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杰

作品数:73 被引量:303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天津市卫生局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7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生物力学
  • 19篇骨折
  • 16篇股骨
  • 11篇META分析
  • 10篇卡具
  • 8篇生物力学实验
  • 7篇睡眠
  • 7篇睡眠呼吸
  • 7篇阻塞性
  • 7篇内固定
  • 6篇远端
  • 6篇睡眠呼吸暂停
  • 6篇气道
  • 5篇愈合
  • 5篇手术
  • 5篇综合征
  • 5篇阻塞性睡眠
  • 5篇阻塞性睡眠呼...
  • 5篇阻塞性睡眠呼...
  • 5篇近端

机构

  • 63篇天津医院
  • 30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市公安医...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蓟县人民医院
  • 1篇天津市中西医...

作者

  • 73篇王杰
  • 60篇马信龙
  • 58篇马剑雄
  • 55篇杨阳
  • 54篇陈阳
  • 51篇邢丹
  • 49篇马宝意
  • 49篇朱少文
  • 42篇冯睿
  • 41篇徐卫国
  • 37篇贾浩波
  • 27篇马韬
  • 26篇姬树青
  • 24篇虞惊涛
  • 23篇李海涛
  • 22篇董宝康
  • 9篇周宁
  • 8篇王彦
  • 8篇王颖
  • 7篇郭美南

传媒

  • 5篇天津医药
  • 4篇中华骨科杂志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国际呼吸杂志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国骨伤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第二十届全国...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27篇2014
  • 19篇2013
  • 10篇2012
  • 1篇2010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防侧滑小型骨骼标本用力学实验夹具
本实用新型属于力学实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骨骼标本用力学实验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柄、夹持体、连接件,所述夹持柄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夹持体连接,所述夹持体底部设有凹陷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马信龙马剑雄虞惊涛徐卫国王颖冯睿贾浩波徐立言邢丹王杰朱少文马宝意杨阳陈阳姬树青董宝康李海涛马韬
文献传递
人工骨骨折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骨骨折模型的制作方法,其是将患骨沿横断面连续螺旋CT扫描,得到多层图像,以Dicom3.0标准存储,利用Mimics软件制作出骨以及骨折断面的三维重建模型;经UG软件将要加工的模型分形,数控铣加工制作...
马信龙马剑雄徐卫国陈阳杜长林朱少文杨阳马宝意姬树青马韬王杰张弢王志彬
生物力学分析四种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差异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PFLP)在固定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成年防腐人尸体股骨32根,随机分为PFN组、DHS组、DCS组和PFLP组,先后模拟SeinsheimerⅠ型骨折、ⅢA型骨折恢复内侧皮质完整、ⅢA型骨折移除内侧皮质和Ⅳ型骨折。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先后进行轴向压缩试验、扭转试验和轴向压缩破坏试验。测定股骨近端内、外侧的应变变化,抗压刚度,抗扭转刚度及破坏载荷。结果PFN组股骨内、外侧应变比率下降较均匀,在各骨折模型中轴向抗压刚度比率最高、扭转刚度比率最小,破坏载荷最大;DHS组和DCS组股骨内侧应变比率曲线呈向上的拱形,外侧张应变比率在内侧皮质不稳定的骨折模型中转变为较大的压应变,在各骨折模型中,DHS的轴向抗压刚度比率较PFLP小,在骨折模型Ⅱ~Ⅴ中扭转刚度比率最高,破坏载荷仅次于PFN,DCS的轴向抗压刚度比率和破坏载荷均最低,在骨折模型Ⅱ~Ⅴ中,扭转刚度比率与PFLP组相近;PFLP组内侧应变比率下降类似于PFN,但是外侧应变比率的变化不大,在各内固定组中轴向抗压刚度比率仅次于PFN组,破坏载荷较DHS低。结论对于SeinsheimerⅠ转子下骨折,四种内固定均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对于ⅢA转子下骨折,PFN和PFLP均可提供较为可靠地稳定固定,而在转子下内侧皮质复位,支撑作用良好的情况下,也可考虑使用DCS;对于Ⅳ转子下骨折,只有PFN能够提供较好稳定固定,但对于粉碎的骨折块较大时可以在解剖复位的情况下使用PFLP进行固定。
王杰马信龙马剑雄邢丹杨阳朱少文马宝意陈阳冯睿贾浩波虞惊涛
关键词:髋骨折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股骨近端主压力骨小梁生物力学特性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病,导致其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尚不清楚,机制不明,由于其局部解剖结构特殊,根据其内部结构特点,对骨小梁结构进行研究,为解释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原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正常中国人(45~60岁)尸体股骨近端主压力骨小梁系统从上到下分成3个区,分别在Endura TEC ELF3200生物力学材料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系统上,从主压力骨小梁方向及与其垂直方向上进行拉伸、压缩性能实验研究。结果得出了股骨近端主压力骨小梁系统3个区在主压力骨小梁系统方向及与其垂直方向的压缩、拉伸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弹性模量等测试指标的实验结果。从上到下3个区的弹性模量等生物力学性能依次递增,主压力方向的压缩生物力学性能要明显高于拉伸生物力学性能,并且生物力学性能在主压力系统方向及与其垂直方向有明显差异。结论股骨近端主压力骨小梁的主要力学性能是承受压应力,并且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马信龙李海涛马剑雄陈阳朱少文马宝意杨阳马韬王杰王志彬
关键词:生物力学骨小梁股骨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
微创内固定系统与动力髁螺钉固定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对比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和动力髁螺钉(DCS)固定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取13对福马林防腐尸体股骨,制作AO/OTA33-C2型骨折模型,每对股骨左右侧随机使用LISS或DCS固定。然后进行轴向压缩实验、扭转实验及循环压缩实验,分别测量股骨的轴向位移、扭转角度以及循环载荷下的可逆和不可逆位移,并记录轴向载荷、扭转载荷以及循环载荷。结果LISS的轴向抗压刚度为(303.93±75.81)N/mm,优于DCS[(282.59±71.99)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SS的抗扭转刚度为(1.59±0.56)Nm/deg,DCS为(1.28±0.48)Nm/de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SS组股骨的可逆位移[(2.71±1.26)mm]以及不可逆位移[(2.43±2.19)mm]均小于DCS组[(3.29±2.30)mm和(3.20±2.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固定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方面,LISS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DCS,但是两者的抗扭转刚度相当。
杨阳马信龙马剑雄徐卫国王杰
关键词:微创内固定系统动力髁螺钉生物力学
动态与静态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对比动态和静态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1月-2012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4期)等数据库,收集动态与静态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并由2名评价者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1年时动态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在腕关节旋前(MD =0.25,95% CI0.08-4.92,P<0.05)、影像学上的桡骨高度(MD=1.50,95% CI0.75-2.26,P<0.01)和掌倾角(MD=4.31,95%CI2.13-6.49,P<0.01)优于静态外固定支架;而在上肢功能评分、患侧手握力、除旋前以外的其他5种腕关节活动、感染率和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istrophy,RSD)发生率方面与静态外固定支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外固定支架和静态外固定支架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均能取得较好疗效,且动态外固定支架在可获得更好的影像学骨折解剖对位.
王杰马信龙马剑雄徐卫国邢丹杨阳朱少文马宝意陈阳
关键词:COLLES骨折外固定器桡骨骨折META分析
大鼠股骨干开放骨折愈合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性能评价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比较闭合骨折髓内钉固定和开放骨折钢板固定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40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建立左侧股骨干闭合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模型和开放骨折钢板内固定模型,每组20只。建立骨折模型后,分别于术后4、6、8、12周4个时间点对两组大鼠进行分批次处死后取材,测量骨折处骨痂的最大横截面积、体积,计算骨痂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恢复率。比较两种不同骨折愈合模型的力学性能。结果:两种骨折模型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骨折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平均骨痂最大横截面积和平均骨痂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骨折固定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平均最大载荷以及平均最大载荷恢复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闭合骨折髓内钉固定模型的力学性能优于开放骨折钢板内固定模型,提示轴向的力学刺激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邢丹马信龙马剑雄王杰陈阳杨阳朱少文马宝意冯睿
关键词:股骨骨折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Ao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11月。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8篇文献、10项符合既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共计4222名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位点基因型分布特征、等位基因分布特征与椎体骨折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1项研究报道了Cdx-2位点多态性与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具有G等位基因的人群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比具有A等位基因的人群高0.337倍[OR=1.337,95%CI(1.015,1.762),P=0.039]。结论基于现有证据,高加索人群中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尚无明显相关性。虽然Cdx-2位点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椎体骨折的保护性基因,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邢丹马信龙马剑雄王杰陈阳杨阳朱少文马宝意冯睿贾浩波
关键词:维生素D受体基因META分析
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膝关节软骨MMP-3、COL-Ⅱ、TIMP-3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成年大鼠进行不同强度的跑台训练,比较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大鼠膝关节软骨MMP-3、COL-Ⅱ、TIMP-3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在关节退变中的作用。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即高强度...
邢丹马信龙陈阳贾浩波王杰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类细胞外基质
接骨灵丹胶囊对大鼠长骨干骨折愈合影响及基于Micro-CT技术对骨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接骨灵丹胶囊对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应用Micro-CT技术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内微结构的观察。方法:将40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分别建立股骨干闭合骨折髓内钉固定模型,术后第3天始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每组于造模后2周及5周两个时间点各处死实验动物10只。对患肢股骨进行取材后,大体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通过X线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分,利用生物力学实验机测量骨痂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恢复率,利用Micro-CT技术计算骨痂的总体积(TV)、骨体积(BV)及骨体积分数(BV/TV%)并对骨痂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X线评分无统计学差异。Micro-CT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的TV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者的BV及BV/TV%值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骨痂的最大载荷和最大载荷恢复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5周,两组的X线评分、TV值无统计学差异。但实验组的最大载荷、最大载荷恢复率、BV值及BV/TV%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接骨灵丹胶囊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主要表现在骨折早期它会促进软骨痂的形成,骨折中期加速骨痂的矿化,提高骨折愈合的力学性能。
邢丹马信龙马剑雄刘爱峰张晓宇冯睿贾浩波王杰陈阳杨阳朱少文马宝意
关键词:骨折MICRO-CT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