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风
- 作品数:16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胜利油田沾3区块油藏中Geobacillus菌的激活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利用16S rRNA克隆文库技术分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油藏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使用不同激活剂对沾3区块油藏样品进行内源微生物激活,对激活后样品进行乳化能力、产生表面活性物质能力评价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并开展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沾3区块油藏样品中含有2%的Geobacillus,该菌是沾3区块油藏内源微生物中产生表面活性物质、发挥乳化功能的关键菌群;加入适宜的激活剂体系可以选择性激活该类细菌,使其成为优势菌;利用选择性激活Geobacillus的配方激活沾3区块油藏内源微生物,可以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10.8%。
- 李彩风李阳吴昕宇曹嫣镔汪卫东包木太
- 关键词:GEOBACILLUS乳化能力内源微生物微生物种群
- 嗜烃乳化菌SL-1与内源菌协同驱油的菌群作用关系研究
- 2022年
- 为了探究稠油开采过程内-外源菌的协同驱油机理,以嗜烃乳化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作为外源菌,考察了该菌与内源菌群的协同降黏、降烃性能。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探讨了内-外源菌的协同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菌株SL-1后,稠油中的长链烷烃被显著降解,原油黏度降低约79.5%。菌群结构分析表明,菌株SL-1的加入有效激活了烃降解菌、产氢菌等采油功能菌,产气量及甲烷含量升高,同时增强了菌群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采油功能菌代谢性能的发挥。物种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株SL-1与Pseudothermotoga、Coprothermobacter、Gelria等产氢菌呈正相关性,这些物种间的相互协同可推动烃降解及产甲烷等进程,进而有利于提高稠油的采收率。本研究为菌株SL-1在稠油开采中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 李彩风王晓李岗建林军章汪卫东束青林曹嫣镔肖盟
- 关键词:GEOBACILLUS微生物采油生物技术
- 内外源微生物复合吞吐技术在常规稠油低效井中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0
- 2018年
- 微生物单井吞吐可以有效提高稠油低效井产能,为了强化微生物作用效果,对内外源微生物进行综合研究。利用激活剂体系(糖蜜3 g/L,玉米浆2 g/L,硝酸钠1.5 g/L,磷酸氢二钾1.2 g/L,磷酸二氢钾1 g/L)对地层水进行内源微生物激活,添加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SL-1进行细菌浓度和乳化能力研究,利用微生物复合吞吐技术对稠油低效井进行单井处理。结果表明,内源微生物被有效激活,细菌浓度峰值为5×108个/mL,乳化指数最高可达95%,产气量最高达260 mL;相比单纯激活内源微生物,添加外源菌后细菌浓度由2×10~8个/mL增加至9×10~8个/mL,乳化指数峰值时间由20 d缩短至15 d。GO7-53X145井和SJSH14-8井取得了显著增油降水效果,为微生物吞吐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宋永亭李彩风曹嫣镔孙刚正吴晓玲
- 关键词:内源微生物外源微生物单井吞吐
- 胜利油田微生物吞吐体系的性能评价及应用被引量:2
- 2022年
- 胜利油田罗9试1区块存在温度高、黏度高、含水高、水驱效率低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高含水油井的产油量,研制了微生物多糖和微生物发酵液复合吞吐体系,对其耐温性、封堵性、乳化降黏作用及驱油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在罗9试1区块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55~95℃的条件下,新型微生物多糖的黏度始终保持在120~125 mPa·s之间,耐温性较强。将新型微生物多糖注入岩心后,压力升高,渗透率降低53.3%,可以有效封堵岩心。微生物发酵液由主要成分为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液Ⅰ和主要成分为糖-蛋白-脂生物乳化剂的发酵液Ⅱ组成。当Ⅰ和Ⅱ的体积比为1∶2时,发酵液的高温乳化能力最强,对原油的乳化降黏率达81.4%。微生物多糖和微生物发酵液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较好,可提高驱油效率13.9百分点,优于单一体系的驱油效果。现场单井吞吐应用中,4口油井降水增油效果显著,累计增油达2730 t,有效改善了罗9试1区块油井的低效生产状况。
- 曹功泽李彩风陈琼瑶刘涛汪卫东汪庐山孙刚正
- 关键词:乳化降黏高温单井吞吐胜利油田
- 油藏内源乳化功能微生物对剩余油的微观驱替机理被引量:2
- 2016年
- 以产乳化剂菌株(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为对象,利用微观渗流物理模型模拟油藏条件(65℃,10 MPa),研究该菌株对剩余油的驱替作用和机理。通过对比其与菌群的综合作用,揭示乳化功能菌对整体驱油效果的贡献;通过对比外源发酵与内源激活2种方式对剩余油驱替效果的差异,揭示生命活动的独特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能够有效乳化分散剩余油,促进其剥离与渗流;该产物促使原油分散形成的油水乳液黏度较原油的原始黏度提高2~70倍,有助于改善深部孔隙的油水流度比、增大波及体积;并能够改变孔隙壁面的润湿性,提高膜状剩余油的驱替效果;模型内激活的微生物依靠特有的界面趋向性和原位代谢,比外源发酵方式多采出21%的盲端剩余油,包括化学驱无法波及的深层盲端。依靠上述机理提高微观模型总采收率达11.2%~13.5%。
- 朱维耀田英爱汪卫东宋智勇韩宏彦宋永亭李彩风
- 关键词:物理模拟采收率
- 激活剂对油藏微生物群落及其驱油能力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以胜利油田油藏微生物群落为对象,利用物理模拟及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研究了不同激活剂调控下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驱油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辅助补充空气的条件下,随着激活剂的加入,微生物多样性减少;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沼气甲基产孢弧菌属(Methylosporovibrio)、热微菌属(Thermomicrobium)、甲基单胞菌属(Methylomona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优势种属消失,芽胞杆菌属(Bacillus)、嗜甲基菌属(Methylophi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梭菌属(Clostridium)和栖热菌属(Thermus)等构成了激活后的优势菌群;不同的激活剂所对应的岩心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也不同.分析表明,栖热菌属(Thermus)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种群,产出液中含有该菌属的2个岩心的采收率分别提高了8.2%和7.8%.
- 李彩风宋永亭谭晓明李希明李阳
- 关键词:激活剂微生物群落结构驱油效率
- 微生物技术在页岩油气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通过对国外微生物技术在页岩油气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调研,详细介绍了页岩油气藏内源微生物解堵技术、页岩地层地下DNA诊断技术的原理、工艺、应用情况,以及微生物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微生物改造页岩储层岩石等的原理和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页岩油气藏中存在微生物,基于油藏微生物对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和对油藏特定微生物DNA的检测分析建立的页岩油气藏内源微生物解堵技术、页岩地层地下DNA诊断技术已经进入现场应用,并在提高页岩油气产能和高效储层描述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基于油藏微生物对原油渗流能力和储层岩石性质的改善而开展的微生物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研究和微生物改造页岩储层岩石研究都展现了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中国页岩油气开发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符合中国页岩油气特色的微生物开发技术。
- 宋永亭胡婧胡婧李彩风冯云高阳
- 关键词:页岩油气压裂采收率
- 一株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的驱油性能及现场应用
- 通过对胜利油田不同区块样品中微生物进行筛选,得到一株能够乳化分散原油的细菌,经鉴定为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能够耐受60℃以上的高温生长代谢.利用该菌的培养液、培养后离心上清液及离心后的菌体分别进行了驱油实验,结果表明3种不...
- 刘涛李彩风胡婧巴燕宋欣王静曹嫣镔
- 关键词:微生物驱油乳化驱油机理驱替实验
- 高温产生物乳化剂菌株SL-1的性能评价及物模驱油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从胜利油田油井产出液中获得一株高温产乳化剂菌SL-1,经形态观察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判定为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othermophilus).耐温性和耐盐性实验显示,菌株SL-1最适生长温度为65~70℃,最高耐受盐度为8%.高温下,该菌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且能有效合成、分泌生物乳化剂,原油乳化现象显著.发酵实验显示该菌发酵液的乳化指数高达99%,乳化效果稳定,发酵62 h后生物乳化剂产量达到最大.高温物模驱油实验结果发现,注入SL-1发酵液后可提高原油采收率8.3%,菌株SL-1有望应用于高温油藏进行微生物驱油试验.
- 李彩风吴晓玲刘涛巴燕曹嫣镔
- 关键词:嗜热微生物
- 高温产乳化剂菌原位生长下的微观驱油机理被引量:3
- 2018年
- 以高温产乳化剂菌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SL-1为对象,研究该菌株的生长和界面趋向性,同时利用微观仿真可视模型,研究SL-1菌对水驱后残余油的驱替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该菌具有嗜烃性能,在高温(65℃)和高压(10MPa)复合极端环境中,SL-1菌能够以原油为唯一碳源进行繁殖代谢,降解原油;代谢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原油和改变岩石润湿性的作用,残余油被乳化分散成油滴;此外,该菌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原油粘度,改善残余油的流变性。膜状残余油、柱状残余油以及盲端残余油等不同类型的残余油都能被有效驱替,最终提高原油采收率为12.84%。
- 宋永亭李彩风冯云刘涛曹嫣镔
- 关键词:生长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