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斌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石景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托槽
  • 2篇牙周
  • 2篇牙周病
  • 2篇隐形矫治
  • 2篇正畸
  • 2篇矫治
  • 1篇对错
  • 1篇宣教
  • 1篇牙合
  • 1篇牙间隙
  • 1篇牙周病学
  • 1篇医患
  • 1篇医患双方
  • 1篇义齿
  • 1篇正畸矫正
  • 1篇正畸矫正器
  • 1篇前牙
  • 1篇前牙间隙
  • 1篇全口
  • 1篇全口义齿

机构

  • 4篇北京石景山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市石景山...

作者

  • 5篇杨斌
  • 2篇白玉兴
  • 1篇王邦康
  • 1篇戴青
  • 1篇祁鹏
  • 1篇范永斌

传媒

  • 1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实用口腔...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金属托槽重复利用临床体会
2009年
托槽脱落是正畸临床最常见问题之一[1]。托槽频繁脱落不仅额外增加椅旁操作时间,还会延长治疗过程,甚至影响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常将金属托槽经火烧处理后重复利用,但托槽再次黏结后的黏结强度是否足够。
杨斌
关键词:黏结托槽正畸
医患双方对错畸形认识的一致性研究
2011年
目的分析医患双方对错畸形程度认识的差异。方法选择162例患者,按照主动就诊和被动就诊分组,采用正畸治疗需要指数,医患双方同时对模型进行评分,并对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医患双方对畸形程度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主动就诊组两部分都有明显差异,被动就诊组主要表现在功能方面。结论医患双方对畸形程度的认识存在一定差距。
杨斌范永斌
牙周病致前牙间隙患者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初探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mm,平均3.4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on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白玉兴杨斌戴青田杰祁鹏王邦康
关键词:正畸矫正器牙间隙牙周病学
两种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病患者牙周组织应力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固定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牙周应力分布的异同。方法应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施加矫治力治疗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研究模型,对比分析两种矫治技术表面应力的分布特点。结果两种矫治技术平均主应力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在相同载荷下,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应力绝对值小于固定矫治技术。结论相对于固定矫治技术而言,无托槽隐形技术产生的应力分布更小,更均匀,有利于牙周病患者治疗时牙周组织的健康。
杨斌白玉兴
关键词: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固定矫治技术
书面宣教对取正中牙合位记录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提前书面宣教对全口义齿制作中取正中颌位记录的影响。方法选取42名牙列缺失的患者,随机分为宣教组及常规组,记录临床操作时间,进行回访调查,分析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宣教组临床操作时间少于常规组,回访各项指标也明显高于常规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书面宣教缩短了临床操作时间,减少了医师的重复劳动,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值得在临床推广。
杨斌
关键词:全口义齿宣教颌位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