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宇翔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蛹虫草
  • 2篇线粒体
  • 2篇内含子
  • 2篇基因
  • 2篇虫草
  • 1篇诱变
  • 1篇诱变剂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核
  • 1篇细胞核DNA
  • 1篇线粒体DNA
  • 1篇线粒体基因
  • 1篇线粒体基因组
  • 1篇进化关系
  • 1篇基因交流
  • 1篇基因型
  • 1篇基因转移
  • 1篇基因组
  • 1篇基因组序列
  • 1篇TRNA

机构

  • 3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宾夕法尼亚大...

作者

  • 3篇张姝
  • 3篇张永杰
  • 3篇赵宇翔
  • 1篇刘杏忠
  • 1篇陈里

传媒

  • 2篇微生物学报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肺囊康定产生菌Glarea lozoyensis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再分析(英文)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Glarea lozoyensis是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的产生菌,其突变菌株ATCC 74030的线粒体基因组已被报道。我们此前的研究发现诱变剂能引起该菌某些细胞核基因的突变,但诱变剂是否也能引起线粒体DNA序列的改变并不清楚。【方法】组装野生型菌株ATCC 20868的线粒体基因组,并与发表的突变型菌株ATCC 74030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通过PCR验证野生和突变菌株线粒体基因组间表现差异之处,并利用正确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新的分析。【结果】我们成功组装出野生型菌株ATCC20868的线粒体基因组,通过比较其与发表的ATCC 74030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发现存在6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和2处具有长度差异的区域。然而,随后的PCR验证和序列比较并没有发现2个菌株间存在这些差异。最初观察到的碱基差异是因为发表的ATCC 74030线粒体基因组存在序列错误。有趣的是,在Glarea lozoyensis的线粒体基因组中,我们发现存在3个具有内含子的t RNA基因和1个rnp B基因。同时,该菌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多种重复序列,在其线粒体和细胞核基因组间也存在明显的DNA片段重复事件。【结论】诱变剂没有引起G.lozoyensis线粒体DNA的任何改变;发表的ATCC 74030的线粒体基因组存在序列错误。我们报道G.lozoyensis正确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且发现该菌线粒体和细胞核基因组间频繁的基因交流。
张永杰赵宇翔张姝陈里刘杏忠
关键词:基因转移线粒体基因组诱变剂
蛹虫草线粒体DNA与细胞核DNA进化关系的比较
2019年
【目的】分析蛹虫草是否存在核内线粒体DNA片段,比较蛹虫草线粒体DNA与细胞核DNA的碱基变异程度及所反映的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通过本地BLAST或LAST对蛹虫草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进行序列相似性搜索;从10个已知线粒体基因组的蛹虫草菌株中分别扩增7个细胞核蛋白编码基因片段,并与其在14个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上的碱基变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蛹虫草核基因组中存在5处较短的核内线粒体DNA片段,总长只有278bp。蛹虫草核DNA的变异频率整体上高于线粒体DNA。核DNA和线粒体DNA所反映的蛹虫草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蛹虫草线粒体DNA与核DNA间不存在长片段的基因交流,二者变异频率不同,所反映的蛹虫草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也有差异。本研究增加了对蛹虫草线粒体与细胞核DNA进化关系的认识。
张姝崔宁波赵宇翔张永杰
关键词:蛹虫草线粒体DNA细胞核DNA基因交流
蛹虫草线粒体基因型快速检测体系的构建及线粒体遗传稳定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快速确定蛹虫草菌株线粒体基因型的技术体系,并探讨蛹虫草连续传代培养后线粒体的遗传稳定性。从已知线粒体基因组的蛹虫草菌株中扩增线粒体内含子位点,将扩增产物混合并制作出两套DNA分子量标准,即在8个内含子位点分别具有内含子的8条扩增条带组成的M-I和在6个内含子位点分别缺失内含子的6条扩增条带组成的M-II。从待检测的蛹虫草菌株(包括3个已知和2个未知线粒体基因组的菌株)中扩增同样的(假定)内含子位点,然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与制备好的两个DNA分子量标准进行比较,能够准确判断蛹虫草菌株的线粒体内含子分布模式,从而验证了所构建的线粒体基因型快速检测体系的有效性。选择10个蛹虫草组织分离菌株和8个单分生孢子菌株连续转接培养15代,没有发现线粒体内含子分布模式发生改变。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快速检测蛹虫草线粒体基因型的技术体系,并发现蛹虫草线粒体具有很高的遗传稳定性,为开展蛹虫草线粒体遗传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姝贺瑞红赵宇翔张永杰
关键词:蛹虫草内含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