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导管
  • 1篇星状神经节
  • 1篇星状神经节阻...
  • 1篇穴位
  • 1篇穴位敷贴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节阻滞
  • 1篇术后
  • 1篇睡眠
  • 1篇睡眠呼吸
  • 1篇睡眠呼吸暂停
  • 1篇气管
  • 1篇气管导管
  • 1篇全麻
  • 1篇全麻术
  • 1篇全麻术后
  • 1篇利多卡因
  • 1篇疗效
  • 1篇疗效观察
  • 1篇麻醉

机构

  • 3篇苏州大学

作者

  • 3篇丁壬娴
  • 3篇陆香红
  • 3篇杨洁
  • 3篇奚冰
  • 2篇刘思兰
  • 1篇赵静月
  • 1篇姜亚辉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1篇全科护理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穴位敷贴防治全麻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防治全麻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单腔管平卧位全麻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实验1组(S1组)和实验2组(S2组),各组患者入室后,将穴位敷贴(S组)或者空白胶布(C组)贴于指定穴位处:S1组贴天突和廉泉2个穴位,S2组贴天突、廉泉、大椎、双侧定喘5个穴位。分别记录各组入PACU(post-anesthetic ICU)即时(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T3)、出PACU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并同时观察T2时患者的呛咳发生率及其呛咳分值,测量T2时从患者咽喉部吸引出的痰液量以及痰液的pH值;记录T4时各组患者的术后咽喉痛(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POST)情况以及术后24 h的POST和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发生率。结果 T2时,S1组和S2组的MAP和HR、呛咳发生率和呛咳分值、有痰率和痰液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5),而S1与S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痰液的pH值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C组的POST发生率显著高于S1和S2组(P<0.05),而S1与S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S1和S2组的POST和PONV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5),而S1与S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即开始使用穴位贴敷,可以显著降低单腔管平卧位全麻患者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持续长达24 h,且选择2个穴位(天突和廉泉)贴敷的效果与5个穴位(天突、廉泉、大椎和双侧定喘)的贴敷效果相当。
陆香红刘思兰丁壬娴奚冰杨洁
关键词:穴位敷贴全麻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病态肥胖病人减重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病态肥胖病人行腹腔镜减重手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52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病态肥胖病人,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减重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所有病人手术结束后带气管导管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组病人进入PACU后采取严格气道管理、中等浓度氧疗、舒适体位、镇静镇痛、心理疏导等个性化护理措施;对照组进入PACU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分别记录两组病人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拔管时及出PACU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拔管时及出PACU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Ramsay评分。[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SPO_2无明显差异;观察组VAS及Ramsay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在保证其SPO_2平稳的前提下可缩短病态肥胖病人行腹腔镜减重手术后的苏醒时间,提高其苏醒质量。
丁壬娴赵静月陆香红杨洁奚冰
关键词:病态肥胖睡眠呼吸暂停护理干预个性化
超声引导下RSGB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气管导管拔管反应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right-side stellate ganglion block,RSGB)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全身麻醉患者单腔气管导管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非头颈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310例,男165例,女145例,年龄27~70岁,体重47~7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00,C组)、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组(n=70,A组)、RSGB组(n=70,B组)和RSGB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组(n=70,D组)。分别在患者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即时B组行RSGB,A组往气管导管内注射2%利多卡因2 m L,D组同时行RSGB和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记录各组入PACU即时(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3 min(T3)、拔管后5 min(T4)、出PACU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 O2)的变化;并同时观察T2时患者的呛咳发生率及其程度,T5时各组患者的咽痛情况以及术后24 h的咽痛和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T2和T3时,各组的MAP均较T1时显著上升(P<0.05),其中A组和D组显著低于C组和B组(P<0.05);T2时,C组和A组的HR均较T1时显著上升(P<0.05),而B组和D组较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和D组显著低于A组(P<0.05);T2时,C组的呛咳发生率高达75%,各处理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而各处理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5时,C组的咽痛发生率为35%,显著高于各处理组(P<0.05),而D组又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术后24 h,B组和D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和A组(P<0.05),而B组与D组之间、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GB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可有效抑制全身麻醉患者的单腔气管拔管反应,降低患者的术后咽痛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丁壬娴刘思兰陆香红姜亚辉奚冰杨洁
关键词: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拔管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