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世慧

作品数:8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商人
  • 2篇政府
  • 2篇南京国民政府
  • 2篇国民政府
  • 1篇商会
  • 1篇商事仲裁
  • 1篇商事仲裁制度
  • 1篇史料
  • 1篇述论
  • 1篇排华
  • 1篇排华运动
  • 1篇破产
  • 1篇破产制度
  • 1篇清季
  • 1篇清末
  • 1篇清末新政
  • 1篇仲裁
  • 1篇仲裁制度
  • 1篇历史背景
  • 1篇民政

机构

  • 8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张世慧
  • 1篇郑成林

传媒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教育史研究辑...
  • 1篇华侨华人历史...
  • 1篇清史研究
  • 1篇职业教育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近代破产制度的孕育与建立(1750-1935)
破产,是债务人全部资产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一种经济状况。唐以降历代王朝律令中对破产导致的债务违约问题有所规范,但实际司法审判中政府往往视为“细故”。18世纪中期,商业活动中新出现的破产案,打破了固有的债法体系,清政府开始通...
张世慧
关键词:破产破产制度
文献传递
上海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商业科史料一则及启示
2014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自办的函授学校,但迄今保留的史料比较稀少,有学者曾经对其进行过总结。在《申报》上发现一则关于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商业科的史料,通过这则史料可对函授学社创办的时间、原因、办学的状况进行初步了解。这则史料填补了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商业科资料的空白,对研究近代函授教育、商业教育及职业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张世慧
繁荣与危机——三十年来中国近代商人教育活动研究回顾与反思
2012年
中国近代商人是近代中国教育重要参与主体,商人教育活动已经成为了教育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梳理近三十年来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领域研究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严重的危机,进而提出了要进一步扩展史料,注重个案研究,强调分层分类研究,加强跨学科研究等观点。
张世慧
关键词:近代商人教育活动
转型时期下层商业人才的培养——二三十年代上海商人补习学校研究
传统商业人才的培养以学徒制度为中心,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学徒制度某种程度上转变为招揽廉价劳动力的工具,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商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面对这种挑战,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开办商人补习学校,以补充学徒制度...
张世慧
关键词:历史背景教学活动
文献传递
控制与依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商会商事仲裁制度述论被引量:3
2015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随着政府结构及司法体系的日趋完善,商会商事仲裁制度受到很大影响。从法律规范上看,作为商会商事仲裁职能的重要表现,商事公断处的合法性一直备受争议,直到1936年才明确其法定地位。具体商事纠纷过程中,受限于党政及司法机关职能的扩展,商会的商事仲裁空间及权威一定程度上萎缩,但由于抗战前党政、司法职能扩展囿于一定范围,尤其是社会经济活动仍不得不依赖商会的力量,才能维持执政的稳定。在这种背景下,商会与政府之间呈现出既被控制又被依赖的双重特性。
郑成林张世慧
关键词:商会商事仲裁国民政府
清季政府与区域性经济危机的应对——以东盛和倒闭案为中心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1907年11月6日,营口叶亮卿开办的东盛和等五联号突然倒闭,波及整个营口,造成严重的区域性经济危机。面对危机,清政府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几经协调、商讨,最终由户部银行筹款150万两进行救济,从而稳定了商业秩序。通过该案处理过程,能看出清政府在实际经济运作中开始发挥保护、救助经济的作用。但救济政策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蕴含着多方考虑及利益纠葛。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新式金融机构与督抚、地方关道等部门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扮演着不同角色。新政时期的清王朝开始从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型,政府职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得到扩展和强化。
张世慧
关键词:经济危机清末新政
转型时期下层商业人才的培养
传统商业人才的培养以学徒制度为中心,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学徒制度某种程度上转变为招揽廉价劳动力的工具,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商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面对这种挑战,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开办商人补习学校,以补充学徒制度...
张世慧
文献传递
侨乐村:南京国民政府救助难侨措施的新尝试被引量:1
2013年
论文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难侨问题及特点、侨乐村的筹办与运作模式、侨乐村推广之困境等问题;对侨乐村与华侨农场这两种难侨安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面对30年代初出现的大批难侨问题,以往常规的救助政策已经不能应对新情况。南京国民政府试图通过建立、推广侨乐村,从根本上实现对归国难侨的救济。侨乐村的创办具有救助难侨、开垦荒地繁荣经济的双重目的,然而在实际管理、运行中,却过度注重国家利益而忽视垦民诉求;加之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侨乐村最终未能得到广泛推广。但通过垦荒安置难民的思路和举措被社会各界认同。侨乐村模式对抗战时期难侨、难民救助及后世华侨农场的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张世慧
关键词:国民政府排华运动归国华侨华侨农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