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丽

作品数:7 被引量:9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入侵
  • 1篇氮素
  • 1篇多样性
  • 1篇植物
  • 1篇中国生物
  • 1篇入侵性
  • 1篇入侵植物
  • 1篇入侵种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系统功能
  • 1篇生物量
  • 1篇生物量分配
  • 1篇生物入侵
  • 1篇暖温带
  • 1篇暖温带落叶阔...
  • 1篇侵种
  • 1篇区系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朱丽
  • 3篇桑卫国
  • 3篇马克平
  • 1篇张健
  • 1篇胡义波
  • 1篇祝燕
  • 1篇魏岩
  • 1篇宋迎迎
  • 1篇米湘成
  • 1篇王晋萍
  • 1篇黄栋
  • 1篇刘伟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进展评述被引量:17
2021年
近20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快速发展,在生物多样性志书编研、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生物多样性科学方面的理论性突破仍较少。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建议:(1)加强生物多样性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及可持续利用的结合;(2)加强新技术与新方法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3)加强与扩大国际合作。
米湘成冯刚张健胡义波朱丽马克平
关键词: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安全
影响入侵种反枝苋分布的环境因子分析及可能分布区预测被引量:20
2007年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是苋属入侵种中发生频率最多、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杂草。基于反枝苋在世界范围内4 207个实际分布点及其对应的气候、地形和土壤3类要素28个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据此估测其中心可能分布区和最大可能分布区,并与实际分布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4个环境因子在决定反枝苋全球分布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反枝苋中心分布区位于新西兰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南美洲北部少数地区、北美洲西北部及东南部部分地区、欧洲大部分地区和中国东南部,最大可能分布区位于南美洲中南部、北美洲大部分、非洲北部小部分、澳大利亚南部及北部少数区域、欧洲大部分地区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及中国除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西部以外的地区。中心分布区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分布点吻合较好,而最大分布区则过于广阔。
刘伟朱丽桑卫国
关键词:入侵种反枝苋环境因子
洲际入侵植物生态位稳定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0年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规模洲际物种交换与生物入侵,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主要国家和地区入侵植物的地理起源,发现洲际入侵主要包括东亚—北美、东亚—南美、欧洲—南非、欧洲—北美、欧洲—东亚、北美—大洋洲等,这些洲际入侵造成的后果往往比陆内入侵更为严重。利用物种分布模型(SDMs)预测入侵物种潜在分布范围是有效管理和提早预防生物入侵的重要依据,但这些模型的一个关键假定是:入侵物种的生态位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保守的、稳定的。然而,对于远离原产地种群并能快速适应新生境的洲际入侵植物来说,生态位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入侵种能否在入侵地保持原有的生态位,取决于制约其生态分布的限制因素和生态过程在不同地区间是否发生变化。本文中作者总结了洲际入侵与陆内入侵的生态与进化过程的异同点,认为这些限制物种原产地分布的因素如扩散限制、种间互作、适应性进化、生态可塑性和种群遗传特性等均可能导致入侵物种生态位的改变。建议下一步的研究应该重视:(1)对生态位属性进行多尺度的研究,包括时间、空间、环境或系统发育等几个方面;(2)对比生态位稳定与发生偏移的物种特性,确定什么样的入侵物种更容易改变原有的生态位;(3)进行生态位时间动态格局研究,探讨生态位变化的倾向、历史速率和偏移程度,以便判定生态位变化趋势。这些研究结果将会进一步提高物种分布模型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气候变化和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朱丽马克平
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
2024年
提高对温带林下草本植物资源的认识,对物种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2015—2018年东灵山落叶阔叶林20 hm2样地450个样方(1 m×1 m)内草本,对比4年内的草本层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划分科与属的区系类型,分析物种多样性及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4年内草本层物种分别有62、55、57和56种,野青茅(Deyeuxia pyramidalis)、蒙古风毛菊(Saussurea mongolica)和大披针薹草(Carex lanceolata)优势种的地位没变;温带区系特征明显;年际间草本物种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具有显著差异;草本植物垂直方向分层显著,高度在10~20 cm范围的株数比例较大;物种数和个体数在样地中水平分布不均匀;各频度级物种数比例不稳定;草本植物以低多度级物种占多数,高多度级物种较少。
于涛朱丽魏岩祝燕
关键词: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物种多样性
外来种入侵现象、问题及研究重点被引量:34
2006年
外来入侵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引起极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这些物种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速物种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中国也同样面临着外来种入侵的严峻问题,目前共查明有283种外来入侵种。这些外来入侵种已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据初略估算,其经济损失每年约为144.8亿美元。结合外来种入侵所造成的问题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入侵机理、扩散过程和入侵生态效应的理论研究,建议尽早建立外来种数据库与早期预警系统,呼吁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问题是我国应当优先开展的研究工作。
桑卫国朱丽马克平
关键词:外来种入侵性
氮碳添加和丛枝菌根对外来入侵植物豚草的影响被引量:14
2010年
通过温室控制试验,研究了氮碳素添加及丛枝菌根(AM)对外来入侵植物豚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添加对豚草的形态指标、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和生长速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却使豚草地上器官和根的氮含量显著增加;碳素添加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效氮含量,促使豚草增加营养吸收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以缓解养分(氮素)胁迫,导致分枝数、总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生物量比明显降低,总生物量显著减少.豚草与AM真菌共生增强了其适应土壤氮素变化的能力,增加了比叶面积,提高了豚草的资源获取能力,其作用在土壤有效氮含量低时更加明显.AM真菌对豚草适应低氮生境有着重要意义.
黄栋桑卫国朱丽宋迎迎王晋萍
关键词:氮素丛枝菌根生物量分配生物入侵豚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