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士文

作品数:6 被引量:117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团聚体
  • 2篇土壤酸化
  • 2篇交换性
  • 2篇交换性酸
  • 2篇茶园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钝化
  • 1篇钝化剂
  • 1篇叶面
  • 1篇原位钝化
  • 1篇砂岩
  • 1篇生物有效
  • 1篇生物有效性
  • 1篇施锌
  • 1篇水稻
  • 1篇水稳性
  • 1篇水稳性团聚体
  • 1篇团聚体稳定性

机构

  • 6篇浙江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邹城市农业局

作者

  • 6篇吴士文
  • 4篇卢升高
  • 2篇郭军玲
  • 2篇索炎炎
  • 1篇宗玉统
  • 1篇王华云
  • 1篇冯英
  • 1篇孙芳芳
  • 1篇马荣辉
  • 1篇潘风山
  • 1篇王虹艳
  • 1篇张峥嵘
  • 1篇马海洋
  • 1篇金辉
  • 1篇朱骏杰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2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农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被引量:50
2010年
以浙江乐清市乐成镇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中有效态Fe、Mn、Cu、Zn和B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土壤中微量元素Fe、Mn、B含量属于中等变异,Cu、Zn属于强变异。描述空间变异的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Fe、Zn和B的最适模型是球状模型,Mn为指数模型,Cu为线性模型;Fe、Mn、Zn和B的块基比均小于25%,表明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u的块基比大于75%,表明Cu含量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其中Fe、Mn和B明显表现出连续分布的特点,Cu、Zn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土壤类型对Mn、Cu的含量有着显著影响,水稻土中Mn、Cu的含量显著高于红壤;土壤养分和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可知,Fe与土壤pH、OM、全氮、碱解氮以及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Mn、B与pH、速效磷和速效钾之间有显著或者极显著的相关性,Cu仅与速效钾显著相关,Zn的含量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郭军玲吴士文金辉卢升高
关键词:微量元素地统计学
南方茶园土壤酸化特征及交换性酸在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被引量:20
2012年
通过采集浙江省杭州西湖龙井茶园土壤,研究茶园土壤剖面的酸度特征、养分变化以及交换性酸在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以了解南方茶园土壤的酸化过程。结果表明:茶园表层土壤(0-20cm)酸化严重,最低的pHH2O值达到4.0,并且有明显的深层化趋势;表土的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较高,速效磷含量最高可达138.2mg/kg;表土团聚体分级表明茶园土壤有良好的团聚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水稳性;除了交换性H+在0.5~0.25mm和0.25~0.106mm水稳性团聚体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外,交换性酸总量、交换性H+和交换性Al 3+含量均随着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降低;水稳性大团聚体中交换性Al 3+相对交换性H+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在0.106~0.05mm水稳性微团聚体中交换性H+占有明显的优势。交换性酸总量、交换性H+和交换性铝主要分布于>2mm和2~0.5mm水稳性团聚体中,同时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布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
吴士文索炎炎张峥嵘卢升高
关键词:茶园土壤酸化团聚体交换性酸
茶园和竹园土壤酸化与结构稳定性研究
茶叶和竹笋是浙江省重要的高值经济作物,高强度农业利用引起的茶园和竹园土壤酸化与结构退化的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茶树和竹笋正常生长和品质的限制因素,成为高强度集约经营下茶园和竹园持续丰产高效的主要障碍因素。通过采集浙江省杭州...
吴士文
关键词:茶园土壤酸化团聚体交换性酸
文献传递
叶面喷施锌肥对不同镉水平下水稻产量及元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9
2012年
采用外源添加不同浓度镉的盆栽试验,研究在生育后期叶面喷施锌肥对水稻生长、产量以及不同部位锌(Zn)、镉(Cd)、铜(Cu)、铁(Fe)、锰(Mn)和钙(Ca)等元素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部位各元素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镉处理浓度越高,其对植株生长和产量的抑制作用越显著;与对照相比,在镉添加水平为2.5和5mg·kg-1时,植株的鲜质量分别降低了14.0%和15.9%,干物质积累量降低了5.3%和7.6%,产量降低了27.9%和48.4%,而糙米中镉含量分别达到了0.35和0.65mg·kg-1,高于农业部食品安全标准(0.2mg·kg-1);生育后期叶面喷施锌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影响,植株各部位锌含量显著增加,而Fe、Mn、Cu等元素含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2.5mg·kg-1镉处理下,叶面喷施锌肥后糙米镉含量提高41.9%,而在5mg.kg-1镉处理下,糙米镉含量却降低了15.4%;相关分析表明,糙米中镉与锌无明显相关性,而与Mn、Cu、Mg呈显著正相关。
索炎炎吴士文朱骏杰潘风山冯英
关键词:水稻
土壤钝化剂对黑土中铜的原位固定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3种钝化剂(粉煤灰、磷灰石和膨润土)对黑土中铜(Cu)的化学形态、生物积累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钝化剂能显著降低Cu污染黑土中水提取态(DW)、TCLP提取态和二乙基三胺五乙酸-三乙醇胺(DTPA-TEA)提取态Cu含量,其中以膨润土的效果最为明显;Tessier连续提取测定发现,3种钝化剂显著降低非残留态Cu(水溶态和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含量(p<0.01),增加残留态Cu含量,表明3种钝化剂通过改变黑土中Cu的化学形态,降低了黑土中Cu的可淋失性和生物有效性;与对照相比,添加钝化剂能显著降低水稻地上部分的Cu含量(p<0.01),如在400Cu mg/kg处理的土壤上,添加2.5%的粉煤灰、磷灰石和膨润土使米粉中的Cu含量分别降低21.8%,22.7%和31.9%。土壤中可淋失态和生物有效态Cu的分析表明,钝化剂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中Cu的化学形态,降低土壤中Cu的生物有效性,以降低Cu在水稻中的积累;试验表明,Cu污染土壤中施用钝化剂可以修复Cu污染,降低水稻Cu污染风险。
马荣辉王华云孙芳芳宗玉统吴士文卢升高
关键词:钝化剂原位钝化化学形态生物有效性
浙南易蚀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稳定机理被引量:6
2010年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质量和可蚀性的重要指标。应用常规湿筛法和Le Bissonnais法测定了紫砂岩母质发育的柑橘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胶结物质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较大,湿筛法测定的水稳性团聚体MWD在0.75~3.49mm,MWD干筛-湿筛为0.15~2.89mm;Le Bissonnais法测定的水稳性团聚体平均MWD为1.57~3.12mm,其平均MWD与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MWD、5~2mm团聚体破坏率和MWD干筛-湿筛呈极显著相关,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具有可比性;5~2mm土壤团聚体经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3种处理后,团聚体崩解产物的MWD表现为FW
王虹艳吴士文马海洋郭军玲卢升高
关键词:团聚体稳定性LE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