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超

作品数:32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手术
  • 11篇切除
  • 10篇椎板
  • 10篇半椎
  • 10篇半椎板
  • 9篇微通道
  • 8篇肿瘤
  • 8篇椎板切除
  • 8篇半椎板切除
  • 7篇入路
  • 7篇切除术
  • 7篇外科
  • 6篇锁孔
  • 6篇椎板切除术
  • 6篇椎管
  • 6篇椎管内
  • 6篇椎管内肿瘤
  • 6篇骶管
  • 6篇半椎板切除术
  • 5篇椎板间开窗

机构

  • 32篇北京大学第三...
  • 4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医学会

作者

  • 32篇吴超
  • 22篇林国中
  • 19篇马长城
  • 16篇于涛
  • 14篇司雨
  • 13篇王振宇
  • 11篇孙建军
  • 9篇谢京城
  • 9篇刘彬
  • 7篇韩芸峰
  • 2篇陈晓东
  • 2篇张嘉
  • 1篇孟庆阳
  • 1篇曾琳
  • 1篇李楠
  • 1篇杨林承
  • 1篇赵志伶
  • 1篇段丽萍
  • 1篇沈宁
  • 1篇荣起国

传媒

  • 8篇中国微创外科...
  • 7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跨中线经椎前间隙入路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治疗颈总动脉闭塞
2023年
目的总结跨中线经椎前间隙入路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治疗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评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针对1例症状性的左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锁骨下动脉-左侧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经颈前间隙建立人工血管的经过通道,总结此手术技术治疗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及手术效果。结果该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05 min,术中出血量为30 ml。经椎前间隙入路行右侧锁骨下动脉-左侧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左侧颈内动脉血流恢复通畅,术后无过度灌注综合征及其他脑血管并发症,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等颈部手术并发症。术后10 d患者康复出院,出院后随访3个月,建立的血管旁路及左侧颈内动脉系统通畅,左侧脑灌注较术前改善,未再发生头晕黑矇等脑缺血症状。结论跨中线经椎前间隙入路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术技术可行,适用于治疗复杂慢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
吴超王涛
关键词:颈总动脉动脉闭塞性疾病人工血管锁骨下动脉
骶管内硬膜囊末端脊膜囊肿的分型、临床特点和手术策略
吴超王振宇
显微镜下微通道锁孔技术切除脊髓腹侧肿瘤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微通道锁孔技术切除脊髓腹侧肿瘤的技术要点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12例椎管内脊髓腹侧肿物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颈椎管5例,胸椎管7例,长径1~2 cm。应用电生理监测辅助,采用显微镜下微通道锁孔技术切除。结果肿瘤均获全切除,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101.2 min。术后住院时间3~7 d,平均5.2 d。术后病理为肠源性囊肿4例,脊膜瘤5例,神经鞘瘤1例,蛛网膜囊肿1例,皮样囊肿1例。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随访3~15个月,中位数9个月,未见脊柱不稳定或畸形,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按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合理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和辅助设备,2个节段以下的脊髓腹侧髓外肿瘤通过微通道锁孔技术可Ⅰ期全切。微通道技术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恰当选择适应证和应用电生理监测辅助是手术安全可靠的保证。
林国中马长城吴超
关键词:微通道神经内镜椎管内肿瘤
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虚拟现实三维重建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联合Dextroscope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手术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手术治疗的35例累及语言区及运动区的胶质瘤患者,术前将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TI、磁共振动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rteriography,MRA)等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进行影像融合,重建神经纤维束、肿瘤、血管等重要结构,模拟操作并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从而指导手术治疗,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评估神经功能。结果:通过进行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脑组织等结构的三维虚拟现实影像重建,可清晰判断纤维束位移与破坏,显示肿瘤与重要纤维束、动脉、静脉等的解剖关系。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虚拟现实的手术模拟与手术设计,所得三维影像与术中所见基本吻合。35例患者中,累及运动区10例,累及语言区14例,同时累及语言区和运动区11例,肿瘤影像学全部切除30例(85.7%),次全部切除5例(14.3%),术后神经功能改善34例(97.1%),1例较术前无改善(2.9%)。13例术前无神经功能缺失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术后10 d左右恢复;22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失患者,其中12例患者术后1周评估时神经功能改善,9例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改善,1例运动区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肢体活动障碍加重,术后2个月肿瘤再次复发因脑疝死亡。结论:应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三维重建肿瘤及周围神经纤维束、血管,通过解剖研究以及手术模拟,有助于个体化设计最佳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疗效。
陈素华杨军韩鸿宾韩鸿宾孙建军孙建军马长城林国中和清源林国中韩芸峰吴超
关键词:胶质瘤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虚拟现实三维重建
无创正压通气与经鼻高流量氧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发ARDS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和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4月作者援鄂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比值(SpO_(2)/FiO_(2),S/F)<235〔利用S/F比值代替氧合指数(PaO_(2)/FiO_(2))诊断ARDS〕的新冠肺炎患者。按氧疗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NIPPV组和HFNC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特征、呼吸频率(RR)、FiO_(2)、SpO_(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最初72 h S/F比值、入院/出院前/死亡前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比例(LYM%)、白细胞计数(WBC)、通气前呼吸困难病程、发病至入院时间等,比较不同氧疗模式患者需要插管率、全因病死率、S/F比值和RR改善情况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GEE)方法分析影响S/F比值的危险因素。结果41例患者中男性比例较高(占68.3%,28例),中位年龄68(58-74)岁,28例有合并症(占68.3%),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34例(占82.9%)。与HFNC组比较,NIPPV组合并症更多〔87.5%(21/24)比41.2%(7/17),P<0.05〕,LYM%更低〔5.3%(3.4%-7.8%)比10.0%(3.9%-19.7%),P<0.05〕,血液净化治疗率也更低〔0%(0/24)比29.4%(5/17),P<0.05〕。随时间延长,NIPPV组治疗2 h后S/F比值逐渐升高,RR逐渐下降;HFNC组S/F比值较基线有下降趋势,两组各时间点S/F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RR则较基线有上升趋势,治疗2 h NIPPV组RR明显高于HFNC组〔次/min:30(27-33)比24(21-27),P<0.05〕。NIPPV组与HFNC组需要插管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6.7%(16/24)比70.6%(12/17),58.3%(14/24)比52.9%(9/17),均P>0.05〕。分析影响氧疗过程中S/F比值的因素显示:氧疗方式和入院时病程是影响患者S/F比值的因素〔β值分别为-15.827、1.202,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29.102--2.552和0.247-2.15
赵志伶曹红程秦李楠张水生葛庆岗沈宁杨林承史尉利白洁孟庆阳吴超王奔李秋钰么改琦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通道锁孔手术在全椎管肿物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通道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2月~2020年3月,对156例椎管内肿物,采用微通道锁孔技术进行手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肿瘤位于硬膜外9例,硬膜下147例,其中脊髓腹侧18例,脊髓背...
林国中马长城吴超司雨杨军
关键词:微通道半椎板切除术椎板间开窗椎管内肿瘤
文献传递
显微镜下微通道锁孔技术在椎管肿物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微通道锁孔技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9月34例椎管内髓外肿物的临床资料,包括腰骶椎肿瘤26例,颈椎肿瘤4例,胸椎肿瘤4例,长径0.5~2cm。采用显微镜下微通道锁孔技术联合半椎板切除或半侧椎板间开窗技术进行手术。结果半椎板切除25例,半侧椎板间开窗9例。肿瘤均获全切除,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87min。术后病理为神经鞘瘤26例,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3例,单纯囊肿3例,脊膜瘤2例。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住院时间3~7d,平均5.4d。术后随访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未见脊柱不稳定或畸形,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按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两个节段以下的髓外肿瘤通过微通道技术可Ⅰ期全切。微通道技术有利于保留脊柱的正常结构和肌肉附着,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林国中马长城吴超
关键词:微通道半椎板切除术椎板间开窗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物的微通道锁孔微创手术
目的:探讨微通道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手术要点。方法:2017年2月~2020年12月,对197例椎管内两个节段以内的髓外肿物,采用微通道锁孔技术进行手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肿瘤位于硬膜外12例,硬膜下18...
林国中马长城吴超司雨杨军
关键词:微通道半椎板切除术椎板间开窗椎管内肿瘤
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
2023年
目的:探讨采取不同治疗方式的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30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总结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采用欧洲脊髓病评分(European myelopathy score,EM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脊髓功能状态,分析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患者的预后。结果: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1∶1.14),患者平均年龄为(48.1±13.6)岁(18~81岁)。单纯感觉障碍者3例,单纯肌力下降者2例,单纯疼痛者1例,肌力下降伴疼痛者1例,感觉障碍伴有肌力下降者5例,感觉障碍、肌力下降、二便异常者3例,感觉障碍、肌力下降、疼痛者3例,感觉障碍伴疼痛者8例,感觉障碍、疼痛、二便异常者1例,感觉障碍、疼痛、肌力下降、二便异常者1例,无症状者2例。共有11例患者病变位于颈椎区域,2例患者病变位于颈胸交界处,15例患者病变位于胸椎区域,2例患者病变位于腰椎区域。血管瘤最大径平均为(10.90±4.87)mm,磁共振成像表现常为T2WI混杂信号及高信号,T1WI等信号或混杂信号。随访时间为(27.4±8.7)个月,包括手术治疗患者19例及保守治疗患者11例。手术治疗患者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较初次就诊时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患者1例患者症状改善,2例患者症状加重,余患者保持平稳,治疗前后脊髓功能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效果确切,预后较好;保守治疗总体改善率较低,并且有加重风险。
陈斌吴超刘彬于涛王振宇
关键词:保守治疗
骶管内硬膜囊末端脊膜囊肿的分型、临床特点和手术策略
吴超王振宇谢京城于涛孙建军马长城刘彬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