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
- 作品数:26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 苏轼作品计数动量词研究
- 2005年
- 本文详尽考察了苏轼作品中计数动量词“次”、“度”、“回”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类别,揭示出其内部差异,并与前代动量词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结论是这三个动量词在宋代发展成熟,并从中显现出苏轼作品这一类书面语料在语言研究中的价值。
- 陈颖
- 关键词:动量词计数宋代
- 灾害报道中的媒体角色定位——以“5·12”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为例被引量:3
- 2009年
- 在非常时期媒体的监督功能可能被弱化,原有的权力制约与制衡功能会逐步向政府与社会的协调和均衡方面转化。因为政府在诸如"5.12"地震自然灾害面前的行为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和媒体。在灾害发生时,政府与媒体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有什么新的变化?在政府积极救助灾难的过程中媒体的角色如何定位?或者说政府如何才能引导媒体行为以促进政府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 陈颖
- 关键词:灾害报道汶川特大地震媒体角色政府危机管理
- 对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反思——兼论西方频道专业化进程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4
- 2006年
- 电视频道专业化,已成为电视频道资源整合的必然。作为电视媒体的根本性变革,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应建立在理性的、实践的基础之上。西方作为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先行者,其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 陈颖
- 关键词: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方略
- 四川甘孜藏区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被引量:2
- 2012年
- 四川甘孜藏区地属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艰苦,新闻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专业新闻人才少、双语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甘孜藏区新闻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加强自身造血功能,新闻单位健全用人机制。
- 陈颖陈玉霞
- 从早期北京话材料看虚词“了”的读音变化被引量:11
- 2017年
- 学界对"了"和"啦"的关系有合音说、弱化说和强化变韵说等不同观点。考察清中叶至民国时期北京话材料,可以看到北京话中的虚词"了"经历了语音弱化过程的四个阶段:liao→lo→la→l。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了_2"比"了_1"发展快,从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则是"了_1"比"了_2"发展快。"了"读音变化的不同阶段,有"咯""啰""喇""啦"等不同写法。北京话轻声造成的语音弱化,常发生韵母的a化现象。"了"音变的不同阶段的读音可以在同一时期并存,并出现不太严格的分工。"啦"同"咯"一样,只是"了"语音弱化的中间阶段的语音形式。跨方言的考察发现,"了"的语音变化呈现出有i介音韵母和无i介音韵母两种类型的四个阶段,两种类型之间具有平行性。早期北京话"了"的不同语音形式,在其他方言中都能找到同类、同阶段的形式。
- 郭锐陈颖刘云
- 从集合论看“除了”句式
- 2016年
- 本文以集合论为基础,讨论“除了A,B+VP”句式的语义和用法,指出该句式的本质在于基于集合的一致性,而非简单的排除或加合,使用目的是符合交际的足量准则、对比强调以表达主观义,并由此解释以往指出的各种例外。
- 陈颖
- 关键词:集合论语义
- 从语气词看语言的交互主观性——以《小额》“啊”、“啦”为例
- 2014年
- 本文从交互主观性理论出发,考察清末民初小说《小额》语气词“啊”和“啦”的用法,认为它们都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啊”体现出的关注是随意亲近,“啦”体现的关注是夸张告知和引述告知。
- 陈颖
- 关键词:清末民初交互主观性语气词
- 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路径被引量:13
- 2012年
-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读者阅读习惯以及国内相关政策的催化下,中国的传统期刊纷纷迈向数字化转型之路。传统期刊要完成数字化转型,当务之急是要打破已有的思维局限,以全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视野去研究数字化传播的媒介属性。从传播模式、受众细分、技术手段、商业模式等方面去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个市场在规则上的根本区别,去总结全方位渗透、整合的产业模式。
- 陈颖陈玉霞
- 从互动视角看汉语语气词——以清末民初北京话为例
- 2015年
- 本文考察了清末民初北京话语气词中“啊”的音变、疑问句和形容词感叹句使用语气词的情况,从中观察到影响语气词使用的互动因素,包括说话人的态度、说听双方的固定社会地位和临时交际需求。
- 陈颖
- 关键词:互动清末民初语气词
- 试论方以智对戴侗“因声求义”的继承与发展被引量:2
- 2006年
- “因声求义”是通过考求古音以求古义的训诂方法。戴侗通过对语言文字产生原因和过程的考究推测,成为最早提出“因声求义”的人。方以智继承了戴氏的思想,并在自己古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在方言的运用、假借和通假等用字情况的处理、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对戴侗的学说加以发展,为后世乾嘉学者运用这一方法并走向训诂高峰作出了贡献。
- 陈颖
- 关键词:戴侗方以智因声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