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彩敏

作品数:9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定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栓子
  • 4篇微栓
  • 4篇微栓子
  • 3篇动脉
  • 3篇信号
  • 3篇微栓子信号
  • 3篇急性
  • 2篇蛋白
  • 2篇多普勒超声
  • 2篇硬化性
  • 2篇颅多普勒
  • 2篇颅多普勒超声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经颅多普勒
  • 2篇经颅多普勒超...
  • 2篇梗死
  • 2篇超声
  • 1篇蛋白原

机构

  • 9篇定州市人民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保定市第二中...
  • 1篇保定市第二医...

作者

  • 9篇于彩敏
  • 3篇刘丽
  • 2篇王雷
  • 1篇李研
  • 1篇孔祥芳
  • 1篇肖娟
  • 1篇王坤红
  • 1篇孙志辉

传媒

  • 2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药业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数字医学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超敏C反应蛋白与微栓子信号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影响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入院24 h内给予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微栓子信号。依据患者入院72 h内是否发生进展性脑卒中分为进展组31例与稳定组209例。依据患者住院14 d临床疗效分为良好组189例与不良组51例。随访1年,依据是否发生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组26例与对照组214例。分析患者发生血管性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血清hs-CRP水平与微栓子信号阳性率高于稳定组(P<0.01)。疗效良好组血清hs-CRP水平与微栓子信号阳性率低于不良组(P<0.01)。年龄、血清hs-CRP水平、微栓子信号阳性为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血清hs-CRP水平与微栓子信号阳性是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应加强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性控制。
平会坤王亚于彩敏代红兰刘丽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微栓子信号血管性认知障碍
经颅多普勒超声仪监测微栓子技术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监测微栓子技术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20例,经微栓子技术监测阳性病例62例(观察组),阴性病例58例(对照组)。结果:两组合并症、吸烟饮酒史、监测距治疗时间、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细胞水平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尿酸和总胆固醇等血液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NIHSS、ESSEN评分和半年内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梗死不同亚型比较,除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从)、其他明确原因(SOE)两型外,另外三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仪监测微栓子技术用于脑梗死病理诊断,可明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估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进行病源分型;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有积极意义。
王雷康彩英于彩敏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脑梗死
急性动脉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AIS患者120例,纳入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AIS。所有患者均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将结果显示阳性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低分子肝素钙)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的微栓子信号阳性率、微栓子信号数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前,两组微栓子数量、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微栓子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微栓子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微栓子数量、微栓子阳性率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在AIS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于彩敏王雷孙志辉
关键词:急性动脉硬化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
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影响因素及其与MES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影响因素及与微栓子信号(MES)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18年9月于我院行动脉支架植入术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据术后1年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28例和未复发组52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病史、MES阳性及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水平等资料;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TG水平预测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价值;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复发组有高血压病史、卒中家族史、颈动脉斑块、MES阳性者比例及血小板计数、TG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或P<0.01)。ROC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TG预测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6、0.76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249.1×109/L、TG>1.565 mmol/L、有高血压病史、有卒中家族史、存在颈动脉斑块、MES阳性是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小板计数、TG高水平及MES阳性、颈动脉斑块形成可能预示有复发风险,临床医师需予持续关注,及时干预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王亚于彩敏平会坤代红兰刘丽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微栓子信号
盐酸氟西汀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38例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观察盐酸氟西汀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均予以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乌灵胶囊,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定焦虑、抑郁症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判断疗效。结果两组患者HAMA,HAMD及NIHSS评分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氟西汀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有效。
孔祥芳肖娟王坤红于彩敏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氟西汀乌灵胶囊
患者男性,59岁,主因发作性嗜睡,反应迟钝10年入院
患者男性,59岁,主因发作性嗜睡,反应迟钝10年入院。10年前患者因头痛行腰椎穿刺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后每年发作1次,嗜睡,反应迟钝,持续3天自行好转。发作前2天患者一直处于睡眠状态,发作严重时出现烦躁,叫醒后询问,...
于彩敏
文献传递
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102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均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BDNF水平及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HCY水平及NIHS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善脑部微循环障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好。
李研于彩敏
关键词: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NIHSS评分BARTHEL指数
血清PGC-1α、Irisin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鸢尾素(Irisin)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定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头颅CT复查结果将其分为HT组(53例)和非HT组(71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血清学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PGC-1α、Irisin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HT组患者血清PGC-1α、Irisin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PGC-1α、Irisin水平对AIS患者发生HT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果HT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非HT组,血清PGC-1α、Irisin水平均明显低于非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T组患者血清PGC-1α水平与Irisin水平呈正相关(r=0.562,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C-1α、Irisin预测AIS患者发生H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6(95%CI:0.817~0.936)、0.811(95%CI:0.731~0.876),对应的敏感度分别为83.02%、67.92%,特异度分别为80.28%、81.69%;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34(95%CI:0.874~0.97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9%、85.9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4 h、入院时NIHSS评分>13分、PGC-1α≤0.58 ng/mL、Irisin≤79.40μg/L是影响AIS患者发生H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PGC-1α、Irisin水平在AIS合并HT患者中低表达,是患者发生HT的危险因素,提示PGC-1α、Irisin可能作为预测AIS患者发生HT的血清标志物。
平会坤刘丽于彩敏余兰
关键词:出血转化
疑难病例讨论
患者男性,59岁,主因发作性嗜睡,反应迟钝10年入院。10年前患者因头痛行腰椎穿刺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后每年发作1次,嗜睡,反应迟钝,持续3天自行好转。发作前2天患者一直处于睡眠状态,发作严重时出现烦躁,叫醒后询问,...
于彩敏何俊英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