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洋

作品数:41 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4篇中医
  • 7篇幽门螺
  • 7篇幽门螺杆菌
  • 7篇螺杆菌
  • 6篇中医药
  • 5篇脾胃
  • 5篇胃炎
  • 5篇疗效
  • 5篇慢性
  • 5篇功能性消化不...
  • 4篇调肝
  • 4篇调肝理脾
  • 4篇理脾
  • 3篇医药治疗
  • 3篇幽门螺杆菌感...
  • 3篇针疗
  • 3篇针疗法
  • 3篇随机对照研究
  • 3篇中药
  • 3篇中医药治

机构

  • 3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0篇北京中医药大...
  • 5篇北京大学口腔...
  • 3篇北京市中医研...
  • 2篇北京地坛医院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天津市中医药...

作者

  • 38篇丁洋
  • 19篇张声生
  • 7篇沈晨
  • 7篇孟梦
  • 5篇韩建民
  • 5篇程海英
  • 4篇赵鲁卿
  • 4篇肖旸
  • 4篇胡锦丽
  • 4篇陶琳
  • 4篇张天麒
  • 4篇赵静怡
  • 4篇刘赓
  • 3篇陈岩
  • 3篇陈鹏
  • 3篇汪正芳
  • 3篇李敏
  • 3篇王鹏
  • 3篇侯亚男
  • 3篇吴兵

传媒

  • 5篇国际中医中药...
  • 3篇中国中医基础...
  • 2篇继续医学教育
  • 2篇世界中西医结...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北京口腔医学
  • 1篇吉林中医药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天津中医药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44例低超基准值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低载量幽门螺杆菌(Hp)感染人群的临床特点,并观察中医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44例^(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超基准值(DOB)>4.0~<16.0]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四联组(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2种抗生素)和中药组(中草药或中成药),每组72例。四联组疗程为2周,中药组为4周,停药后复查。观察低DOB值Hp感染人群中医辨证特点、中药治疗规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低载量Hp感染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主,使用频率前3位的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摩罗丹、胃复春;使用频率前3位的中草药:蒲公英、黄连、黄芩。治疗后,中药组临床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四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四联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载量Hp感染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辨证论治中药治疗Hp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王秋明胡晶杨雪沈晨丁洋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中医药
温振英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举隅
2010年
温振英教授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50余年,在临诊时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时时注意对脾胃的顾护与调理,发挥中医特色整体治疗的优势,临床常获良效。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兹将老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胡锦丽李敏陈岩丁洋
关键词:脾胃病病经小儿老中医药专家
张声生从“虚”、“毒”、“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引量:39
2012年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疾病,目前现代医学仅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张声生教授基于本病病机特点,强调从"虚"、"毒"、"瘀"论治本病。
刘赓丁洋张声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特点中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发病率高,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根除Hp是当前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单纯应用西药三联/四联疗法根除Hp对于Hp阳性FD患者的实际疗效欠佳。中医药辅助三联/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FD疗效较好,具有抗Hp、调节胃肠激素及胃电参数、改善胃肠动力等作用,可提高Hp根除率,并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胃肠分泌异常、动力异常、感觉异常等病理状态。针对Hp阳性F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吴震宇丁洋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药疗法
不同中医证候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动力及酸暴露特点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候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及酸暴露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12月就诊的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189例患者,按照中医证候分为肝胃郁热证、胆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脾虚湿热证5型,同时完成胃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24 h多通路阻抗联合pH监测。记录相关数据,比较不同证候之间食管动力及pH阻抗结果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UESP)比较:气郁痰阻证UESP最低;远端收缩积分(DCI)积分、无效食管动力(IEM)例数、弱蠕动及失蠕动百分率比较:肝胃郁热证、胆胃郁热证DCI积分低于其他证候组,IEM例数、弱蠕动及失蠕动百分率高于其他证候组(P<0.05);远端收缩延迟(DL)及食管胃连接部(EGJ)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比较:中虚气逆证LESP最低,其次为脾虚湿热证。在酸暴露方面:脾虚湿热证在DeMeester评分、总反流时间、总反流次数、总AET%、立位AET%、卧位AET%方面均高于其他证候组(P<0.05);肝胃郁热证及胆胃郁热证在DeMeester评分、总反流时间、总AET%、立位AET%方面高于中虚气逆证(P<0.05);食管近端反流总计、食管近端酸反流、食管近端弱酸反流比较,气郁痰阻证均高于其他证候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候的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气郁痰阻证更多出现上食管括约肌屏障功能下降,肝胃郁热证及胆胃郁热证更多见食管体部蠕动功能障碍,中虚气逆证及脾虚湿热证更多的是EGJ抗反流屏障功能下降。在酸暴露方面,脾虚湿热证的酸暴露各项指标得分更高,气郁痰阻证在食管近端酸暴露各项指标得分更高。GERD中医证候与食管动力及酸暴露有一定相关性。
沈晨陶琳张声生丁洋侯亚男王小丽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食管动力
口腔干燥综合征中医古代文献述要被引量:5
2018年
在当代,口腔干燥综合征发病率日益增高。考察中医古籍,得到以下结论,病名:使用较多、命名较规范的是"口干""口燥"和"口渴",以"口干"为优。病位:涉及心、脾、肺、肾、大肠、胃等,但以心、脾、肺为多。病性:属热,但医藉中或主虚热,或主实热,或主上热下寒。病机:《诸病源候论》认为是腑脏虚热、津液亏虚以及阴阳断隔、上热下寒;《圣济总录》则认为是心经蕴热、传之于脾以及热积上焦、口舌失润;后世又补充了脾胃气虚、血虚、血瘀、水停等病机。治法与处方:晋代《葛氏方》中首载治口干方,创口含剂型;南北朝谢士泰《删繁方》开始标本兼治;自《备急千金要方》起清热生津法成为后世治疗口干的普遍之选;《圣济总录》在古代医籍中载治口干方最多,剂型最为丰富。
丁洋丁洋张声生韩建民杜正光孟梦张天麒李柳骥
关键词:口干治法
中医药科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模式被引量:5
2018年
中医药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民众对自然界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又运用到生活中,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学科。中医药的科普事业适应现代中医繁荣和民众健康需求而逐步发展,其强调治未病和天人合一理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推崇。因此,中医药科普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治未病理念的科普教育,基层中医药文化养生的加强等方面论述了中医药科普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目前中医药科普人才缺乏,现有的中医医务人员科普能力欠缺的现状。同时,从形式、内容、能力、层面等提出了中医药科普人才培养的模式,。
周强孟梦谢静张天麒丁洋张声生
关键词:中医药科普治未病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证属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门诊Hp感染证属脾胃湿热证病例115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案分为3组,分别为标准四联组(35例)、荆花胃康胶丸+标准四联组(42例)、荆花胃康胶丸+双歧杆菌组(38例)。治疗2周后,停药4周以上,进行^(13)C或^(14)C呼气复查。观察对比3组病例中医单项症状频次与频率、中医证候疗效评价、Hp根除率及服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Hp感染患者中医单项症状频率,依次为上腹胀、上腹痛、口臭。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组根除率(68.42%)与标准四联(8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标准四联组根除率(92.86%)高于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标准四联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不良反应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能够在根除Hp的同时,兼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
王秋明周强胡晶丁洋张声生
关键词:荆花胃康胶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理气健脾方治疗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观察理气健脾方治疗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收治的脾虚气滞证FD 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试验组采用理气健脾方治疗,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排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随访4周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腹痛不适积分、饱胀不适积分、嗳气或反酸积分、大便稀溏积分、症状总积分及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均低于治疗前,餐后0.5和1 h胃排空率均高于治疗前,胃半排空时间均短于治疗前;试验组餐后2 h胃排空率高于治疗前,生命活力评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饱胀不适积分、嗳气或反酸积分、症状总积分和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总体健康评分低于对照组,餐后0.5、1和2 h胃排空率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胃半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4周,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气健脾方治疗脾虚气滞证FD患者效果确切,对改善患者身心健康有独特优势。
李帷刘赓丁洋肖旸王帅
关键词:脾虚气滞证中药胃排空率
分析患儿肠道内微生物的变化与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之间的关系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和患儿肠道内微生物的变化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BICE患儿40例,作为研究组,将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诊治的40例单纯轻度胃肠炎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相关病菌检测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检测,记录试验数据,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轮状病毒感染率分别为47.5%、15.0%;粪便内大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DAO、D-乳酸、NO水平,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道微生物改变可影响BICE发生及发展,轮状病毒及肠内益生菌减少可促使BICE病情发展,损坏肠黏膜屏障功能。
周茹周振兴李娟杨晓玲方伟徐新民丁洋王雅杰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轮状病毒肠黏膜屏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