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宇涵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极地环境研究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拉斯曼丘陵
  • 3篇湖泊
  • 2篇气候
  • 2篇全新世
  • 2篇中晚全新世
  • 2篇晚全新世
  • 2篇夏季
  • 2篇湖泊沉积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冬季风
  • 1篇对流层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光谱
  • 1篇荧光光谱法
  • 1篇原子
  • 1篇原子荧光
  • 1篇原子荧光光谱
  • 1篇原子荧光光谱...
  • 1篇正构烷烃
  • 1篇生物量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7篇罗宇涵
  • 6篇孙立广
  • 4篇刘毅
  • 2篇刘文清
  • 2篇谢品华
  • 2篇司福祺
  • 2篇孙松
  • 1篇逯昌贵
  • 1篇刘晓东
  • 1篇柳中晖
  • 1篇周海金
  • 1篇陈倩倩
  • 1篇晏宏
  • 1篇何毓新
  • 1篇卞林根
  • 1篇黄婧
  • 1篇姜珊
  • 1篇王玉宏

传媒

  • 3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极地研究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中晚全新世湖泊生物量的变化记录
2012年
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莫愁湖ZH沉积柱进行了生态地质学的研究,通过AMS14C定年构建年龄框架,采用550℃烧失量、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等,恢复了中晚全新世该地区较高分辨率的湖泊生物量记录。结果显示,6 600—6100 cal.a BP、5 400—4 800 cal.a BP、4 650—3 750 cal.a BP和3 500—2 850 cal.a BP为莫愁湖生物量高值期,气候相对温暖适宜,湖泊生产力旺盛;6 100—5 400 cal.a BP、4 800—4 650 cal.a BP,4 400—4 300 cal.a BP和3 750—3 500cal.a BP为湖泊生物量低值期,气候相对寒冷,湖泊生产力相对较弱。而且在整体较暖的气候环境下,出现了其他无冰区沉积物中鲜有记录的4 800—4 650 cal.a BP、4 400 cal.a BP前后和3 750—3 500 cal.a BP的气候快速变冷事件。根据莫愁湖湖泊生物量恢复的东南极拉斯曼地区高分辨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太阳活动强度和东南极大陆冰芯记录相吻合,为东南极中晚全新世多样的气候格局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罗宇涵刘毅孙立广
关键词:拉斯曼丘陵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
微波萃取-原子荧光光谱法优化测定海鸟生物粪中的甲基汞被引量:7
2011年
建立了微波萃取-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海鸟生物粪中的甲基汞测量方法。优化了显著影响微波萃取甲基汞的两个因素:萃取温度和盐酸用量。最终确定了120℃和200μL6mol·L-1盐酸介质为最佳萃取条件。此条件下测定的生物标准参考物质人发粉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74%,回收率大于90%,测定的海鸟生物粪样品相对标准偏差为6.61%,回收率为90%。微波辅助萃取和原子荧光光谱的联用,具有操作简单,高灵敏度,低检出限,低成本等一系列优点,适用于生物粪样品中痕量成分甲基汞的快速分离与分析。采用此方法分析了西沙群岛古鸟粪颗粒和现代新鲜鸟粪中甲基汞含量,发现大量海鸟粪的输入将会对偏远的西沙群岛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汞污染。
陈倩倩刘晓东孙立广姜珊晏宏刘毅罗宇涵黄婧
关键词:微波萃取原子荧光光谱甲基汞
南极拉斯曼丘陵湖泊生态气候变化及南北极痕量气体在线监测探索
南北极地区远离主要人类活动区,特别是南极地区,在历史时期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和核心研究区域。对极地地区历史时期气候、环境和生态演变过程的高分辨的恢复和重建,以及现代全球气候背景下痕量气体的高精...
罗宇涵
关键词:南极拉斯曼丘陵中晚全新世BRO
文献传递
采用MAX-DOAS观测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夏季NO_2的柱浓度与垂直分布被引量:8
2012年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AX-DOAS)作为一种观测痕量气体成分的地基遥感手段,在反演过程中利用天顶谱扣除了平流层的影响,因而对底层大气的测定较为敏锐。采用地基被动MAX-DOAS在2011年7月5日—8月1日对北极新奥尔松地区的NO2柱浓度进行观测。观测期间4个离轴观测角的NO2差分斜柱浓度(DSCDs)结果显示,NO2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底部。观测期间新奥尔松地区NO2的平均混合比为1.023E11molec.cm-3(0~1km),其含量的波动与轮船的化石燃料燃烧和大气光化学反应有关。3km内NO2的垂直分布图显示,NO2主要来自海洋边界层的释放,且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
罗宇涵孙立广刘文清谢品华司福祺周海金
关键词:对流层
南海湖泊沉积物中的陆源粉尘记录被引量:3
2013年
对采集于南海西沙东岛"牛塘"的湖泊沉积柱(DY6)进行元素、粒度、显微成像、扫描电镜及场发射能谱分析。元素分析结果表明,Ti、Al元素在沉积柱中的含量远高于3个主要沉积端元(珊瑚砂、鸟粪和植物),具有外源的特征,在Ti和Al的高值层位中存在较多不溶于酸的粉尘颗粒,与春季合肥地区收集到的北方风尘颗粒形貌特征相近,粒径相对较小,也与季风携带沉降于朝鲜半岛和南海北部海域的风尘形貌相似;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粉尘颗粒物成分以硅酸盐岩和石英为主,很可能是东亚冬季风携带下源自亚洲大陆的沉积;沉积物中Ti和Al的含量变化可以用于指示历史时期南海中北部海域陆源粉尘颗粒的沉降通量。
刘毅孙立广罗宇涵孙松王玉宏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东亚冬季风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湖泊沉积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环境气候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莫愁湖(69°22.3'S,76°22.0'E)沉积柱中的有机生物标志物记录了该区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演变过程。不饱和长链烯酮在沉积柱111—76 cm(6 450—5 100 cal.a BP)和36—30 cm(3 700—3 500 cal.aBP)深度段检出,76 cm深度以上基本消失;表明该区在5 100 cal.a BP前后气候开始由冷转暖,冰川消融,陆壳抬升,相对海平面下降,同时大量的冰融水使湖泊逐渐淡化。沉积柱底部长链烯酮的检出阶段与东南极相对海平面较高时期相一致,而沉积柱36—30 cm(3 700—3 500 cal.a BP)深度段不饱和长链烯酮的痕量检出,则揭示了一个短暂的气候干冷、湖泊盐度升高的时期。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反映当地气候变化所控制的湖生植物群落演变过程,与上述过程基本一致。
刘毅罗宇涵孙松何毓新柳中晖孙立广
关键词:拉斯曼丘陵长链烯酮正构烷烃相对海平面
利用被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反演南极中山站地区夏季臭氧柱浓度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被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DOAS)对南极中山站地区(69°22′24″S,76°22′14″E)的臭氧柱含量进行了72天(2008年12月10日—2009年2月19日)观测,通过被动差分吸收光谱处理方法对系统采集的天顶太阳散射光谱进行处理。在反演过程中,考虑了O3,OClO,NO2,O4和BrO的吸收以及大气Ring效应对测量光谱的贡献,获得该区域臭氧柱含量逐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中山站地区没有出现明显的臭氧空洞,但在短时间尺度臭氧含量有较大幅度变化,尤其在12月中旬和2月上旬。与中山站地区Brewer臭氧光谱仪和星载OMI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被动DOAS与Brewer臭氧光谱仪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863与星载OMI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840,均表现了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在南极地区采用被动DOAS在线观测O3柱含量的方法是可靠的。
罗宇涵刘文清卞林根逯昌贵谢品华司福祺孙立广
关键词:臭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