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勇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韧带
  • 3篇纵韧带
  • 3篇颈椎
  • 3篇颈椎后
  • 3篇颈椎后纵韧带
  • 3篇后纵韧带
  • 3篇胶原
  • 2篇蛋白多糖
  • 2篇细胞
  • 2篇香豆雌酚
  • 2篇颈椎病
  • 2篇骨细胞
  • 1篇蛋白酶
  • 1篇型胶原
  • 1篇腰椎
  • 1篇腰椎管
  • 1篇腰椎管狭窄
  • 1篇腰椎管狭窄症
  • 1篇矢状

机构

  • 5篇东南大学
  • 2篇北京市石景山...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6篇许勇
  • 5篇陈晓钢
  • 5篇吴小涛
  • 1篇李士春
  • 1篇韦继南
  • 1篇王运涛
  • 1篇蒋赞利
  • 1篇肖士鹏
  • 1篇徐帅
  • 1篇李钦亮

传媒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现代医学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矢状位腰椎-骨盆序列的解析与重建被引量:1
2023年
背景:老年人群腰椎管狭窄症是脊柱最常见的退变性疾病,其症状和术后疗效与局部序列和整体平衡均相关,而关于该人群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合理范围尚未可知。目的:探究并验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前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匹配范围。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76例,根据倾向性匹配评分原则,按照(2-3)∶1的配比分为先导组(n=276)与验证组(n=100),在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获取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位垂直距离,上述参数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获得,其中|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位垂直距离为主要参数。以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将手术前后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取值范围分为轻度、较轻度、较重度、重度4个区间,手术前后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所对应的矢状位参数合理阈值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进行双重判定。验证组主要对先导组结论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1)先导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明显改善,术前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呈正相关(P=0.011),术后末次随访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与|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和骨盆倾斜角呈正相关(P=0.029,P=0.008),与矢状位垂直距离无明确相关性。(2)先导组患者术前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轻度、较轻度、较重度、重度对应的分值为15-35分、36-39分、40-43分、44-50分,术后末次随访轻度、较轻度、较重度、重度对应的分值为0-4分、5-8分、9-12分、13-40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为|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存在拟合公式Oswestry生活障碍指数=0.19×|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36.9。通过双重判
肖士鹏郭辰李士春李钦亮许勇徐帅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
颈椎后纵韧带胶原和蛋白多糖含量变化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2007年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胶原和蛋白多糖含量变化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5份作病例组,同年龄段正常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0份作对照组。Weossner法测定两组总胶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Ⅱ型胶原含量,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Masson染色后对比观察后纵韧带的显微结构变化特点。结果病例组总胶原和蛋白多糖含量均低于对照组,Ⅱ型胶原含量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病例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肿胀,排列紊乱。结论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代谢发生紊乱与颈椎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许勇吴小涛陈晓钢
关键词:颈椎病后纵韧带胶原蛋白多糖
香豆雌酚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植物雌激素香豆雌酚对破骨细胞的影响,分析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方式。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东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实验中心和分子影像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完成。以1,25(OH)2D3诱导大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样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下的形态观察,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和骨片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来鉴定破骨细胞。分别加入0,10-9,10-8,10-7,10-6,10-5mol/L香豆雌酚,以10-9mol/L17β-雌二醇为阳性对照,于培养3,6和9d分别计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细胞个数,磷酸苯二钠法测定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于培养12d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骨吸收陷窝的面积进行测量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破骨细胞和骨片联合培养的上清中钙的浓度。结果:①利用1,25(OH)2D3成功诱导出破骨样细胞。②香豆雌酚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化:随香豆雌酚浓度增加,每孔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数量呈剂量依赖性减少(香豆雌酚10-9,10-8,10-7,10-6,10-5mol/L组分别为357±8,347±11,303±17,275±18,268±6,空白对照组为360±15,17β-雌二醇组为200±12,P<0.05)。③破骨细胞噬骨活性:骨吸收陷窝面积香豆雌酚各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下降,香豆雌酚10-9与10-8,10-7,10-6,10-5mol/L组之间,香豆雌酚10-8,10-7mol/L组与10-6,10-5mol/L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④破骨细胞和骨片联合培养的上清中钙的浓度:应用香豆雌酚10-8~10-5mol/L处理后共培养体系中的钙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24.7%,36.2%,36.9%,39.1%。结论:香豆雌酚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和骨吸收作用,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活性,从而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
陈晓钢吴小涛许勇
关键词:骨质疏松香豆雌酚破骨细胞骨质吸收
香豆雌酚对去卵巢大鼠成骨细胞MT1-MMP和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通过观察香豆雌酚(Coumestrol)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成骨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及其抑制因子TIMP-1(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基因表达的作用,探讨香豆雌酚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OVX)模型,观察香豆雌酚对骨密度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影响;行原位杂交检测OVX大鼠胫骨近端成骨细胞中MT1-MMP、TIMP-1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骨组织MT1-MMP、TIMP-1蛋白表达。结果COU组大鼠(经coumestrol处理)第3~5腰椎骨密度(0.165±0.015)较OVX组(0.143±0.014)明显增加,骨小梁体积比(32.7±7.9)厚度(43.3±6.7)和数目(5.5±0.9)分别较OVX组(9.7±3.3)、(35.7±8.1)、(2.5±0.6)明显升高,COU组骨小梁间隔(165.4±27.1)较OVX组(591.1±113.8)明显减小;COU组成骨细胞MT1-MMP mRNA与蛋白质表达上调,而TIMP-1基因表达无差异。结论MT1-MMP低表达是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之一,香豆雌酚可使成骨细胞MT1-MMP基因表达上调,对TIMP-1表达无明显影响。
吴小涛陈晓钢许勇韦继南蒋赞利王运涛
关键词:香豆雌酚成骨细胞金属蛋白酶
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通过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探讨颈椎后纵韧带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脊髓型颈椎病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5例做实验组,同年龄段正常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0例做对照组,Weossner法测定2组总胶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和Ⅱ型胶原含量;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比观察后纵韧带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胶原、Ⅰ型胶原含量低于对照组;实验组Ⅱ型胶原含量较对照组高;实验组Ⅰ型/Ⅱ型胶原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实验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肿胀,排列紊乱。结论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和Ⅱ型胶原代谢发生紊乱,与颈椎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许勇吴小涛陈晓钢
关键词:颈椎颈椎病纵韧带胶原
颈椎后纵韧带胶原、蛋白多糖、钙含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通过定量测定颈椎后纵韧带总胶原、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钙含量改变,探讨颈椎后纵韧带在颈椎病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脊髓型颈椎病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5例作试验组,同年龄段正常下位颈椎后纵韧带10例作对照,Weossner法测定两组总胶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Ⅱ型胶原含量;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测定钙含量;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比观察后纵韧带的显微结构变化特点。[结果]试验组总胶原、Ⅰ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含量低于对照组;试验组Ⅱ型胶原含量较对照组高;试验组Ⅰ型/Ⅱ型胶原比值低于对照组;试验组钙含量较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构显示试验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肿胀,排列紊乱。[结论]颈椎病患者颈椎后纵韧带退变,总胶原、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钙代谢发生紊乱,颈椎后纵韧带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学变化与颈椎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吴小涛许勇陈晓钢
关键词:后纵韧带胶原蛋白多糖钙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