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晓放

作品数:19 被引量:134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福特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大培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遗传病
  • 4篇先天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绝育
  • 3篇遗传流行病学
  • 3篇先天畸形
  • 3篇流行病学调查
  • 3篇男性绝育
  • 3篇畸形
  • 2篇抑郁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癫痫
  • 2篇癫痫
  • 2篇计划生育
  • 2篇发生率
  • 2篇避孕
  • 2篇避孕方法
  • 1篇低视力

机构

  • 9篇成都中医药大...
  • 7篇四川省计划生...
  • 4篇华西医科大学
  • 3篇四川生殖卫生...
  • 2篇成都市妇幼保...
  • 1篇成都市第六人...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四川省卫生管...
  • 1篇成都铁路中心...
  • 1篇成都市计划生...

作者

  • 19篇潘晓放
  • 8篇崔念
  • 8篇张思霖
  • 8篇徐颖
  • 7篇刘小章
  • 7篇李民享
  • 7篇杨青
  • 6篇肖渝
  • 5篇张思仲
  • 5篇胡应
  • 2篇卢旨明
  • 1篇李响
  • 1篇陈文英
  • 1篇俞旭君
  • 1篇吴天浪
  • 1篇唐孝达
  • 1篇袁光固
  • 1篇魏贵华
  • 1篇杜美蓉
  • 1篇刘学忠

传媒

  • 7篇中国计划生育...
  • 2篇华西医学
  • 2篇遗传与疾病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遗传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临床神经科学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4
  • 1篇1997
  • 1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娩前后抑郁情绪的调查分析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估计孕期和产褥期抑郁的发生率 ,比较分娩前后抑郁分数的差异 ,了解两种抑郁自评量表筛查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dinburghPostnatalDepressionScale ,EPDS)和Beck抑郁自评问卷 (BeckDepressionInventory,BDI) ,对 4 2 7位妇女于妊娠 34~ 36周和产后 4~ 6周的抑郁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EPDS的抑郁阳性率在孕期和产后分别为 7 7%和 7 3% ,BDI为 2 4 4 %和 19 9% ;分娩前后抑郁分数的总体分布不同 ,孕期分数高于产后分数 ;EPDS与BDI对孕期和产褥期抑郁症状筛出的一致性较差 ,Kappa值分别为0 2 6和 0 32。结论 :孕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抑郁水平均高于产褥期 。
潘晓放卢旨明肖瑾杜美蓉
关键词:分娩抑郁情绪发生率
从使用者角度看四川省输精管绝育手术应用下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索四川省输精管绝育应用下降因素。方法:小组访谈会。结果:共36人参加了访谈会(输精管绝育男子20人,输精管绝育者妻子16人)。研究发现输精管绝育应用下降与人口学的变化、计划生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以及缺乏信息和宣传倡导等因素有关。结论:鼓励男子为了配偶的健康选择输精管绝育手术,强调由男子来承担计划生育的责任可能成为促进输精管绝育应用的有效策略,同时应重视绝育手术咨询能力的建设。
刘小章崔念潘晓放杨青李民享
关键词:输精管绝育使用者
性别在避孕方法认识、选择与决定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了解并分析性别在避孕方法认识、选择与决定中的作用。方法:在四川省内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及结构式问卷方法调查。结果:有效调查已婚育龄男女2631人,男、女对避孕方法的认识较一致;避孕方法使用比例居前3位的依次是宫内节育器(55.8%)、避孕套(24.2%)和男性绝育(5.7%);选择男/女用避孕方法与调查对象对避孕方法、计划生育责任的认识以及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有关;避孕选择决定方式与性别因素和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关。结论:男性优势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调查人群对男性参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促进性别的公平与公正及对妇女的赋权,构建合谐健康的两性关系、家庭和社区环境。
崔念刘小章杨青潘晓放李民享
关键词:避孕方法
四川省遗传病及先天畸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Ⅰ)被引量:3
1990年
报告四川省大规模,综合性遗传病及先天畸形整群抽样调查研究的第一部分:调查疾病的种类、患病率、顺位及计算44种单基因病的基因频率和14种多基因病遗传度结果。
四川省遗传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张思霖唐孝达张思仲徐颖张秋水胡应潘晓放王尔钿舒雪华肖渝黄强
关键词:遗传病流行病遗传度
遗传病及先天畸形的季节性研究
1990年
作者采用Hewitt非参数排列法,对四川省遗传病及先天畸形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发病早、不致早期死亡的41种疾病进行发病季节性研究,发现大多数遗传病和先天(发育)畸形发病不存在季节性波动。但染色体病中的21-三体综合征,多基因遗传病中的腹股沟疝、先天性足畸形及非遗传性疾病中的精索静脉曲张等发病具有季节性波动。本研究还发现先天性聋哑症发病存在季节性(P=0.0134)。本文还就研究季节性的其它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四川省遗传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张思霖张秋水徐颖潘晓放张新瑞王尔细张福林
关键词:遗传病先天畸形
四川省临床医生对男性绝育应用下降认识的调查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索四川省男性绝育应用下降因素。方法:小组访谈会。结果:34位男科、泌尿科/外科和妇产科临床医生参加了访谈会。反映出男性绝育应用的下降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对男性绝育认识的误区,男性优势的传统文化,宣传和导向的偏好,婚姻不稳定性的增高,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等。结论:应正确认识男性绝育手术,加大男性参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的倡导力度并重视技术的培训和传承。
崔念刘小章潘晓放杨青李民享
关键词:男性绝育
芪蓝胶囊对去势后气虚血瘀型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增效作用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观察中药芪蓝胶囊对去势后行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气虚血瘀型)的临床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方法,分别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3家医疗中心各取82例去势后前列腺癌患者(气虚血瘀型),共24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芪蓝胶囊联合去势及雄激素拮抗剂)和对照组(安慰剂联合去势及雄激素拮抗剂)各123例。芪蓝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去势治疗为手术去势或戈舍瑞林3.6 mg,每4周1次,皮下注射,雄激素拮抗剂比卡鲁胺50 mg,每日1次,口服。安慰剂为外观和芪蓝胶囊一致的淀粉制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6个月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中医症侯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及血清PSA水平。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在分级证候疗效(87.7%vs 67.9%,P<0.05)、总有效率上(86.0%vs 71.6%,P<0.05)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在中医症侯评分[治疗前(17.1±5.1)分,治疗后(8.3±4.0)分]、IPSS[(治疗前(17.7±7.5)分,治疗后(11.4±4.6)分]及Qmax[治疗前(10.9±4.3)ml/s,治疗后(14.7±3.7)ml/s]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16.8±5.2)分,治疗后(11.5±5.2)分;治疗前(17.8±6.7)分,治疗后(14.6±5.8)分;治疗前(11.0±4.3)ml/s,治疗后(12.0±4.1)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PSA改善例数上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蓝胶囊对去势术后气虚血瘀型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安全有效,对去势后抗雄激素治疗有增效作用,但对血清PSA值的干预作用不明显。
常德贵李响邹建华俞旭君潘晓放吴天浪李广森陈文英陈承
关键词:气虚血瘀前列腺癌临床疗效
已婚育龄人群的避孕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了解并分析已婚育龄人群避孕方法的选择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四川省内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及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有效调查已婚育龄男女2631人,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为89.25%。避孕方法使用比例居前3位的依次是宫内节育器(55.8%)、避孕套(24.2%)、输精管结扎(5.7%)。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城乡地域以及现有孩子数等是避孕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结论改善和提高个性化服务的质量,全面、客观、无偏见地向育龄人群提供各种避孕节育方法的信息,包括利益与风险,对于扩大避孕措施的合理选择、促进避孕方法的安全使用、正确使用和持续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崔念刘小章潘晓放杨青李民享
关键词:避孕方法影响因素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初步优化与改革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为完善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培养计划,进一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预防医学意识的临床医学人才,对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优化和改革。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同时修订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体系。结果:在我校已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革,使教师授课更明确、清晰,学生对知识内容更容易理解,初步构建适用于我校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模式。结论: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体系课程改革的初步探讨,突出了医学生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和医学教育发展对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要求,对下一步深入改革提供了最基本的参考和保障。
李雨璘崔念潘晓放帅小龙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
四川省聋哑及先天性聋哑的遗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994年
报告以普通人群为对象,在四川省经整群随机抽样的42个调查点,126876人中,发现聋哑236例、先天性聋哑104例,患病率分别为1.86‰及0.82‰。先天性聋哑一、二级亲属患病率分别为104.08‰及5.52‰,远高于群体患病率。近亲婚配及非近亲婚配子女患病率分别为8.21‰及0.71‰,有显著差异。先天性聋哑经遗传方式检验除6例疑AD遗传外,AR遗传为58、散发病例为40例。发病与双亲育龄有关,无显著胎次效应。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分析认为先天性聋亚除受遗传规律支配外、环境因素也起一定作用。
张思霖毛火平胡应徐丽蓉徐颖廖吉勇潘晓放肖渝刘学忠张思仲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聋哑先天性聋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