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莉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肌电图震颤分析在特发性震颤等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
- 李晓莉刘学东
- 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286例,根据症状发生次数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及非复发组,仔细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对于复发组,既往发生却未在本院就诊或病例资料欠缺者,均采用电话询问方式获得既往资料。结果复发组22例,占总数的7.7%,其中变异型(Miller fisher综合征)1例。22例复发型患者总的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生次数为55次,其中16例发生2次,3例发生3次,1例发生4次,2例发生5次。与非复发组比较,复发组一般首次发生年龄较轻[(36.36±14.51)岁vs.(45.72±16.13)岁,P=0.009],首发症状达高峰期时间较短[(2.18±0.73)d vs.(4.24±2.98)d, P=0.000],高峰时残疾评分低(68.2%vs. 31.8%,χ2=4.209, P=0.040),且复发组较少累及颅神经(13.6%vs. 37.5%,χ2=5.040, P=0.025);电生理分型及脑脊液检查结果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首次发生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患者,若患者年龄较轻,达峰时间较短及残疾评分较低,应考虑有再发的风险。
- 管昭锐张巍刘学东李晓莉
- 关键词:复发型MILLERFISHER综合征
- 去氨加压素在抗血小板相关颅内出血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估去氨加压素(DDAVP)在抗血小板相关颅内出血(ICH)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选取为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8例,入院后经影像学明确诊断为ICH,并至少服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其中72例患者接受DDAVP治疗,86例未接受DDAVP治疗,以治疗后24 h内ICH扩张≥3ml为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以治疗3 d前后血清钠最大绝对减少量以及治疗7 d内的新发血栓事件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独立样本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方法,独立样本连续变量比较采用t检验以及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ICH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优势比(OR)和95%CI.结果治疗后24 h DDAVP组有87%可能降低ICH扩大的可能性([+]DDAVP,13.8%vs[-]DDAVP,40.0%;P=0.000;OR[95%CI],0.23[0.106~0.520]).分析两组血清钠变化最大绝对减少量([+]DDAVP,0mmol·L^(-1)[0~5 mmol·L^(-1)]vs[-]DDAVP,0 mmmol·L^(-1)[0~2mmol·L^(-1)];P=0.089)和血栓事件发生率([+]DDAVP,9.7%vs[-]DDAVP,3.5%;P=0.125;OR[95%CI],2.97[0.741~11.973]相类似.结论治疗后24 h DDAVP组可降低ICH扩大的可能性,在治疗期间DDAVP给药对血清钠和血栓事件没有显著影响.
- 李晓莉刘学东管昭锐
- 关键词:去氨加压素颅内出血抗血小板药物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的疗效及对梗死区侧枝循环重建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的疗效及对梗死区侧枝循环重建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期脑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疏血通注射液,对比两组的疗效、治疗前、后梗死区脑血流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缺血区域脑血流量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急性期脑梗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疏血通注射液,可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脑梗区脑血流量,促进侧枝循环重建,且不会增加用药不良反应。
- 李晓莉
- 关键词:急性期脑梗死疏血通注射液
- 心因性震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6年
- “心因性”一词传统上被用来描述不能归因于已知的任何结构性或神经化学性疾病,而是由潜在的精神疾病或诈病所致的运动功能紊乱,一般无器质性改变。据统计,心因性起源的疾病约占神经内科疾病诊断的1%-9%,其中以心因性运动障碍最常见,而在心因性运动障碍中心因性震颤的发生居首位。
- 管昭锐李晓莉刘学东
- 关键词:震颤化学性疾病运动功能紊乱器质性改变精神疾病疾病诊断
- 全文增补中
- 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门诊震颤患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总结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门诊震颤患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以提高门诊震颤患者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为门诊震颤诊断提供临床经验。方法:连续收集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门诊自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震颤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00例震颤患者,男性173例(43.3%),女性227例(56.8%),男女之比1:1.3,平均发病年龄54.0岁。40岁以下特发性震颤(ET)最多,41-60岁为帕金森病(PD),60岁以上帕金森病最多。震颤按临床表现形式分为静止性震颤85例(21.3%),动作性震颤137例(34.3%),混合性震颤178例(44.5%)。震颤按病因分类,占比例前三位的分别是:帕金森病(46.3%),特发性震颤(28.5%),心因性震颤(5.8%)。心因性震颤急性起病率及合并焦虑抑郁率最高,而PT画螺旋圈及书写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病因组。结论:门诊震颤患者混合性震颤形式较多见,最常见病因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及心因性震颤;心因性震颤较其他病因所致震颤相比,急性起病率、合并焦虑抑郁率高,而画螺旋圈及书写阳性率低。震颤诊断应先明确震颤的临床特点,然后分析病因以确定诊断及治疗。
- 李晓莉李晓莉龚阳龚阳郭欣张云
- 关键词:震颤病因
- 不同脑内电极植入靶点在帕金森病脑深部刺激术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不同颅内电极植入靶点在帕金森病(PD)脑深部刺激术(DBS)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PD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DBS刺激电极靶点位于丘脑底核(STN)将患者分为STN双侧组(29例)和STN单侧组(25例);另将DBS刺激电极靶点位于苍白球内侧核(GPi)为对照组(26例)。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3部分(UPDRSⅢ)进行PD症状评价。比较3组患者运动症状评分、认知功能、PD严重程度(H-Y)分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变化,以及日平均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3组震颤、强直、运动迟缓、UPDRSⅢ评分均下降,且STN双侧组低于STN单侧组和对照组,STN单侧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3组执行能力、语言功能评分改善,其中STN双侧组执行能力评分高于STN单侧组和对照组,语言功能评分低于STN单侧组和对照组(P<0.05);STN单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和总体认知均无明显变化(P>0.05)。3组ADL评分均升高(P<0.05),但组间两两比较(P>0.05)。左旋多巴等效剂量STN双侧组和STN单侧组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STN双侧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较STN单侧组和对照组降低(P<0.05),STN单侧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STN双侧组H-Y分级改善(P<0.05),STN单侧组和对照组无改善(P>0.05);3组间术前和术后3个月H-Y分级比较(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STN双侧组(13.79%)、STN单侧组(12.00%)和对照组(7.69%),组间比较(P>0.05)。结论相较于植入单侧STN或GPi刺激电极,植入双侧STN电极行DBS治疗改善PD患者运动症状、认知功能和PD严重程度疗效更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减少用药剂量。
- 李晓莉刘学东管昭锐
-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刺激术运动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