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鹏

作品数:18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脱细胞
  • 3篇胰腺
  • 3篇软骨
  • 3篇软骨基质
  • 3篇手术
  • 3篇脱细胞软骨基...
  • 3篇骨基质
  • 2篇新型材料
  • 2篇型材
  • 2篇性状
  • 2篇性状研究
  • 2篇血管
  • 2篇软骨组织
  • 2篇软骨组织工程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聚左旋乳酸
  • 2篇肌腱
  • 2篇脊髓
  • 2篇骨组织

机构

  • 8篇山西医科大学
  • 8篇山西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山西大医院

作者

  • 18篇张鹏
  • 5篇于聪慧
  • 3篇常文凯
  • 3篇张永红
  • 2篇姚军波
  • 2篇杨荣华
  • 2篇聂洪峰
  • 2篇宋文慧
  • 2篇张永林
  • 2篇杨倩
  • 1篇韩来春
  • 1篇晏礼
  • 1篇王春强
  • 1篇焦强
  • 1篇许春伟
  • 1篇梁炳生
  • 1篇陈强
  • 1篇马迅

传媒

  • 2篇肝胆胰外科杂...
  • 2篇中华细胞与干...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血管外科...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8年9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2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年龄17 ~ 54岁,平均29岁,其中女18例,男7例.11例因上腹部胀痛或腰背部酸痛等症状就诊,14例体检发现胰腺占位就诊.B超示低回声囊实性或实性占位.CT或MRI示胰腺低密度占位病变,增强CT显示强化不均,实性部分稍强化.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6例行胰腺局部切除术,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胰体尾切除术,9例行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均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2.2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学诊断,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切除肿瘤后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张鹏于聪慧许春伟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结肠回盲部血管肉瘤一例被引量:1
2016年
患者女性,54岁.因“间断发热3个月,加重伴腹泻1个月”于2016年4月14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体检示腹肌稍紧张,右下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6cm×8cm包块,质韧,活动度好,无触痛,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影像检查示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结肠回盲部区可见一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5.8cm×9.3cm,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同动脉.静脉期肿块强度稍降低,强化程度如静脉.
杨倩张永林张鹏
PDS加强缝合联合早期功能锻炼预防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缝合方法(PDS加强缝合)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对减轻或防止肌腱粘连形成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Leghorn鸡60只,体重2.0~2.5 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纯缝合;B组为普通缝合+早期功能锻炼;C组为PDS加强缝合+早期功能锻炼,每组20只。于术后第4周、8周进行大体解剖学、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观察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法检验、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C组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少,光镜下B、C组含较丰富的成纤维细胞,排列规则。粘连评分结果示:术后4、8周A组与B、C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12.12,P4=0.002<0.05;H8=9.50,P8=0.009),粘连程度均为A>B、C。肌腱滑移距离示:术后4周A组(2.71±0.51)距离最短,与B组(4.80±0.64)和C组(4.96±0.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96,P<0.05);术后8周A组(3.34±0.43)距离亦最短,与B组(5.59±0.52)和C组(5.83±0.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599,P<0.05)。肌腱的抗张强度示:术后4周C组(8.38±0.44)优于A组(6.44±0.41)和B组(7.54±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91,P<0.05);术后8周A组(13.29±0.72)、B组(13.73±0.45)、C组(13.44±0.5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10,P>0.05)。羟脯氨酸含量示:术后4周B组(1.60±0.32)和C组(1.69±0.23)含量较A组(1.20±0.39)丰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7,P<0.05);术后8周B组(2.73±0.50)和C组(2.40±0.34)含量仍多于A组(1.77±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7,P<0.05)。结论 PDS加强缝合可以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提供足够的强度支持,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会防止或减少肌腱粘连。
郎张峰张鹏薛佳杰常文凯
关键词:肌腱身体锻炼
bFGF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肌腱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肌腱是致密结缔组织,而肌腱细胞是高度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增殖能力较弱,因此,肌腱损伤后很难自行愈合。而通过手术修复后又需较长时间行外固定,既影响功能锻炼,又易导致粘连,从而影响手术效果。目前研究表明,多种细胞因子对肌腱愈合均有促进作用,特别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因其具有刺激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及分泌胶原的作用而备受关注[1]。
张鹏郎张峰常文凯
关键词:肌腱病软组织损伤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应用脊髓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价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区置钉的风险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顶椎区凸凹侧脊髓偏移空间及其规律,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9例AIS患者并在其横断面脊髓造影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myelograhy,CTM)图像上测量顶椎区脊髓中心到凸、凹侧硬膜囊及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计算凸凹侧脊髓的偏移空间,和椎体、脊髓的旋转角度,并以Cobb角大小为依据,将其分为A组(40°~50°),B组(50°~70°),C组(>70°)等三组,分别测量各组以上数据,分析脊髓偏移空间在不同的Cobb角度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凹侧脊髓偏移空间与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借此定量分析顶椎区置钉的可能性。[结果]脊髓在顶椎区凸侧的偏移空间明显大于凹侧的偏移空间(P<0.01)。在凹侧,A组脊髓偏移空间与B组脊髓偏移空间、B组脊髓偏移空间与C组脊髓偏移空间、A组脊髓偏移空间与C组脊髓偏移空间,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凹侧脊髓偏移空间与Cobb角、椎体旋转角度、脊髓旋转角度之间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93,P<0.01;r=-0.77,P<0.01;r=-0.67,P<0.01),也即侧弯角越大,凹侧脊髓偏移空间越小。而脊髓旋转角度与椎体旋转角度呈正相关(为r=0.95,P<0.01)。[结论]Cobb角<70°时,凹侧脊髓偏移空间较大,可以安全置钉;但是在>70°时,因为凹侧脊髓偏移空间较小甚至消失,不主张此类患者顶椎区置钉。而CTM检查的应用,对术前评估和降低术中风险有提示意义,必要时可以列为常规检查。
王春强宋文慧晏礼张鹏韩来春马迅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新型材料PLLA-脱细胞软骨粒支架的制备及性状研究
目的以聚左旋乳酸/(PLLA/)和猪的脱细胞软骨粒混合物为材料来制备一种新型的支架即PLLA—脱细胞软骨粒支架,并对其孔径大小、孔隙率、水结合力、生物力学性状、降解率等进行研究,从而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一种新的支架材料。 ...
张鹏
关键词:聚左旋乳酸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依达拉奉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干预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对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的影响及超微结构的改变,为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制作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依达拉奉灌注组(ME组)于再灌注前5 min经左股静脉注射依达拉奉,模型组(M组)及正常组(N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于再灌注24 h时,取每组大鼠右胫前肌,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检测Na+-K+-ATP、Ca2+-ATP酶活力。采用方差分析和LSD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光镜结果显示:ME组比M组肌纤维形态较整齐,形态较整齐,水肿程度及炎细胞浸润均减轻;(2)电镜结果显示:ME组与M组比较,M线、Z线较清晰,线粒体肿胀减轻,线粒体数量及嵴增多;(3)Na+-K+-ATP酶活力显示,N组(13.24±2.14)U/mgprot酶活力最高,ME组[(10.15±1.79)U/mgprot]和M组[(5.19±0.58)U/mgprot]酶活力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817,P<0.00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Ca2+-ATP酶活力显示:N组[(2.71±1.38)U/mgprot]酶活力高于ME组[(1.89±0.37)U/mgprot],以M组[(0.32±0.27)U/mgprot]酶活力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56,P<0.00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区域线粒体的损伤,相应地提高Na+-K+-ATP酶及Ca2+-ATP酶的活力,从而减轻肢体缺血与再灌注损伤,为临床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薛佳杰常文凯董素明张鹏郎张峰梁炳生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依达拉奉四肢
多排螺旋CT冠状静脉窦成像的临床应用
2016年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显示冠状静脉窦(CS)形态学特征及在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多排螺旋CT扫描171例受检者(高血压组43例,冠心病组40例,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47例,对照组41例),使冠状静脉显影,将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容积再现等后处理,在轴位上测量冠状静脉窦出口(CSO)最大横径(D1);垂直于CS中心线的斜矢状位上测量CS直径[上下径(D2)和前后径(D3)];平行于CS的斜位上测量CS直径(D4);采用血管分析测量距离CSO 0、10、15、30 mm处CS的直径及血管分析CS长度(D5、D6、D7、D8、D9);左心室后静脉或左心房斜静脉汇入处或CS突然变细处CS的直径(D10)。结果 171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CS及其分支在心脏舒张期(75%R-R间期)能很好地显影。高血压组D1(10.79±2.08)mm、D2(9.77±1.63)mm、D3(8.72±1.48)mm、D4(10.07±1.64)mm、D6(10.07±1.64)mm、D7(9.02±1.76)mm、高血压冠心病组D1(10.99±2.02)mm、D2(9.81±1.63)mm、D3(8.98±1.75)mm、D4(10.36±1.88)mm、D6(9.50±1.94)mm、D7(9.09±1.98)mm,均与对照组D1(8.49±1.84)mm、D2(8.63±1.40)mm、D3(7.46±1.37)mm、D4(9.14±1.57)mm、D6(8.33±1.87)mm、D7(8.03±1.72)mm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D5(P=0.215)、D8(P=0.162)、D9(P=0.083)、D10(P=0.072)变化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CS各参数变化不显著,无统计学差异;四组CS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无创性同时显示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在观察冠状动脉疾患的同时,通过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楚显示冠状静脉窦形态学特征,并可以观察冠状动脉、CS及其分支之间的解剖关系。高血压患者和由于高血压引起冠心病患者可以使CS形态学发生改变,为电生理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杨倩张永林陈强张鹏麦卫平
关键词:冠状窦冠心病高血压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2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无外科根治性手术适应证的胰腺癌患者26例,开腹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胆肠Rou-en-y吻合术.术后观察:(1)术后胆红素下降情况;(2)术后1周内每日患者疼痛的缓解情况;(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肿瘤变化、疼痛缓解程度以及存活期.结果 (1)术后1周内胆红素值降至术前一半的占52.3%(11/21),以后胆红素继续缓慢下降,所有患者均在3周内降至正常;(2)术后1周94.7%的患者疼痛缓解,平均缓解时间为(5.0±1.5)d.18例(69.2%)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6例出现胃瘫(23%),平均治愈时间为(16±5.1)d.胰漏3例经保守治疗痊愈,24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平均生存期(12±5.1)个月,肿瘤较术前有缩小9例(37.5%),肿瘤无明显增大10例(41.6%),肿瘤明显增大5例(20.8%).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可有效改善晚期胰腺癌症状,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是晚期胰腺癌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于聪慧姚军波杨荣华聂洪峰张鹏
关键词:手术植入胰腺肿瘤外科手术
上皮间质转化在肝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上皮间质转化(EMT)现象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获得具有间质细胞表型的过程。EMT在胚胎发生、器官纤维化和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转移中存在这一现象。该文重点介绍Notch通路、Wnt(wingless-type)/β联蛋白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Smad通路和Hedgehog通路,以及转录因子Snail、Twist、ZEB-1和同源盒基因B7的组成及其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EMT过程中起到的重要调控作用。EMT分子机制的研究是一个有前景的课题,可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张鹏于聪慧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肿瘤转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