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

作品数:8 被引量:131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08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沉积物
  • 3篇粒度
  • 3篇表层沉积物
  • 3篇沉积环境
  • 2篇水动力
  • 2篇粒度特征
  • 2篇近海
  • 2篇近海域
  • 2篇矿物
  • 2篇矿物组合
  • 2篇海域
  • 2篇附近海域
  • 2篇北黄海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意义
  • 1篇英文
  • 1篇有孔虫
  • 1篇深海
  • 1篇深海沉积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8篇李艳
  • 6篇李安春
  • 4篇王伟
  • 2篇徐方建
  • 2篇郑琳
  • 2篇刘艳
  • 2篇黄朋
  • 1篇李传顺
  • 1篇于雯泉
  • 1篇姜在兴
  • 1篇王伟
  • 1篇钟少军
  • 1篇万世明
  • 1篇蒲晓强
  • 1篇刘刚
  • 1篇池野
  • 1篇黄鹏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通报
  • 1篇Marine...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北黄海沉积矿物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意义
北黄海是黄渤海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有着较复杂的沉积动力环境,近代接受了大量黄河物质,并且是现代黄河物质向外海输送的必由之路,在源汇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研究程度仍较低。为探讨北黄海的沉积物来源和沉积过程,对表层及柱状...
李安春李艳黄朋王伟
文献传递
大连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水动力环境指示被引量:12
2014年
对大连湾、大窑湾外及其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大致的沉积特征。结合相关的地质水文资料,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同时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34%)和粉砂(平均含量52%)为主,粘土含量比较少(平均含量14%),且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水下台地之上,各组分相对含量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与地形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北部近岸水下岸坡区,水深较浅,距离物源区较近且水动力条件复杂,沉积物粒度较粗;向南随水深增加水动力减弱,东部为一水下台地,沉积物粒径偏细。分选较好,粉砂和粘土组分在该区域最为富集,沉积物可能来自于通过东部海域自西向东进入研究区的远源物质;研究区南部水深增加,又出现一水下岸坡,其下地形趋于平坦,该区域在黄海环流体系的作用下,接受了较多来自包括山东半岛水下三角洲的粗颗粒物质。
李艳刘艳李安春王伟郑琳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北极极区深海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分析
李艳
大连湾近海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被引量:22
2011年
对大连湾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的分离和鉴定,探讨该区沉积物中重矿物来源,并对沉积环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沉积物中普遍出现的碎屑重矿物共有29种,其中普通角闪石含量最高,绿帘石和钛铁矿次之。重矿物特征指数及不稳定矿物/稳定矿物比值被用来协助划分矿物组合区,结合重矿物分布特征,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矿物组合区,对应3个沉积环境区。近岸浅水区,物质来源单一,动力分选是控制重矿物分布的首要因素,重矿物主要来源于辽东半岛的沿岸冲刷;中部台地及二级岸坡之上,属于相对静水环境区,重矿物分布的主控因素是长途搬运过程中的分选作用,主要是研究区东部海域物质经过较远的距离搬运而来;南部深水区,重矿物分布受到物源、搬运距离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且源区含有较多稳定矿物,可能与周边海域较强潮流带动下沉积物的再悬浮有关。
李艳李安春黄朋
关键词:重矿物沉积环境
大连湾近海表层沉积物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境被引量:12
2009年
对大连湾、大窑湾外近海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轻矿物的分离和鉴定,根据其组合分布特征,探讨了该区沉积物中黏土矿物和轻矿物的来源,并对沉积环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59%)、蒙皂石(20%)、绿泥石(16%)和高岭石(5%)组成,研究区西部伊利石较高,而东部绿泥石较高,蒙皂石有向湾内富集的趋势。轻矿物由斜长石(45%)、石英(34%)、钾长石(10%)、绿泥石(8%)、白云母(2%)和方解石(0.4%)组成,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与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较为一致。矿物分布受潮流、地形影响明显,研究区北部近岸水下岸坡区,水动力条件较强,沉积物粒度较粗,矿物组合以长石、石英富集为特征;向南水深增加,东部为一水下台地,矿物组合以白云母、绿泥石含量高为特征;研究区南部水深增加,又出现一水下岸坡,其下地形趋于平坦,因受出入渤海的潮流和进入渤海的黄海暖流的影响,水动力条件最强,沉积物粒度较粗,长石含量最高,轻矿物含量高。研究区潮流、地形对矿物组成、组合和含量具有控制作用。北部水下岸坡及以内近岸浅水区沉积物粒度较粗,轻矿物含量低,石英、长石含量高,物质主要来自沿岸侵蚀及周边河流注入。其外侧的水下台地上沉积物粒度较细,白云母、绿泥石含量高,主要为通过东部海域自西向东进入研究区的远源物质;离岸较远的深水岸坡之下,沉积物粒度最粗,轻矿物含量高,石英、长石含量富集,可能在潮流作用下接纳了较多的近岸和邻近区域的物质。
李艳李安春万世明徐方建李传顺池野
关键词:黏土矿物轻矿物沉积环境
南海北部陆坡NH-1孔沉积物中碳酸盐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源于深部天然气藏渗漏或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可导致海洋沉积物中生成δ13C明显负偏的碳酸盐矿物。对NH-1孔沉积物样品的碳酸盐含量、全岩碳酸盐及生物碳酸盐δ13C、有机碳含量等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较高(平均6.90%);全岩碳酸盐δ13C(-6.09‰^-0.48‰)与正常海相碳酸盐相比明显负偏;浮游有孔虫(G.rube)壳体碳酸盐δ13C(-0.834‰~0.004‰)明显低于正常值。结合海域的地质特点,认为这很可能是沉积物中较高甲烷通量背景条件下自生碳酸盐的形成所导致的。有机碳、氮数据与全岩碳酸盐δ13C的相关性分析指示了有机质也可能是全岩碳酸盐δ13C偏低的根源之一。因此,NH-1孔碳酸盐碳同位素特征是较高甲烷通量背景下甲烷缺氧氧化-硫酸盐还原及有机质缺氧氧化-硫酸盐还原等地球化学过程的综合反映。全岩碳酸盐δ13C含量可用于指示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及较高甲烷通量的存在。
蒲晓强钟少军李艳于雯泉刘刚姜在兴
关键词:碳同位素浮游有孔虫
大连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水动力环境指示(英文)
2015年
对大连湾、大窑湾外及其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大致的沉积特征。结合相关的地质水文资料,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同时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34%)和粉砂(平均含量52%)为主,粘土含量比较少(平均含量14%),且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水下台地之上,各组分相对含量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与地形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北部近岸水下岸坡区,水深较浅,距离物源区较近且水动力条件复杂,沉积物粒度较粗;向南随水深增加水动力减弱,东部为一水下台地,沉积物粒径偏细。分选较好,粉砂和粘土组分在该区域最为富集,沉积物可能来自于通过东部海域自西向东进入研究区的远源物质;研究区南部水深增加,又出现一水下岸坡,其下地形趋于平坦,该区域在黄海环流体系的作用下,接受了较多来自包括山东半岛水下三角洲的粗颗粒物质。
李艳刘艳李安春王伟郑琳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99
2009年
对北黄海11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泥、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五种类型,少数站位含有砾石。研究区东部沉积作用的主控因素是潮流,西部主要是山东半岛沿岸流。经过本区的黄海暖流限制了山东半岛沿岸流携带的细粒物质向东运移。研究区西部细粒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南北是不对称的,其形成受控于山东半岛沿岸流、黄海暖流和潮流。
王伟王伟李安春徐方建黄鹏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沉积环境北黄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