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丹林

作品数:77 被引量:298H指数:9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化学工程
  • 13篇理学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冶金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矿业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氧化脱硫
  • 11篇噻吩
  • 11篇脱硫
  • 10篇催化
  • 8篇离子
  • 8篇离子液
  • 8篇离子液体
  • 8篇改性
  • 7篇钼酸
  • 7篇磷钼酸
  • 6篇氧化硅
  • 6篇回收
  • 6篇废水
  • 6篇柴油
  • 5篇酯化
  • 5篇脱硫剂
  • 5篇二氧化硅
  • 5篇苯并噻吩
  • 4篇脱除
  • 4篇萃取

机构

  • 74篇武汉科技大学
  • 5篇中海油能源发...
  • 3篇湖北省化学研...
  • 3篇湖北省化学研...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煤转化与新型...
  • 1篇武汉华德环保...
  • 1篇华润雪花啤酒...
  • 1篇联合公司
  • 1篇武汉钢铁(集...

作者

  • 77篇曾丹林
  • 55篇王光辉
  • 22篇邱江华
  • 17篇田永胜
  • 10篇苏敏
  • 10篇刘胜兰
  • 9篇赵磊
  • 9篇胡义
  • 9篇张崎
  • 9篇马亚丽
  • 8篇陈红祥
  • 7篇舒大凡
  • 7篇严铁军
  • 7篇裴阳
  • 5篇陈阳
  • 5篇石晓明
  • 5篇马斐
  • 4篇邱文杰
  • 4篇龚晚君
  • 4篇张胜兰

传媒

  • 7篇材料导报
  • 6篇武汉科技大学...
  • 5篇石油炼制与化...
  • 4篇现代化工
  • 3篇工业安全与环...
  • 3篇广州化工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化工新型材料
  • 2篇煤炭转化
  • 2篇洁净煤技术
  • 2篇湿法冶金
  • 2篇中国粉体技术
  • 2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应用化工
  • 1篇炭素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涂料工业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8篇2013
  • 11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3
  • 1篇2002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米绒球状羟基磷灰石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2+)吸附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结合化学沉淀法和水热法成功地制备出了一种微米绒球状羟基磷灰石(HAP)吸附材料,并用XRD、FT-IR和SEM对其晶体结构、化学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微米绒球状HAP对Pb2+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吸附时间、初始p H值、吸附温度和初始Pb2+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材料用量为1.0 g/L时,微米绒球状HAP对含Pb2+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模拟废水的吸附优化条件为反应时间l h、初始p H值2.5、吸附温度303 K,此时吸附率高达93.44%。微米绒球状HAP对Pb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饱和吸附量可达到248.76 mg/g,表明该微米绒球状HAP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王智勇安良李旺曾丹林周勇王光辉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含铅废水
纤维素制备微球材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主要综述了纤维素微球的基本制备方法,包括反相悬浮、乳化-固化、喷雾干燥、气体抗溶剂、微流通道。其中微流通道法更易于精确操控,微球粒径均一,在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中占有突出优势。将微球的合成过程概括为溶解、分散、固化等阶段,而纤维素溶剂、分散剂、固化再生的方法都将影响微球的最终形貌。从化学改性、共混改性两方面出发,探讨了纤维素微球常用的改性手段及最终改性的效果。详细介绍了纤维素微球在生物载体、金属及染料的吸附、色谱分析、示踪标记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未来纤维素微球材料发展方向。
曾丹林陈诗渊张崎刘胜兰
关键词:纤维素微球改性技术
功能化含磷钼酸介孔硅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深度氧化脱硫中的应用(英文)被引量:7
2016年
随着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日益增加,从而导致有毒污染物的排放量随之增加.燃料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燃烧后会形成SO_x.SO_x排放到大气中会形成酸雨污染环境.因此,超清洁燃料的生产迫在眉睫.目前主要的脱硫工艺为加氢脱硫(HDS).HDS能够有效脱除燃油中的硫醚、硫醇和二硫化物等含硫化物,但对于芳香族硫化物及其衍生物(如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等)的脱除效果较差,而且HDS需要在高温、高压且有合适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因此,开发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能够高效脱除芳香族硫化物及其衍生物的脱硫工艺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催化氧化脱硫(CODS)能够在温和条件下高选择性脱除芳香族硫化物及其衍生物,作为HDS的有效补充,在深度脱硫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适用于CODS的催化剂有分子筛、甲酸、过氧化物酶、氧化钼和杂多酸等.其中,含钼(VI)催化剂在CODS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CODS中,催化剂载体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无定形二氧化硅在制备过程及经济性方面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到目前为止,无定形Si O_2负载磷钼酸(HPMo)作为CODS催化剂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课题组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介孔模板剂,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通过沉淀法直接合成了功能化含HPMo介孔复合材料HPMo-Si O2.采用XRD,FT-IR,31P-NMR和XPS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作为催化活性位点的钼以磷钼酸的形式存在,磷钼酸的Keggen结构在负载过程中没有遭到破坏,并且活性磷钼酸能够均匀分散在二氧化硅载体上.HPMo-Si O_2的比表面积为365.0 m^2/g,总孔容为1.237 cm^3/g,平均孔径为12.91 nm.本文系统研究了模型油脱硫反应条件、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及催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HPMo-
田永胜王光辉龙娟崔佳伟金伟曾丹林
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磷钼酸氧化脱硫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
FeCl3低温共熔[Omim]Cl深度萃取模拟油脱硫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用N-甲基咪唑和氯代正辛烷为原料,首先合成出中间体[Omim]Cl,然后与几种典型的金属氯化物按不同的物质的量比合成出了一系列的离子液体,采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了离子液体对正辛烷中二苯并噻吩的萃取脱除效果。对几种不同的离子液体的脱硫性能进行了初步比较,并针对[Omim]Cl·2FeCl3离子液体详尽考察了剂油体积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硫化物的种类、重复利用次数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温度为25℃,萃取时间为20min,剂油体积比为1∶20时,[Omim]Cl·2FeCl3对DBT的脱除率高达99.20%,并且对4种不同含硫组分的脱除能力:DBT>BT>T>3-MT。且离子液体再重复使用5次后,对DBT的脱除率还能够达到89.56%,离子液体经回收之后,对DBT的脱除率没有明显的下降,表明再生效果良好。实验数据对咪唑离子液体的萃取脱硫性能研究和反应条件的优选提供了重要信息。
朱涵庆陈阳周勇张崎曾丹林王光辉
关键词:离子液体萃取脱硫
磷钼酸季铵盐催化柴油氧化脱硫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以十八烷基三甲基磷钼酸铵作催化剂、H2O2作氧化剂,对模型油和直馏柴油进行了氧化脱硫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反应条件下,以磷钼酸季铵盐作催化剂时,二苯并噻吩(DBT)和苯并噻吩(BT)的脱除率比磷钼酸作催化剂分别提高了5.3倍和2.4倍;在70℃下反应2.5 h,DBT、BT的脱除率分别达到100%和40.5%;动力学研究表明,DBT、BT的催化氧化反应皆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规律,其活化能分别为2 2.5 kJ/mol和62.4 kJ/mol;各反应条件对直馏柴油脱硫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在m(催化剂)/m(柴油)=1.8%、V(H2O2)/V(柴油)=2.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 h条件下,柴油的脱硫率达88.7%,收得率不低于99%。
邱江华王光辉曾丹林卢本才
关键词:磷钼酸季铵盐柴油氧化脱硫
聚乙二醇对HPMo/SiO_2结构及其催化氧化脱除二苯并噻吩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为模板剂,以正硅酸乙酯为前躯体,通过沉淀法制备了SiO2负载型磷钼酸(HPMo)催化剂PEG-HPMo/SiO2,并对催化剂进行了FT-IR,XRD,FE-SEM,31P-NMR表征,采用NLDFT平衡模型分析计算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总孔体积及介孔分率。考察了催化剂使用量、H2O2使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脱硫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PEG-HPMo/SiO2中含有HPMo的Keggin活性结构。对于10 mL模型油(硫质量分数为400μg/g),在催化剂用量0.05g,H2O2用量0.03m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5 min的条件下,模型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的脱除率可以接近100%。催化剂在重复使用6次后,经过简单干燥处理仍有较高活性。
田永胜王光辉赵磊曾丹林
关键词:聚乙二醇磷钼酸氧化脱硫二苯并噻吩
一种大孔掺铝二氧化硅酸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固体无机酸性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大孔掺铝二氧化硅酸性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廉价易得的有机胺作为软模板剂,直接加入铝源、硅源,在一元醇存在下,通过调控有机无机反应体系中分子水平的水解‑聚合反应,在不超过...
王光辉刘成超田永胜曾丹林李金林
文献传递
微波辐射磷钼酸镧盐催化柴油氧化脱硫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研究了微波辐射下磷钼酸镧盐催化模型油和直馏柴油的氧化脱硫反应,并比较了不同萃取条件下柴油的脱硫率和回收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微波辐射加热时DBT,BT的脱除率比普通加热分别提高了7.5倍和3.9倍.二苯并噻吩和苯并噻吩的氧化反应都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70℃和400 W微波功率下,DBT,BT的脱除率可分别达到94.0%和91.2%.直馏柴油氧化脱硫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剂油质量比为7.1 mg/g,H2O2初始浓度为0.44 mol/L,微波功率为400 W,反应温度为70℃和反应时间为120 m in.当V(DMF)/V(柴油)为1/4和萃取1次时,柴油脱硫率为64.5%,回收率为97.6%,当提高V(DMF)/V(柴油)或萃取次数,柴油的脱硫率提高了,但回收率却明显下降.在氧化脱硫过程中,首先过氧化氢亲核进攻催化剂的活性中心Mo(Ⅵ),然后氧化噻吩类形成亚砜,最后亚砜进一步被氧化生成砜.
邱江华王光辉邱文杰曾丹林
关键词:微波辐射柴油氧化脱硫反应机理
改性胶粉对聚苯乙烯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将微波辐射改性胶粉与聚苯乙烯(PS)共混,通过扫描电镜(SEM)、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衍射(XRD)、拉伸和冲击试验等研究改性胶粉/PS共混材料的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改性胶粉质量分数为8%时,改性胶粉/PS材料的冲击强度比PS的强度提高了183%,共混材料中改性胶粉以橡胶相分散在PS基体中,二者之间界面粘结良好。
马斐陈洁王颖阚永乐柯昌美曾丹林陈红祥
关键词:改性胶粉聚苯乙烯力学性能
煤的变质程度对焦炭性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对不同变质程度的5种烟煤进行了5 kg实验焦炉炭化实验.并就单种煤的结焦性与对应焦炭的微晶结构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3焦煤焦炭、焦煤焦炭的冷态强度和热态强度较好;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肥煤焦炭的炭结构因子(La/Lc)最小,石墨化程度最高.焦炭的真相对密度(TRD)随着La/Lc的增大而减小.
田永胜王光辉曾丹林周坤张胜兰魏松波常红兵
关键词:烟煤变质程度结焦性微晶结构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