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亚东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实证
  • 2篇公平
  • 1篇责任分担
  • 1篇中产阶层
  • 1篇社会责任
  • 1篇实证检验
  • 1篇实证研究
  • 1篇碳排放
  • 1篇讨价还价
  • 1篇讨价还价模型
  • 1篇投入产出表
  • 1篇能源
  • 1篇能源消费
  • 1篇企业
  • 1篇企业社会
  • 1篇企业社会责任
  • 1篇最优性
  • 1篇消费需求结构
  • 1篇利益相关者
  • 1篇利益相关者共...

机构

  • 6篇南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7篇史亚东
  • 2篇钟茂初
  • 2篇宋树仁
  • 1篇马草原

传媒

  • 1篇经济评论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世界经济研究
  • 1篇科学.经济....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公司治理评论
  • 1篇第十六次全国...

年份

  • 2篇2011
  • 5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出口隐含碳测算方法和实证研究--基于连续投入产出表的研究
本文利用分块RAS法,测算1993-2009年连续时间序列的国内产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对环境投入产出表进行扩展,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1993-2009年中国20个部门出口隐含碳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结合出口隐含碳测算模型推导...
路兴史亚东
关键词:投入产出表
文献传递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被引量:1
2010年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位与其内部治理结构之间关系紧密。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必然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经营目标和社会责任。随着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的兴起,企业的单边治理结构被多边的共同治理结构所取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与范围也随之变化。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治理结构之间具有对应性。根据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多方利益相关者通过谈判而形成的。治理结构的内生性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内生的,它随着治理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当利益相关者通过谈判达成一致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已随之定位。除此之外,任何外界强加给企业的社会责任都会对企业造成额外负担。
史亚东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讨价还价模型
中产阶层消费需求结构的宏观数量分析——基于ELES模型被引量:3
2010年
中产阶层较高的收入和较强的消费能力,以及他们特有的消费文化理念,既引领着消费市场的走向,更影响着供给结构的调整。本文利用2003和2007年中国居民宏观统计数据,运用ELES模型对中产阶层的需求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产阶层的基本需求和总体边际消费倾向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医疗保健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有所降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和居住四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均大幅上升;食品、居住占中产阶层消费的主要部分;所有商品皆表现为正常商品;中产阶层的住房的需求结构更多地受供给结构的硬约束。
宋树仁史亚东马草原
关键词:中产阶层ELES模型
简析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最优性与公平性被引量:3
2010年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是目前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市场化机制,中国通过CDM项目与之联系起来。本文从经济最优性与公平性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在参与其中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从经济最优化角度来看,当前出口的碳排放权交易量存在最优规模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在控制交易量的基础上,中国应当积极参与交易规则的制定,以避免在国际利益分配机制上丧失"话语权"。
史亚东钟茂初
关键词:CDM
国际气候合作中的公平性问题研究评述被引量:4
2010年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所以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协议,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分担的公平性难以达成共识。本文系统梳理了气候合作中关于公平性问题的学术讨论和政策主张,发现影响合作的主要矛盾可归纳为两点:一是公平原则的南北分歧,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分歧。本文认为,在促进全球合作尽快形成的目标下,解决公平争论、提出可被广泛接受的公平原则将是解决目前困境的研究方向。
钟茂初史亚东宋树仁
关键词:国际气候合作京都议定书公平原则责任分担碳排放
中国在当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最优出口规模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提出的以成本最小化方式实现污染排放控制的环境政策机制。目前,中国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来参与国际碳交易,并出口相应的核证减排量。CDM项目在我国发展迅速,出口的核证减排量呈显著上升态势,然而本文认为,当前CDM项目的开发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碳减排的空间是有限的,考虑未来减排压力和减排成本的增加,当前碳排放权的出口量存在最优规模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两阶段最优化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碳交易现状,指出了中国参与其中遭遇的问题与相应启示。
史亚东
关键词:CDM项目
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差异分析——以人均消费作为减排门限的实证检验被引量:16
2011年
本文利用一个两部门的生产函数,建立了估计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利用45个国家(地区)1980-2007年的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当以人均消费水平作为门限变量时,能源消费溢出效应的国家(地区)差异。实证检验的结果证实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转换行为,具体来说两者有且只有一个门限值,当人均消费水平在门限值以内时,能源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而当超过这一门限水平时,作用反向且不再显著。此外,本文发现超过门限值的主要是发达经济体。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地区)不仅从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应当实施节能减排,而且从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看,也应当并且可以实施严格的能源政策。
史亚东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门限回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