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春

作品数:27 被引量:163H指数:6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干细胞
  • 12篇细胞
  • 10篇筋膜学
  • 9篇脂肪源干细胞
  • 6篇筋膜
  • 5篇脂肪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针刺
  • 4篇脂肪源
  • 4篇脂肪组织
  • 4篇间充质
  • 3篇蛋白
  • 3篇信号
  • 3篇异体
  • 3篇衰老
  • 3篇浅筋膜
  • 3篇维甲酸
  • 3篇免疫
  • 3篇结缔组织

机构

  • 27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深圳大学
  • 3篇北京藏医院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临沂市中医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7篇杨春
  • 25篇原林
  • 20篇戴景兴
  • 11篇杨会营
  • 10篇余美春
  • 10篇陶晖
  • 8篇余磊
  • 6篇李东飞
  • 6篇曾文钦
  • 6篇段富华
  • 6篇姜雪梅
  • 5篇曲戎梅
  • 5篇李鹏
  • 4篇白宇
  • 4篇黄泳
  • 4篇吴金鹏
  • 4篇张学全
  • 3篇黄福开
  • 3篇刘玉峰
  • 3篇李桢

传媒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解剖学报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脂肪源干细胞中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
2011年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源干细胞(ADSCs)成骨和成脂肪分化能力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方法:切取Wistar雌性大鼠腹股沟脂肪垫,用酶消化法培养ADSCs.将第4代ADSCs经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培养后,进行相应的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以鉴定ADSCs的分化潜能.同时取培养的第4代ADSCs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部分表面抗原.提取ADSCs的总RNA进行RT-PCR,检测BMP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RNA的表达.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贴壁ADSCs形态多呈梭形、多边形,细胞大小均匀;流式细胞术鉴定ADSCs的表面抗原显示CD90、CD106呈阳性,CD45、CD49d呈阴性;成脂诱导培养14d后,油红O染色显示特异性脂滴,而阴性对照孔中未观察到红染的脂滴.成骨诱导培养21d后,茜素红染色显示矿化结节呈特异性的粉红色,阴性对照孔中未见被染成粉红色的钙结节;RT-PCR检测结果显示BMP信号通路相关分子Bmpr1a、Bmpr1b、Bmpr2; Smad1、Smad5、Smad8的mRNA均阳性表达.结论: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向成骨和成脂肪分化;ADSCs可能存在BMP信号通路.
余美春杨会营陶晖杨春曲戎梅原林余磊戴景兴
关键词:脂肪源干细胞SMADS信号通路诱导分化筋膜学
维甲酸对成纤维细胞及脂肪源干细胞成骨诱导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究维甲酸(RA)对乳鼠真皮成纤维细胞(DFB)及脂肪源干细胞(ADSCs)成骨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离体培养5~7d龄乳鼠DFB及ADSCs。对DFB进行波形蛋白的免疫荧光鉴定,对ADSCs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并做表面标记物鉴定。用RA及传统成骨诱导液分别对两类细胞进行成骨诱导2周,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内钙结节的形成,酶标仪检测细胞诱导后ALP的OD值。结果两类细胞在常规成骨诱导及RA诱导成骨后,均有钙结节形成。传统成骨诱导与RA成骨诱导组与各自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均升高。在DFB组中,RA诱导的ALP活性比传统成骨诱导高,而在ADSCs组中,结果相反。结论RA可以促进DFB及ADSCs的成骨分化,并且因细胞种类不同而显著效果不同。
刘玉峰戴景兴杨春周辛曲戎梅李鹏区颖华原林
关键词:筋膜学维甲酸成纤维细胞脂肪源干细胞成骨分化
维甲酸和睾酮单独与联合诱导脂肪源干细胞周期的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目前关于维甲酸对干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较少见,对睾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抑制细胞衰老的作用方面。目的:探索维甲酸和睾酮单独和联合诱导对脂肪源干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2月龄SD雌性大鼠脂肪源干细胞,传至第3代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和表面标记鉴定。将其分为6组:1对照组。210-5 mol/L维甲酸组。310-6 mol/L维甲酸组。410-5 mol/L维甲酸+睾酮组。510-6 mol/L维甲酸+睾酮组。6睾酮组。对照组应用DMEM+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培养液,其余各组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相应剂量维甲酸或睾酮或二者联合诱导剂。各组培养36 h后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分期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10-5 mol/L维甲酸组和10-6 mol/L维甲酸组G1期细胞数比例明显升高,S期细胞数比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睾酮组G1期细胞数比例明显下降,S期细胞数比例为明显上升。10-5 mol/L维甲酸+睾酮组与10-5 mol/L维甲酸组比较,10-6 mol/L维甲酸+睾酮组与10-6 mol/L维甲酸组比较,G1期细胞数比例有所下降,S期细胞数比例为明显上升。结果表明,维甲酸可将脂肪源干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延缓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的进程;睾酮可加速脂肪源干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的进程;联合诱导可加速脂肪源干细胞的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的进程。
段富华曾文钦杨春杨会营余美春陶晖戴景兴原林
关键词: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维甲酸睾酮脂肪源干细胞成骨诱导诱导剂
经络的解剖学发现与筋膜学理论被引量:52
2011年
目的明确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数字人数据和CT,MRI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相比较。对全身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行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结果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显示出与中医经络记载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提示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密切相关。结论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作者提出一种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和学术研究领域,即筋膜解剖学。筋膜解剖学认为人体是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以及由已分化功能细胞所构成的功能系统所构成。
原林白宇黄泳吴金鹏王春雷王军杨春戴景兴沙鸥姚大卫
关键词:经络穴位解剖学筋膜学结缔组织
ERK在大鼠浅筋膜中的表达以及针刺后的改变特征
杨春姜雪梅刁建新张学全黄泳戴景兴余磊原林
大鼠大网膜和皮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的比较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通过比较SD大鼠大网膜和皮下脂肪组织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细胞形态、增殖特征和表面标志方面的差别,了解两个部位的ADMSCs有无差异。方法 6只SD大鼠取大网膜和腹股沟脂肪垫,培养扩增ADMSCs,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两个部位来源的ADMSCs的形态。绘制第4代ADMSCs的生长曲线,比较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来源的第4代ADMSCs表面标志CD11b、CD29、CD45、CD49d、CD90和CD106的表达率。结果两个部位的ADMSCs在细胞形态上没有显著区别,细胞倍增时间无差异。CD11b、CD29、CD106和CD90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CD45和CD49d的表达率不同。结论 SD大鼠大网膜和腹股沟脂肪垫来源的ADMSCs的免疫表型不完全相同。
李东飞杨春李桢原玲玲戴景兴原林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脂肪组织大网膜
人体筋膜组织的神经支配及神经内分泌调控被引量:4
2015年
筋膜是结缔组织形成的解剖学结构,遍布全身,相互连结,参与构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形成这些组织器官的被膜、隔膜和内部支架等结构。传统观点认为筋膜仅仅具有充填、支持和连结作用,而对其深层复杂的生物学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近十年来,国际医学界对筋膜的研究逐步兴起,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成果逐年递增。原林等[1-2]在“数字虚拟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多学科理论,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筋膜学”(fasciology),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中医药领域进行研究,学术影响不断扩大。提示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尝试通过整合筋膜相关知识建立一个崭新的学科。长期的人体解剖和神经生理的研究过程中,对各个功能器官的神经支配已经很清楚,但对于构成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的筋膜的神经支配未见系统详述。现依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对全身筋膜的神经支配特点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更清晰了解人体自身的运行规律,尤其是为研究人体长寿的奥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杨春杜以宽李鹏孙伟力王军杨勤劳原林
关键词:筋膜组织神经支配神经内分泌调控解剖学结构生物学意义中医药领域
骨缺损对脂肪源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脂肪源干细胞(ADSCs)是否存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以及骨缺损对大鼠内源性ADSCs中BMP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5只)和实验组(B组25只)。A组不做处理,直接取腹股沟脂肪垫进行ADSCs培养。B组制造骨缺损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d取腹股沟脂肪组织进行ADSCs培养,每一时间点取5只大鼠。原代培养7d,提取ADSCs总RNA,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BMP受体(BMPR)和Smads的mRNA表达变化。实验数据用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实验组骨缺损后1、3、7、14、21dBMPRl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7d表达量(2.532,2.552)增加达高峰。实验组骨缺损后1、3、7、14dBMPRlb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14d表达量(6.628,6.648)增加达高峰。实验组骨缺损3、7、14、21dBMPR2、Smad5、Smad8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14dBMPR2、Smad5表达量(3.538,3.658;8.055,8.149)增加达高峰,骨缺损后3dSmad8表达量(3.657,3.759)增加达高峰。实验组骨缺损后7、14、21dSmadl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7d表达量(3.641,3.771)增加达高峰。结论ADSCs表达BMPR,可能存在BMP信号通路,骨缺损可引起大鼠ADSCs中BMP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增加。
余美春陶晖杨会营杨春曲戎梅曾文钦段富华白宇戴景兴原林
关键词:成体干细胞脂肪组织骨缺损
ERK在大鼠浅筋膜中的表达及针刺后的改变特征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针刺对SD大鼠浅筋膜层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和针刺1、2、3、4、5组,每组大鼠3只。针刺各组在大鼠腹股沟区给予电针治疗后,分别在针刺后0、1、6、12和36h等5个时间点取以针刺点为圆心,直径约1.5cm处的浅筋膜,对照组也在针刺点相应的部位和足三里穴区取材。用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各组的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情况。结果穴位和非穴区的浅筋膜的ERK1/2和p-ERK均有表达,但两者未见明显差异,针刺后各组针刺侧的ERK1/2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自身对照侧。结论正常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可能通过ERK细胞信号转导蛋白的磷酸化来参与组织的增殖和分化;而针刺对于ERK信号转导有促进作用,这也可能是针灸对机体的病理和生理状态进行调控的机制之一。
姜雪梅杨春原林刁建新张学全黄泳戴景兴邱小忠余磊
关键词:针刺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筋膜
机械拉伸刺激对筋膜结缔组织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机械拉伸应力下对筋膜结缔组织细胞增殖活性产生的影响,探索中医替代疗法治疗机制。方法:实验组于SD大鼠腹股沟中点施加捻转拉伸刺激筋膜结缔组织,设置对照组。BrdU掺入法标记增殖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增殖活性,并...
杨春杨林林杜以宽戴景兴原林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筋膜学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