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昊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多发
  • 7篇多发性
  • 7篇多发性骨髓瘤
  • 7篇骨髓
  • 7篇骨髓瘤
  • 6篇预后
  • 5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蛋白
  • 3篇轻链
  • 3篇球蛋白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球蛋白
  • 2篇遗传学
  • 2篇遗传学异常
  • 2篇轻链检测
  • 2篇细胞
  • 2篇细胞遗传
  • 2篇细胞遗传学
  • 2篇细胞遗传学异...
  • 2篇IGA型

机构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吴昊
  • 6篇何海燕
  • 6篇张慧
  • 6篇侯健
  • 6篇贺婕
  • 6篇赵云阳
  • 5篇安然
  • 4篇姜华
  • 3篇卢静
  • 2篇傅卫军
  • 2篇李璐
  • 2篇李荣
  • 2篇杜鹃
  • 1篇卢敏

传媒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130例IgD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分析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IgD型MM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0例IgD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5.5(33~83)岁,男女比例为2.3∶1.0,λ轻链型123例(占94.6%);103例患者有可分析的FISH结果,17p缺失、13q缺失、1q21扩增、t(11;14)、t(4;14)的发生率分别为15.5%(16/103)、28.2%(29/103)、68.0%(70/103)、45.5%(40/88)、4.5%(4/88),其中70例1q21扩增患者中,30例合并t(11;14)(其中9例同时伴13q缺失),12例合并17p缺失,19例合并13q缺失。22例采用传统化疗方案诱导治疗,108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组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3.6%和86.1%(P=0.012)。1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1.1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LDH升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6个月,LDH正常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9.5个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IgD型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发病年龄较年轻,以λ轻链型为主,预后较差;FISH检测1q21扩增发生率较高,常合并其他遗传学异常,可能提示预后不良;采用新药化疗可提高其总体反应率;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
安然何海燕姜华李璐赵云阳吴昊贺婕张慧侯健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D预后
"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分析并探讨"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2016年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诊断的89例MM患者,通过FISH检测染色体变化,基因测序检测TP53基因突变情况,根据最新Walker BA学者提出的"双打击"骨髓瘤定义,分析"双打击"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双打击"MM患者15例(16.85%),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8.4个月)和中位总生存(OS)时间(22.2个月)较非"双打击"MM患者的中位PFS时间(14.2个月)和中位OS时间(39.2个月)显著降低(P均<0.05)。多因素预后风险分析显示,"双打击"是影响患者PFS(HR=2.171,95%CI 1.206~3.907,P=0.010)和OS(HR=4.106,95%CI 2.116~7.969,P<0.001)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且"双打击"患者的中位PFS时间(8.4个月)和中位OS时间(22.2个月)分别较R-ISSⅢ期患者的中位PFS时间(11.8个月)和中位OS时间(24.3个月)显著缩短(P均<0.05)。结论"双打击"MM患者预后极差,亟待前瞻性临床研究改善此类患者预后。
罗添丞吴丽丽吴昊卢敏傅卫军杜鹃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
细胞遗传学异常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影响
吴昊姜华张慧何海燕赵云阳贺婕李荣卢静侯健
免疫球蛋白重/轻链检测在IgA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作用
赵云阳安然张慧何海燕贺婕吴昊侯健
免疫球蛋白重/轻链检测在IgA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观察疗效评估为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的IgA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血清免疫球蛋白重/轻链(HLC)和游离轻链(FLC)及免疫固定电泳(IFE)的结果,探讨HLC在IgA型MM患者疗效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4例治疗后疗效评估为VGPR及以上IgA型MM患者血清样本,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在全自动SPA plus特定蛋白分析仪上进行HLC及FLC检测。结合同期IFE检测结果,评价HLC在IgA型MM疗效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1)54例IgA型MM患者中,22例rHLC(HLC IgA-κ/IgA-λ比值)异常,其中IgA-κ型13例,IgA-λ型9例,rHLC检测结果的中位数分别为4.30、0.29;rHLC异常组与rHLC正常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8个月与13.0个月(P=0.018);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1.2个月和13.2个月(P=0.048)。(2)54例患者中,15例IFE、rHLC、rFLC 3项指标均正常为A组;12例有1项指标异常为B组;18例有2项指标异常为C组;9例3项指标均异常为D组;A、B、C、D组中位PFS分别为16.6个月、14.2个月、7.8个月、7.0个月(P=0.019);中位OS分别为18.7个月、16.5个月、9.4个月、9.3个月(P=0.016)。结论:达到VGPR及以上疗效的MM患者仍能检出rHLC的异常,rHLC异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HLC与FLC及IFE检测的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对IgA型MM患者进行预后监测。
赵云阳安然张慧何海燕吴昊贺婕侯健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
53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6种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32例初诊MM患者通过CD138免疫磁珠富集骨髓瘤细胞,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13q-、17p-、1q+、t(4;14)、t(11;14)和t(14;16)等MM常见遗传学异常进行检测,比较不同遗传学异常对预后的影响。结果532例患者中,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为78.20%(416/532),其中13q-的检出率为42.29%(225/532),17p-为16.35%(87/532),1q+为53.38%(284/532),t(4;14)为25.94%(138/532),t(11;14)为21.62%(115/532),t(14;16)为2.07%(11/532)。将6种细胞遗传学异常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13q-与17p-、1q+、t(4;14)、t(14;16)的发生均相关(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3q-、1q+、t(4;14)和t(14;16)对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有明显影响,13q-、17p-、t(4;14)和t(14;16)对患者总生存(os)有明显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q+、t(4;14)和t(14;16)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17p-、t(4;14)和t(14;16)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将患者根据所伴有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的数量进行分组,伴有0、1、2、3个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中位PFS时间分别为30.9、28.4、18.7、17.6个月(P=0.035),中位OS分别为54.4、46.1、38.0、21.2个月(P=0.004)。结论1q+、17p-、t(4;14)和t(14;16)是影响MM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13q-的发生常伴随着17p-、1q+和(或)t(4;14),单纯13q-不是独立预后因素;伴有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数量越多,患者预后越差。
吴昊张慧何海燕姜华赵云阳安然贺婕李荣卢静侯健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预后
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及差值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价值的评估与比较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比较评估初诊时血清游离轻链比值(rFLC)及差值(dFLC)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整理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有FLC检测记录的479例初治MM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四分位间距法将rFLC、dFLC进行分组。将rFLC分别为3组:≤14.828、14.828~364.597、≥364.597。将dFLC分为3组:≤112.85 mg/L、112.85~2 891.83 mg/L、≥2 891.83 mg/L。随后分别对不同分组进行预后分析比较。使用Kaplan-Meier进行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期(OS)比较,使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截断范围rFLC或dFLC患者的OS及P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FLC≤14.828组OS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未达到对61个月对47个月,P=0.019);PFS与rFLC 14.828~364.597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与rFLC≥364.59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dFLC≤112.85 mg/L组与其他两组相比PFS、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rFLC仅与患者OS显著相关,而dFLC与患者OS、PFS均显著相关。4年OS率比较,rFLC≤14.828组4年OS率达90.84%,明显高于其他两组(59.29%、62.26%);dFLC≤112.85 mg/L组4年OS率达89.97%,明显高于其他两组(41.32%、71.95%)(P<0.05)。结论对于初治MM患者,不同截断范围的rFLC、dFLC对患者生存预后影响不同。其中rFLC≤14.828或dFLC≤112.85 mg/L,其生存预后差异更为明显,且具有更低的死亡风险,危险比也更低。以此截断值判断患者预后较为理想。
李璐姜华傅卫军杜鹃何海燕卢静安然贺婕张慧赵云阳吴昊侯健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清游离轻链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