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晓白

作品数:30 被引量:224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头痛
  • 14篇偏头痛
  • 10篇针刺
  • 6篇针灸
  • 6篇火针
  • 4篇针刺治疗
  • 4篇神经可塑性
  • 4篇膝骨
  • 4篇慢性
  • 4篇慢性偏头痛
  • 4篇关节
  • 4篇关节炎
  • 4篇病理
  • 4篇病理生理
  • 4篇病理生理机制
  • 3篇膝骨关节
  • 3篇膝骨关节炎
  • 3篇骨关节
  • 3篇骨关节炎
  • 2篇信号

机构

  • 30篇首都医科大学...
  • 18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中医研...
  • 1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北京中医医院...

作者

  • 30篇徐晓白
  • 24篇刘璐
  • 17篇王麟鹏
  • 15篇李彬
  • 9篇朱玉璞
  • 8篇曲正阳
  • 6篇张雅杰
  • 3篇温雅丽
  • 3篇陈斯琦
  • 3篇田伟
  • 2篇付渊博
  • 2篇孙敬青
  • 2篇游伟
  • 2篇郭静
  • 2篇袁芳
  • 2篇刘慧林
  • 2篇王鹏
  • 2篇裴培
  • 2篇魏嘉
  • 1篇密忠祥

传媒

  • 4篇中国疼痛医学...
  • 4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中医杂志
  • 2篇北京中医药
  • 2篇世界中医药
  • 2篇环球中医药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医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膝骨关节炎炎性因子及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0
2020年
膝骨关节炎是关节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以关节软骨变形、退化、患者感到关节疼痛活动不适为表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社会的医疗负担。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本文对膝骨关节炎涉及的炎性因子及信号通路进行综述,发现所涉及的炎性因子大多为白细胞介素类,如IL-1β、IL-6、IL-15、IL-17、IL-18等,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类,如TNF-α。这些炎性因子通过激活相应通路以及促进炎性介质释放,从而加重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涉及的炎性信号通路纷繁复杂,Notch通路、Wnt通路、SDF-1/CXCR4通路、TLRs通路、MAPKs通路、Hippo-YAP通路、OPG-RANK-RANKL通路和TGF-β通路等均可参与膝骨关节炎的调节,其中与炎性机制相关的通路以MAPKs通路、TLRs通路为主。不同的信号通路均可引起膝关节软骨的破坏,促进软骨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膝关节内环境稳态的进一步失衡。同时,信号通路的激活又能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故在炎性因子与信号通路级联反应作用下,膝骨关节炎不断加重。
王迷娜刘璐赵洛鹏袁芳付渊博徐晓白李彬
关键词:信号通路炎性因子
针刺王氏“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可塑性的影响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初步探索针刺王氏"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侧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与本组穴改善运动功能作用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类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王氏"手足十二针"组穴+常规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评价基线期、治疗中期(第4周)及治疗结束(第12周)神经可塑性指标、临床疗效指标及两者之间相关性。神经可塑性指标包括双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的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RMT不对称指数、刺激-振幅曲线斜率及斜率不对称指数,临床疗效指标包括患侧的上肢活动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及Fugl-Meyer上肢评分(Fugl-Meyer Upper Extremity Scale,FMUE)。结果神经可塑性指标方面,第4周和第12周治疗组病灶对侧M1区RMT显著高于对照组(4周:P=0.049,12周:P=0.016),第12周治疗组病灶对侧M1区刺激-振幅曲线斜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1),且第12周治疗组斜率不对称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8);临床疗效指标方面,第12周治疗组的ARAT评分及FMU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ARAT:P=0.005;FMUE:P=0.012);两者相关性研究发现,病灶对侧M1区的RMT与ARAT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1,P=0.002),病灶对侧M1区的刺激——振幅曲线斜率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ARAT:r=-0.763,P<0.001;FMUE:r=-0.525,P=0.017)。结论王氏"手足十二针"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对侧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善双侧皮层兴奋性失衡状态,且皮层兴奋性下降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认为,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可能是王氏"手足十二针"对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刘璐陈斯琦魏嘉徐晓白景向红王麟鹏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可塑性皮层兴奋性针刺
慢性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现状及针刺潜在作用机制探讨被引量:4
2022年
慢性偏头痛通常由偏头痛进展而来,每月头痛超过15 d,高发焦虑抑郁等慢性共病,致残性更甚,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命质量。近年来慢性偏头痛发病率逐年上升,然而其慢性化进展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晰,给临床预防性治疗及进一步机制研究带来了阻碍,探讨慢性偏头痛进展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对临床治疗产生积极指导作用。现从非典型疼痛处理、中枢致敏、皮质高兴奋性和大脑可塑性改变方面对慢性偏头痛的进展机制进行综述,并对针刺干预慢性偏头痛的潜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预防性治疗慢性偏头痛,以及防止偏头痛慢性化进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喻珮刘璐赵洛鹏徐晓白王鹏李彬
关键词:慢性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针刺
经颅磁刺激在偏头痛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9年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发作时多以单侧、中重度、搏动性疼痛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无痛、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和对比大脑皮质运动诱发电位的阈值、振幅及视觉诱发电位的阈值等指标的变化及其对偏头痛的疗效,以期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疗效评价、治疗方法及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龙德怀刘璐李彬陈斯琦徐晓白朱玉璞朱玉璞张雅杰王麟鹏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偏头痛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
从“寒湿疫”角度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针灸防治策略被引量:9
2021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疫病"范畴,其性质为"寒湿疫"。针灸在"寒湿疫"的防治中发挥了"调气以通泻、温补以化湿"的作用,并将"治神"思想贯穿其中。预防方面,"调脏气以治神,补阳气以避邪",以五脏俞穴结合"四神方",调整五脏之气并调畅神机。临床治疗方面,"泻肺和大肠之有余,补脾和肾之阳虚",以井荥泻其有余,灸背俞穴及关元、神阙等穴位,以补其不足。康复方面,"调病损之脏气,祛残余之寒湿",俞募原相合,以调病损之脏气。
张小青刘璐徐晓白王少松田伟刘清泉李彬
关键词:针灸
慢性偏头痛之“阳郁络阻”病机探讨
2023年
针对慢性偏头痛的疾病特点,导师李彬教授提出“阳郁络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阳郁络阻”即“阳气郁滞,脑络瘀阻”,风、寒、湿、热等邪气和情志内伤致阳气郁滞,阴血亏少、有形之邪尤其是痰浊与瘀血会造成脑络瘀阻,“阳郁”与“络阻”相互影响,缠绵不愈,最终导致慢性偏头痛的发生。
张家润赵洛鹏徐晓白韩芳刘璐李彬
关键词:慢性偏头痛病机
火针临床应用不良事件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火针作为传统的针灸疗法,传承千年,几经兴衰,其又称为“白针”“烧针”等。近现代,众多知名专家对火针进行挽救性的总结,并努力发展完善其理论体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2部分:火针》的制定和推广有助于促进火针操作的规范。但临床上依然出现不良事件的报道。文章浅析了火针在临床上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策,旨在抛砖引玉,进而推动火针的健康科学发展。
袁芳刘璐赵洛鹏王鑫徐晓白付渊博游伟李彬
关键词:火针
用于大鼠硬脑膜给药的注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大鼠硬脑膜给药的注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注射针和保护帽,其中,固定座由固定底座和固定柱组成,固定柱形成在固定底座的顶面中心位置,固定底座上设置有螺丝限位孔;注射针垂直贯穿于固定座中央,且两端突...
王麟鹏刘璐赵洛鹏徐晓白许培金
文献传递
火针对膝骨关节炎大鼠关节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观察火针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退化软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火针干预KOA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火针干预组,每组13只。采用右侧膝关节腔内注射单碘乙酸盐制备KOA大鼠模型。火针干预组选择右侧"内膝眼""犊鼻"穴火针点刺,每周2次,治疗3周。观察各组大鼠爪压和步态评分;采用番红固绿染色观察右膝软骨组织病理形态并行骨关节炎(OA)评分;透射电镜观察右膝软骨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10、IL-3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爪压和步态评分、OA评分、血清IL-1α和TNF-α含量均升高(P<0.05,P<0.01),血清IL-10、IL-37、TGF-β含量均降低(P<0.01)。火针干预组爪压和步态评分、OA评分、血清IL-1α和TNF-α含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P<0.01),血清IL-10、IL-37、TGF-β含量较模型组均升高(P<0.01)。模型组可见脂滴较正常组多且大,线粒体肿胀,甚至空泡,粗面内质网扩张,甚至断裂溶解,数量较正常组减少,排列杂乱;火针干预组可见到丰富的轻度扩张、排列相对较规则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脂滴增多。结论:火针可改善KOA大鼠运动功能和膝骨关节软骨形态,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提高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有关。
李志娟王鑫孙敬青王一战温雅丽田伟魏嘉李倩倩徐晓白李彬
关键词:火针转化生长因子Β
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与5-HT_7受体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8年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功能障碍,病理生理改变以疼痛阈值降低为主,主要涉及下行痛觉调节失调、三叉神经及自主神经系统活性改变和丘脑敏化等机制。目前偏头痛尚未有令人满意的药物治疗方案,故寻找新的作用靶点迫在眉睫。当前研究认为,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能神经通路涉及疼痛调节,且5-羟色胺7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7 Receptor,5-HT_7R)通路在疼痛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5-HT_7受体在偏头痛发病中的病理机制,特于PUBMED和中国知网中搜索了1969至2017年来关于疼痛与5-HT_7受体以及偏头痛与5-HT_7受体的相关文献。从中汇总5-HT_7受体通路效应机制,为进一步明确以5-HT_7受体通路为作用靶点的偏头痛防治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徐晓白刘璐赵洛鹏曲正阳朱玉璞张雅杰李瑷同王麟鹏
关键词: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