流形势,但不能解释乌拉尔山阻塞的异常增强。模拟中等强度La Nia的影响并与强La Nia进行了比较,发现:只有当La Nia很强时,我国南方冬季偏冷、降水偏多的信号才显著;当La Nia强度只是中等时,这种信号将大为减弱。最后分析讨论了北大西洋异常增暖的影响,认为它对乌拉尔环流异常形成有重要贡献。因此,2008年1月雪灾的形成可能是包括强La Nia事件和北大西洋增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付建建李双林王彦明
- 关键词:雪灾LA大气环流模式
-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被引量:76
- 2009年
-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 李双林王彦明郜永祺
- 关键词:海面温度东亚季风气候变化
- 亚洲季风区气候对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的季节响应
- 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分析和GFDL AM2、NCEP AGCM、NCAR CCM3三个大气环流模式模拟来研究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发现当处于北大西洋暖海温异常时,即AMO的暖位相,在四季均使得东亚表面气温升...
- 王彦明李双林罗德海
- 关键词:亚洲季风海温异常
- 北大西洋长周期年代际振荡(AMO)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观测及多模式模拟
- 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年周期,振幅为0.4°C。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
- 王彦明
- 关键词:亚洲季风区气候影响海陆热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