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昱豪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防基础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3篇电极
  • 2篇电极材料
  • 2篇电容
  • 2篇电容器
  • 2篇SNO
  • 2篇TI
  • 2篇超级电容
  • 2篇超级电容器
  • 1篇电催化
  • 1篇电催化降解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电极处理
  • 1篇电容器用
  • 1篇动力学
  • 1篇选择性
  • 1篇氧化锡
  • 1篇原位聚合
  • 1篇四氧化三铁
  • 1篇炭基

机构

  • 6篇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王昱豪
  • 4篇何平
  • 3篇赵晓梅
  • 1篇代涛娟
  • 1篇潘静
  • 1篇陈泊宏
  • 1篇张素素
  • 1篇谢正伟
  • 1篇罗学刚
  • 1篇艾莲
  • 1篇雷文
  • 1篇梅强

传媒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化工环保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超级电容器用炭基复合电极材料的研究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储能元件,它具有比传统电容器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比电池更高的功率密度,有望实现高倍率放电。电极材料是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最主要因素。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主要包括碳材料、导电聚合物和金属氧化物等。碳材料具有...
王昱豪
关键词:超级电容器四氧化三铁
文献传递
用Ti/SnO_2-RuO_2电极处理黑索金废水被引量:6
2013年
利用刷涂法制备了Ti/SnO2-RuO2电极,并通过SEM、XRD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形貌及结构表征。利用该电极为阳极处理黑索金(RDX)废水,考察了电解质种类、电解质质量浓度、废水pH、电流密度以及电解时间等对RDX电催化氧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处理100 mL质量浓度为50 mg/L的RDX废水时,以Na2SO4为电解质、Na2SO4质量浓度为5.0 g/L、废水pH为7、电流密度为15 mA/cm2、电解时间为300 min的条件下,RDX去除率达到82.55%,COD去除率达到55.41%。
赵晓梅谢正伟王昱豪何平
关键词:电极二氧化锡黑索金
纳米结构坡缕石改性聚苯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超级电容器用坡缕石改性聚苯胺复合电极材料,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在1.0mol/L H2SO4溶液中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粒径较聚苯胺减小,分散性提高,比电容随坡缕石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几种不同坡缕石含量的复合材料中,坡缕石含量为1.8%的复合材料比电容达最大。与聚苯胺电容(360F/g)相比,在1.0A/g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提高到485F/g;在3.0A/g电流密度下,其1 000次充放电的电容保持率为75.4%,高于相同条件下聚苯胺的电容保持率(55.7%)。
代涛娟王昱豪雷文何平
关键词:坡缕石聚苯胺原位聚合超级电容器比电容
Ti/SnO_2-RuO_2电极电催化降解4-硝基苯甲醛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刷涂法制备Ti/SnO2-RuO2电极,并利用XRD、SEM进行了表征。该电极作为阳极,不锈钢电极作为阴极,对含4-硝基苯甲醛(4-NBA)的废水进行电催化降解处理,并对最佳的处理条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当Na2SO4电解质浓度为0.08mol/L、电解电压为3V、pH为2.5时,处理180min后4-NBA的去除率达到79.8%,CODCr去除率达82.3%,且4-NBA的电催化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潘静赵晓梅张素素王昱豪何平
关键词:TI电催化降解
CuO-海泡石/PMMA-PEG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沉淀法合成了CuO-海泡石,再经溶液浇注法得到不同含量CuO-海泡石掺杂的PMMA-PEG基复合凝胶电解质膜。采用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电化学阻抗手段对复合凝胶电解质膜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复合聚合物膜表面呈多孔状,且CuO-海泡石在复合聚合物膜中实现了良好分散。随着CuO-海泡石含量增加,复合凝胶电解质膜的电导率增高,热稳定性也明显提高。
陈泊宏王昱豪赵晓梅何平
关键词:离子电导率热稳定性
向日葵秸秆对U(Ⅵ)和Cu(Ⅱ)的选择吸附特性被引量:8
2014年
以分别含有单一的U(Ⅵ)、Cu(Ⅱ)溶液以及U(Ⅵ)、Cu(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温度、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从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角度对吸附选择性进行分析,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向日葵秸秆对U(Ⅵ)和Cu(Ⅱ)的吸附分别是自发的吸热和放热反应;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化学吸附为控速步骤;单离子体系下U(Ⅵ)和Cu(Ⅱ)的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复配体系下,当干扰Cu(Ⅱ)浓度≥60 mg·L-1时,U(Ⅵ)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描述;而当干扰U(Ⅵ)浓度≥200 mg·L-1时,Cu(Ⅱ)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当溶液中同时存在U(Ⅵ)和Cu(Ⅱ)两种离子时,离子间存在竞争吸附,且向日葵秸秆对U(Ⅵ)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这与金属本身的特性有关。向日葵秸秆吸附前后的SEM、EDX和FT-IR图谱表明,吸附U(Ⅵ)和Cu(Ⅱ)的主要方式为络合和离子交换。
艾莲罗学刚王昱豪梅强
关键词:选择性热力学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