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军
- 作品数:101 被引量:39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我国近代中学组织结构演变研究——基于组织制度理论的考察
- 本研究力图在组织制度理论的视角下,运用历史研究方式,对我国近代中学组织结构演变的过程加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回答“近代学校何以如此”这一在知识和思想方面都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所要讨论的近代中学组织结构包括两个方...
- 陈学军
- 关键词:教育制度
- 文献传递
- 教育意味与持中之道:郭秉文的教育管理学思想被引量:1
- 2013年
- 郭秉文不仅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重要开拓者,也是我国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开创性人物。他的教育管理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教育意味和"持中"感。一方面,他重视教育管理的教育性,主张教育要面向所有公众,教育管理应具有公共精神。另一方面,他也坚信教育管理是一种持中之道,认为合理的教育管理应恰当地处理西方与中国的关系,注重教育管理的本土情境;应深入地考察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提升教育管理的历史感;应审慎地辨识激进与保守的利弊,意识到教育改革的渐进性。
- 陈学军
- 关键词:郭秉文育性
- 为什么当前亟需加强校长更替工作被引量:1
- 2015年
- 尽管校长更替一直被作为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其在制度化、民主化与科学化建设等方面却差强人意.实施校长流动政策,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注重学校可持续发展,建设优质校长队伍,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变革任务.透过“校长更替”这个角度,可以对这些变革任务有更深的了解;也只有加强校长更替工作,这些变革任务才能更加合理稳妥地推进.
- 陈学军许南欣
-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可持续发展
- 论陶行知生活化民主教育管理思想被引量:9
- 2006年
- “生活化”是陶行知民主教育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其包含“为了生活的民主教育管理”和“作为生活的民主教育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前一方面侧重于“目标”,即教育管理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要通过自身的民主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生活的民主;后一方面侧重于“方式”,即教育管理的民主不应停留于组织结构和制度设置的层面,而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共同的、整个的、自觉的、解放的、创造的生活中学习民主。
- 陈学军
- 关键词:陶行知
- 寻求变革之心
- 2020年
- 流动儿童家庭的居住条件通常较为简陋,普遍缺乏独立的学习空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校长是这样做的:让每一位流动儿童交一张在家学习时的照片,自己选择其中一位,为其购置了一张家庭学习桌,并将购置、安装的过程及学习空间的前后对比拍成微视频。然后组织每个班级召开本地学生家长参加的家长会。校长叮嘱每位班主任:将流动儿童在家学习的照片制作成配乐幻灯片,家长会时先清晰、缓慢地播放这个幻灯片;接着向家长提出“学习伙伴活动”的倡议——本地学生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意愿,选择为一位流动儿童(孩子的伙伴)配备一张学习桌(流动儿童的学习“伙伴”)。
- 陈学军
- 关键词:幻灯片流动儿童家长会居住条件学生家长校长
- 论教育管理创新被引量:2
- 2006年
- 在现实中,教育管理的各种假创新和错创新严重地误解了教育管理创新的真实含义。真正的教育管理创新要做到目标上的大相同与内容、方式和思路选择上大不同的恰当结合。在面临社会和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要达到这种境界,还需要在组织内部生长的基础上,做到与外部接缘,确保观念和行动的协调更新,从细节入手,重视每一件事的创新,重视每一个人的创造。
- 陈学军
- 关键词:教育管理管理创新办学理念形式主义学校管理
- 教育学立场的教育管理学——论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
- 既有的陶行知教育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进行解读和讨论,却忽略了对其教育管理思想的梳理与探析。与当下的教育管理学不同,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有着极强的教育学意味,它强调"管理"与"教育"的统一,坚持"自教育看...
- 陈学军
-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管理教育学立场
- 有意行动的意外后果:我国公办中小学转制改革的政策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我国公办中小学转制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筹集教育经费,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局面;但在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利于社会力量办学的意外后果。对此的分析存在着“理性选择理论、进化论理性主义和社会功能主义”三种分析理路,但这些分析理路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决定了其不可能对政策意外后果给出合理的“诊断”与恰切的“疗治”。
- 陈学军
- 关键词:意图方法论
- 形式与实质:如何理解学校组织结构被引量:4
- 2011年
- 在教育组织互动论与主观论看来,学校组织结构往好处讲只反映了学校的部分现实,往坏处讲则是一种假象。此两类质疑虽揭示了组织结构的形式化问题,凸显了学校组织的微观互动与意义生成之维,但也存在着混淆"真假"与"有无",且未追问"假象"之"真义"的不足。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学校组织结构都只是徒具形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从合法性逻辑的角度看,形式化的学校组织结构也有着实质性的作用,是学校组织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
- 陈学军
- 关键词:形式化
- 从“教育共识”到“共识教育”被引量:1
- 2007年
-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 陈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