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宇

作品数:28 被引量:313H指数:9
供职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温室气体
  • 6篇城市
  • 3篇氧化碳
  • 3篇沼气
  • 3篇碳排放
  • 3篇农村
  • 3篇气体排放
  • 3篇温室气体排放
  • 3篇可持续发展
  • 3篇二氧化碳
  • 3篇
  • 2篇低碳
  • 2篇低碳城市
  • 2篇地表
  • 2篇地表温度
  • 2篇电厂
  • 2篇多环芳烃
  • 2篇氧化硫
  • 2篇生态
  • 2篇能源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6篇综合开发研究...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广东省生态环...
  • 1篇广东国地规划...

作者

  • 28篇刘宇
  • 20篇匡耀求
  • 19篇黄宁生
  • 5篇吴志峰
  • 4篇唐金利
  • 4篇马娅
  • 4篇许连忠
  • 3篇朱照宇
  • 3篇王翠萍
  • 2篇郭万达
  • 2篇欧阳婷萍
  • 2篇肖慧娟
  • 2篇胡振宇
  • 2篇杨晓飞
  • 1篇张伟强
  • 1篇李献华
  • 1篇李超
  • 1篇王德辉
  • 1篇谢久兵
  • 1篇夏怡

传媒

  • 4篇开放导报
  • 3篇中国人口·资...
  • 2篇2007中国...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煤炭学报
  • 1篇林业经济问题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生态环境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城市观察
  • 1篇中国可持续发...
  • 1篇2014年中...
  • 1篇2007中国...
  • 1篇2006年中...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4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被引量:4
2021年
当前我国碳减排政策在统计核算、目标管理、碳交易等领域还不完善,限制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效果,对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长期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挑战。应从数据、目标、市场三方面发力,通过不断完善统计核算工作机制、丰富数字化管理手段、明确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路径、建立地区和行业碳排放总量目标协同机制、加快推进碳市场建设、探索碳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等多种途径,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而更好地落实“双碳”目标任务。
卞勇刘宇
关键词:总量控制碳市场统计核算
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及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对策探讨
高密度的人口集聚和高强度的经济活动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环境施加了沉重的污染负荷,大大超过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明显退化,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尤其是大气环境的恶化已经对整个区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引起了...
匡耀求黄宁生许连忠刘宇马娅杨晓飞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容量二氧化硫
文献传递
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被引量:57
2010年
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源,得到2005-2008年广东省主要排放源CO2排放量估算结果,2005年为6.19亿t,2008年达到7.4亿t。首要排放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其次是土壤呼吸。两者占总排放量的77%-79%。其中土壤呼吸的排放量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在2.27亿t左右(或6 200万t碳),而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2.57亿t CO2(或7 021万t碳)增加到2008年的3.44亿t CO2(或9 375万t碳),4年增长了33.52%。其他排放源由大而小依次为:生物质转化、工业过程和人畜呼吸。2005-2008年全省主要碳汇总的CO2吸收量变化于2.53亿-2.56亿t(CO2)之间。2008年,全省最大的碳汇是林地,年固碳量达4 831万t碳,约合17 715万t CO2;其次为耕地,年固碳量为1 418万t碳,约合5 201万t CO2。这两类固碳地吸收的CO2占了全省碳汇的90%。源汇相抵后,全省净排放量从2005年的3.63亿t增加到2008年的4.86亿t。人均CO2排放量从2005年的3.95 t/人增加到2008年的5.09 t/人。单位GDP排放量则从2005年的1 625 kg/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1 361 kg/万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增加碳汇的潜力。其中推广冬种绿肥每年可增加吸收CO22 155万t。将全省现有未成林地全部实行封山育林,约2年后每年可以增加吸收CO21 000万t。同时还建议利用海洋的生物生产力增加碳汇。
匡耀求欧阳婷萍邹毅刘宇李超王德辉
关键词:温室气体碳源
广东温室气体排放核算、驱动力研究及情景分析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大规模排放,从而使全球温室效应增强、气候系统发生改变,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我国的能源消耗大省和温室气体排放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广东气候同...
刘宇
关键词:温室气体
开发农村沼气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作为一种优质的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沼气的开发能满足中国农村日益增长的生活能源需求。农村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都可以作为沼气的原料,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可以为农村提供清洁的能源,替代了部分薪材、秸秆、牲畜粪便...
刘宇匡耀求黄宁生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温室气体排放农村沼气农民经济收入农村生态环境
文献传递
低碳政府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被引量:8
2011年
低碳政府,就是能够促使不断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及单位排放强度这一过程的政府模式或政府范式。低碳政府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等多个方面。本文从低碳引导力、低碳管理力、低碳自制力和低碳保障力四个层面构建了低碳政府的指标体系,并以"五省八市"低碳试点省市为样本,对我国的低碳政府进行了评估。
郭万达刘宇刘艺娉
关键词: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基于GIS的广州市耕地资源多样性与破碎度分析被引量:32
2004年
在GIS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分析软件patchanalyst2 0对广州市范围内的耕地资源多样性和破碎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地貌类型的控制,同时受到城市化进程及人为改造利用的干扰,北部山地丘陵区耕地资源的多样性与破碎度较高。保持耕地斑块的多样性及相对完整性对区域耕地资源保护与多元化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图3,参6。
吴志峰匡耀求黄宁生刘宇
关键词:耕地资源城市化进程山地丘陵区北部多样性
穗港城市发展与碳排放
城市是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高强度区,对温室效应增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集聚,珠江三角洲地区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广州和香港为例,自1990年以来,广州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为0.21Gt...
刘宇匡耀求黄宁生
关键词:城市发展温室气体排放
文献传递
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对策被引量:12
2009年
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1%左右,区域碳收支处于严重赤字状态。从不同部门产生的排放量来看,土壤呼吸和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高于香港与全国平均水平。应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驱动因素的科学研究,全面推广清洁发展机制,倡导建设低碳型社会。
刘宇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清洁发展机制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以广东东莞为例被引量:75
2006年
利用Landsat TM6热红外遥感数据、土地利用专题图件、气象观测资料反演了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东莞市的城市地表温度。构建了三个热效应评价指数:热效应贡献度指数、热像元权重指数和区域热像元权重指数,来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地表温度的贡献度,发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和耕地的热效应贡献度较大,水域和草地的热效应贡献度较小,未利用地对区域热环境的贡献最小。此外,研究表明,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东莞市水面和陆面1988~1998年的温度反差明显增大。
刘宇匡耀求吴志峰黄宁生周静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表温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