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炜
- 作品数:11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方法
- 2008年
- 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从分布、分离、纯化培养、鉴定等方面探讨了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方法,以期有益临床。
- 王艳炜何精选程雄飞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纯化
- 椎动脉、颈交感干和颈长肌的解剖关系及其在颈椎手术中的意义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研究椎动脉、颈交感干和颈长肌的相互关系,为颈椎前入路手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12具正常尸体标本,测量椎动脉起始部至第6颈椎(C6)横突孔间距及其与前斜角肌内侧缘的夹角,并测量C6水平椎动脉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两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颈交感干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颈交感干至颈正中线的距离。结果椎动脉起始部至第6颈椎横突孔的间距为(47.76±17.28)mm。在C6水平椎动脉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为(8.25±2.03)mm,与前斜角肌内侧缘的夹角为24.28°±2.13,°两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为(13.78±1.49)mm,颈交感干至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为(14.57±1.62)mm,至颈正中线的距离为(20.64±2.42)mm。结论颈椎前入路手术中对椎动脉及颈交感干的定位应参照颈长肌、前斜角肌等重要标志,并应注意椎动脉可能的变异。在C6水平,颈交感干与颈长肌的距离最近,为手术中容易误伤的结构。
- 何精选王艳炜程雄飞戴冀斌
- 关键词:颈椎椎动脉颈交感干
- 干细胞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 张莉赵玉英李斌王刚王艳炜李景莎柳永青温庆祥齐书英王冬梅汝磊生丁超孙家安彭育红
- 小鼠胚胎皮质、海马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增殖特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皮质、海马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增殖特性的异同,为神经干细胞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取材部位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无菌条件下分别分离E11-15天小鼠胚脑皮质和海马,经胰酶消化及机械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后,在含B27和bFGF的DMEM/F1224孔板中培养扩增,倒置显微镜观察比较生长状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鉴定神经干细胞,采用BrdU掺入法检测不同部位来源NSCs的增殖情况。结果小鼠胚胎脑皮质与海马均存在神经干细胞,皮质部位神经干细胞比海马部位神经干细胞更易培养,也更易成球,前者神经球数目、BrdU阳性细胞率也明显高于后者。结论同样条件下皮质神经干细胞比海马神经干细胞更易培养和增殖。
- 何精选王艳炜程雄飞戴冀斌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皮质海马细胞培养小鼠胚胎
- 肌钙蛋白I和尿酸对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
- 王艳炜
- 关键词:肌钙蛋白I尿酸冠心病
- 椎动脉椎前部的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2
- 2007年
- 王艳炜何精选程雄飞戴冀斌
- 关键词:椎动脉起始部横突孔
- 肌钙蛋白Ⅰ和血尿酸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估
- 王艳炜齐书英汝磊生王冬梅
- 关键词:尿酸冠心病冠脉病变
- 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大量胸腔积液一例被引量:1
- 2015年
- 肺静脉大环电隔离+线性消融是目前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的主流术式,总体上安全,但仍不能放松对术后少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本文报道l例持续性房颤RFCA术后罕见并发症——大量胸腔积液,分析其原因,以引起临床警示.患者女,50岁,因“阵发性心悸2年,体检发现房颤1个月”于2013年12月2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慌,持续时间数秒,未明确诊断.入院前1个月体检时发现心电图为房颤,此后多次心电图均示房颤.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双心房增大(左心房46 mm,右心房43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3 mm,二、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少-中量反流),主动脉瓣轻度钙化,左心室射血分数0.65(房颤,心功能仅供参考).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房血栓.入院前给予华法林抗凝1个月,入院时国际化标准比值(INR)为2~3.消融术前3d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5000 I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入院后予以口服胺碘酮200 mg,每日3次.
- 齐书英王冬梅李洁吴变稳王艳炜
- 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大量胸腔积液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血栓
- 单术者心脏起搏器植入不同缝合方法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对比单术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切口采用不同缝合方法的差异。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0月行单术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380例,随机分为连续缝合组和间断缝合组,每组各190例,观察并比较术中两种方法切口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囊袋血肿和感染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连续缝合组手术切口缝合时间明显短于间断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两组囊袋血肿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无囊袋感染病例。术后3个月内连续缝合组未见皮肤线头外露,间断缝合组皮肤线头外露6例(3.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结论单术者起搏器植入术切口应用连续缝合法具有缝合时间短、无线头外露的优势,可作为单术者起搏器植入的常规缝合方法。
- 齐书英李洁丁超李斌吴变稳王刚王艳炜王冬梅
- 关键词:心脏病皮肤疗效比较研究
- 急性心肌梗死血栓素蛋白1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中血栓素蛋白1(TSP-1)水平,分析其与不稳定斑块、血小板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2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A组)、20例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B组)、20名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者(C组)的血液标本中TSP-1水平。AMI患者均按照指南规范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结果:3组基线临床特征在性别、年龄、风险因素及服用药物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入院时A组CRP、IL-6水平均高于C组,P<0.01,支持A组冠脉血管斑块处于不稳定阶段;入院时A组TSP-1水平(312±160)ng/L,高于B组及C组,P<0.05。术前准备阶段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TSP-1水平升高,3组较入院时分别增加(14±10)%,(22±15)%,(17±1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CI术或冠脉造影术后TSP-1水平变化显著,3组较入院时分别增加(55±21)%,(61±25)%,(56±19)%,均为P<0.01,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PCI或冠脉造影术明显促进TSP-1释放。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TSP-1、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组及对照组,TSP-1升高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药物抑制血小板活化,增加TSP-1表达;PCI术后TSP-1表达显著增加,初步分析与PCI术操作本身、术中应用肝素钠针以及替罗非班等有关。
- 王海蓉巢升平干学东龚斐熊世熙曹建雷林国立蒙程王艳炜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斑块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